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的世界图像及民众全球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发展型报道范式与功能专业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上,我国开设经济特区、开放沿岸港口城市、加入WTO,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政治上,香港、澳门陆续回归;文化科技上,中国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外交上,中国同美国、日本建交,我国作为大国的格局基本确立。

这一时期的传媒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介技术自80年代以来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通道,政府对媒体的管控不断放松,媒介跨国公司迅速崛起,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媒体开始出现,媒介商业化和全球化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流。蔡帼芬. 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105-106.中国国际新闻报道也紧紧围绕“发展”,取得新进展,国际新闻报道功能开始转型,专业化程度得到提高。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特征:

一、国际新闻报道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与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转变和调整相一致,新闻传播的主基调也转变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服务于党和国家新时期的工作重点。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规模有了更大的发展,国内新闻界同海外新闻界的交往也日益频繁。在报道内容上,国际新闻工作也从过去以宣传政治运动为主,转变为报道经济建设为主,报道功能发生了较大变化。童之侠. 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邓小平表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因此,在这一时期,国际新闻报道介绍了大量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参照。

二、国际报道媒体增多,传播视角和渠道更多元

《环球时报》副总编辑吴杰曾表示,如果十几年前,中国人把国际新闻看成阳春白雪,看成只供少数人享用的奢侈品,那现在情况已发生了根本变化,改革开放已把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过去跟中国毫不相关的事情,今天会对我们产生实质影响;过去毫不关心国际新闻的读者,今天已成为国际新闻的典型读者。吴杰,吴乐珺. 国际新闻报纸仍有发展空间——环球时报副总编辑吴杰访谈录[J]. 新闻记者,2007(02):18-20.自1982年9月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首播国际重大事件起,国际新闻开始融入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日渐成为中国媒体报道重点。丁智擘. 擦亮中国的眼睛——央视新闻频道国际新闻节目现状研究[J]. 声屏世界,2004(12):22-24.

相比于革命型范式,发展型范式阶段的国际报道媒体数量大幅度增多。从国际新闻报道的架构来看,该阶段的国际新闻报道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中央级的主流媒体和部分地方大型媒体,这些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上具有权威性,在多国、多个地区都设有自己的记者站,以自采自撰和编译的稿件为主,其他媒体的报道多是对其转载,如《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周庆安. 中国国际新闻报道的趋势与转型[J]. 新闻与写作,2011(03):21-24.二是重点省市地方媒体,其在采用中央级媒体国际报道自采稿件同时,也根据新闻接近性或趣味性派出少数记者进行特定采访。如上海电视台国际新闻节目《国际瞭望》,以“大千世界”“万花筒”等小栏目,集时事、知识和趣味性于一体,既反映国际风云和我国的外交实践,又介绍社会生活,还融入了世界各地珍闻趣事,搭建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杨靖. “国内化”的国际新闻——从上海电视台的国际新闻制作看新闻传播的国际化[J]. 国际新闻界,2000(05):29-33.三是出现专门的国际新闻报纸,如《环球时报》《国际先驱导报》《青年参考》《参考消息》等,在这些媒体的共同作用下,国际新闻报道事业和渠道变得更加广阔和多元。

三、驻外记者增多,专业化程度提高

“在现场”才能真实地记录和获取独家新闻,国际新闻记者要做到“在现场”就必须驻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国际重大新闻事件的第一见证人,掌握第一手资料。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记者被派遣到世界各国,不少媒体机构甚至直接在国外招兵买马。新华社驻外分社和总分社有180个,采编人员有四百余人之多,这些资源极大提升了新华社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的原创稿件数,成为新华社搞好国际报道的重要基础。童之侠. 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驻在一国、兼管一片、人无我有、人快我新、人新我深”等工作方针的指导下也积极外派记者,其驻外记者站数量有30多个。孙伶俐.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外记者事业发展与思考[J]. 青年记者,2015(13):52-54.

为了加强国际新闻记者的培养,提高国际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国际新闻教育作为一项“应急措施”出现。20世纪80年代,一些高等院校在本科阶段设立了“国际新闻方向”,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率先开设五年制的国际新闻专业,开启了我国国际新闻教育。1983年起,中宣部、教育部(当时的国家教委)、新华社和广播电影电视部(当时的广播电视部)联合,在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中国新闻学院等院校开设了双学士学位的国际新闻和国际文化交流等专业,旨在培养全球化时代国家急需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郭可. 国际新闻教育谈[J]. 新闻大学,1994(02):62-63.

四、以西方“游戏规则”为准则,国际新闻评论缺失

虽然这一时期报道国际新闻的媒体不断增多,但是报道体裁仍以消息为主,鲜见有分量、有深度的中国化报道和国际新闻评论,普遍存在重单一事件报道、轻分析评论的现象。徐蓉. 国际新闻评论应加大力度[J]. 青年记者,1999(01):24.因此,国际媒体话语权一直被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BBC等美西媒体主导,它们对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状况了解不全面,无知、偏见和误解常常使他们不能客观公正地展开报道。陈卫华. 国际新闻报道的机遇与挑战[J]. 对外传播,2018(11):17-19.而国内媒体大量转载外媒的国际新闻报道,把外国专家的言论直接原封不动编译出来,不加辨析、不加评论,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外媒依赖症”。此外,在新闻事实选择上,西方新闻的“游戏规则”无处不在,这一时期国内媒体对“中国视角”的把握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摇摆性”,要么过于亢奋,要么完全失语,很多国际新闻的报道没有跳出美西国家的媒体宏观语境。文建说. 从新闻集团拆分看国际新闻的中国视角[J]. 中国记者,2012(11):114-115.有些国际新闻报道既没有中国元素,也没有中国视角,同中国、中国读者的关联性相对较弱。即使有少数国际新闻评论,影响力也较小,更多是一种面向受众的单向传播。赵瑞琦. 国际新闻评论:为何、如何与何为[J]. 对外传播,2015(05):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