深自砥砺,翻开人生新一页
我考了两次高考,分别在高一和高二。1977年恢复高考的政策下来后,我们就考了一次,但按政策,“老三届”优先入学,到了1978年又考了一次。当时知道可能有机会上大学,大家还是特别兴奋的。高考前,学校就做了一些初步的筛选,组成了三个班,其中有两个叫理科班、一个叫文科班,那个时候我们才知道以数理化为主科的叫理科。而我们也并不了解大学是什么样子,只知道学习从来没有这么紧张、努力过。入学之后,我们才知道一百个人里面,可能才有那么一两个考上。
“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是“老交大”传统,“老交大”刻苦学习的良好氛围也在学子中间蔓延。进了大学后,最让我们头疼的事,就是在教室或者图书馆找不到座位,所以一下课,同学们便先不吃饭,或者很快吃完饭,就去图书馆用书包占个座位,稍微休息一下就看书。早上,你能看到很多人在宿舍前背单词;上课时根本就不会有谁说要逃课的,学校也没有什么点名,学生们都是很自觉的;晚上,因为11点要断电,同学们都会用手电筒照着再看一会儿书,路灯底下看书的也很多。那时候也没有什么业余活动,好像读书就是唯一的事情。看的书很多,除了老师教的课本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书,有书读就是最好。徐家汇有个旧书店,我们有时候就去看看旧书,几毛钱一本。
真要说读书之外的事情,就是体育锻炼。我是交大田径队的,一周有四天在训练,下午5点到7点是训练时间,还会代表交大去参加比赛。体育方面,交大厉害的有两项——篮球和田径,所以上海大学生运动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等都会有交大代表去参加,我记得当时获得了全国短跑第6名。那时候国家会给我们补助,训练一次,给两毛多的吃饭补助,一顿饭是两毛六,可以吃得上一顿有大排、青菜的丰盛午餐了。国家给九块多的补助,除了吃饭,还可以买书。买得最多的是习题册,用来做练习,比如《高等数学》;课外书主要是一些有名的英文书,《傲慢与偏见》之类的;买字典也很多,听说有什么好字典,就买一些。图书馆的书籍主要是在毕业设计的时候借阅参考,比如说《反应堆设计原理》,还有一些国外设计改进核反应堆方面的书,来参考一下国外在这方面的发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