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真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

人云:老不读“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读“西游”,女不看“红楼”。意思是说,《三国演义》这部书是“奸书”,老年人若是读了《三国演义》,就会着迷上瘾,学得笑里藏刀,诡计多端,心黑手辣。《水浒传》这部书是“反书”,青少年若是读了《水浒传》,就会动辄造反,学得哥们义气,两肋插刀,老想玩命。《西游记》这部书是“妖书”,男人们若是迷上了《西游记》,就会人妖颠倒,学得求仙拜佛,异想天开,鬼迷心窍。《红楼梦》这部书是“淫书”,女人们若是迷上了《红楼梦》,就会走火入魔,学得多愁善感,春心荡漾,哭闹无常。

闲话似风,听风就是雨,世俗难违,人言可畏,舌头底下难翻身,吐沫星子淹死人。此言一出,这书谁还敢读?笔者年轻的时候,在华北农村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那年月,谁要是读这类的书真的还需要点儿勇气呢!

今天咱们不谈《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只说《红楼梦》。自清朝乾隆年间到现在,二百六十多年的岁月中,无论是男是女,无论是老是少,一辈儿接一辈儿的都爱读《红楼梦》,还从来没有听说谁读了《红楼梦》色迷心窍了,学淫变坏了;就是潜心研究《红楼梦》多年的许多“红学家”,也没有听说过谁走火入魔了,精神失常了。多少年来,喜欢读《红楼梦》的照样读,潜心研究《红楼梦》的照样研究。说实在的,尽管有人说三道四,这么好的一部书谁不喜欢读呢。

笔者年轻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看《红楼梦》。当时,怕有人说是读“淫书”,就偷偷摸摸地看。在贫苦的农村,每年农忙季节,春种夏锄秋收,哪有工夫读书,只有在大地封冻以后的冬闲时节,才能够摸上一摸。

那个时候,在农村的集市上卖书的商贩很少,就是偶尔在书摊儿上碰到了有卖的,也因家里穷得叮当响,一时拿不出钱来买闲书看;在农村这种闲书又很难借到,听说三乡五里谁家有,托个熟人去借,可人家生怕惹出什么事端,磨破嘴皮子也不肯答应。有的人家看在熟人的面儿上,好说赖求答应了,可刚刚借给个儿把月就紧催着还。

为了按期还书,白天没有工夫看,就在冬天夜深人静的时候紧着读。一盏小油灯下,暖暖的被窝儿里,孜孜不倦、聚精会神地读呀读呀,不知不觉地钻进书里出不来了,经常是捧着书本就进入了梦乡。等醒来的时候,书页还翻着,灯还在亮着,可灯碗儿里的油已经快熬干了。当时对《红楼梦》的那个痴迷劲儿,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挺可笑呢。

《红楼梦》里的那些少男少女们,有情有义,有喜有悲,有怒有哀,有幻有梦,真是万般神奇。不过,读着读着,也遇到了许多弄不清楚的问题。比如,作者写的这部云山雾罩的小说里,人是哪朝的人?事儿是哪朝的事儿?既然作者明明知道写的是“满纸荒唐言”,为什么自己还要流下“一把辛酸泪”来?既然作者不讲真实情况,干吗还让读者去解“其中味”呢?

那个时候,年少好奇,情窦初开,虽然一遍一遍地读,只是热衷于书中那些少男少女们男欢女爱的痴情悲欢,那些费尽心思也弄不明白的事儿,在头脑中只是一闪念,过后就不去多想了。《红楼梦》虽然只是一部旧书,这在当时贫穷封闭的农村,能够借来读一读就算是一大乐事儿了。

由农村进入城市,笔者参加了新闻工作,整天忙于采访写稿,读书的时间就少了。结婚以后,夫妻相爱,教育子女,孝敬老人,家务事儿逐渐多起来,《红楼梦》中少男少女们那些喜怒哀乐的事儿就不怎么吸引眼球了。但是,青年时代痴迷读《红楼梦》的情结,仍然在心中荡漾。

如今,笔者已年过七旬,退休已经二十来年。退休后,时间充裕了,虽然两眼已经昏花,精力已经不济,可读书的兴趣却更加浓厚。闲暇时间,读了一些解读《红楼梦》的有关资料,比如王国维、蔡元培、胡适、鲁迅、俞平伯、周汝昌、冯其庸、蔡义江、吴世昌、刘心武、余英时,以及张爱玲等“红学家”的专著和文章,觉得挺有收益,于是对《红楼梦》的研究又上了瘾。

平心而论,这些“红学家”的文章和专著,对解析《红楼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对《红楼梦》研究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读过之后,仍然使人感到茫然,仍然令人不够满足,仍然没有解决“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问题。

有人说,《红楼梦》里写的那些事儿,是主子与奴才的等级观念,此书是认识中国封建制度的教科书。书里那些人压迫人的血淋淋的事实,就是封建社会腐朽没落的缩影。

有人说,书里写的那些道貌岸然的人和所干的事儿,就是提倡和宣扬孔孟之道,教育世上那些像贾宝玉一样的纨绔子弟赶快清醒,迷途知返,走上仕途之路。

也有人说,此书是一部祸害人的淫书,描写的都是男欢女爱的淫荡事儿,看上瘾了就会“邪思妄动”,好淫贪色,家毁人亡。

又有人说,书里写的是曹雪芹自己的家事,是他经历过的曹家的兴衰故事,是对雍正皇帝抄家的不满和愤恨。

还有人说,书里写的是明末清初董小婉和冒辟疆二人缠绵的爱情故事,暗中含有反清复明的内容,是对清朝统治阶级的不满、揭露和声讨。

更有人说,书里藏有清朝宫廷里“九子夺嫡”争夺皇位的事实,等待着人们破解书中的机密,领略那场斗争的真相。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读后,都有自己的读后感言和心得体会。

有的朋友好心地劝说,都七老八十的人了,那些二百多年来都没有人说明白弄清楚的事儿,费那个心思干吗,真不如好好歇歇呢!

尽管众说纷纭,笔者却有自己的想法,总觉得《红楼梦》里隐藏着作者不能明说而又想让人知道的什么秘密。细想起来,有许多难解的问题明明摆在那里,不弄明白实在不甘心。例如:

第一,除了“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曹雪芹和整理补齐后四十回的高鹗之外,涉及《红楼梦》的还有一大堆人,比如空空道人、吴玉峰、东鲁孔梅溪,以及评注人脂砚斋、畸笏叟等,这些人在书中都用的是假名假姓或斋号,可唯独曹雪芹亮出的却是真名实姓。你想,在那个大兴“文字狱”的年代,连写书都害怕直露真情,用的是“满纸荒唐言”,那曹雪芹怎么会在书里敢写出自己的真名实姓呢?他这样做不是犯傻吗,不是明摆着招惹是非吗,不是自己活腻了拿脑袋硬往皇家的刀口上撞吗?

第二,“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这段文字大家都再熟悉不过,可细一琢磨让人生疑,这文字是曹雪芹写的吗?“后因”二字明显是时间限制词,说明此书是“后来因为”曹雪芹“披阅增删”才题书名《金陵十二钗》的。《红楼梦》中明明写出原作者是化名“石头”的人,曹雪芹从来就没讲过是他写的《红楼梦》,他只是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那么,这化名“石头”的《红楼梦》原作者是曹雪芹吗?

第三,《红楼梦》的原作者“石头”申明,书里写的只是作者“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的闺阁中的事儿。但是,既然书中这几个女子没有藏着掖着什么个人的隐私,也没有偷着干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那为什么作者怕写出朝代年纪呢?

第四,既然《红楼梦》写的是“满纸荒唐言”,那为什么还流下“一把辛酸泪”来?为“满纸荒唐言”而流“一把辛酸泪”值得吗,那不是大傻瓜吗?因此,可以断定“荒唐言”中肯定隐藏着作者极其悲痛的难言之隐,即“一生惭恨”“半生潦倒之罪”。那么,能让作者流下“一把辛酸泪”的究竟是什么事儿呢?

第五,《红楼梦》的作者用贾瑞的死警示读者,千万不能读《红楼梦》的“正面”“正面”是“满纸荒唐言”,是向你招手的凤姐,如果着了迷就会得“邪思妄动”之症;一定要读书的“反面”“背面”,可是这书的“反面”“背面”究竟在哪儿呢?

第六,《红楼梦》里说的“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是个什么神秘兮兮的地方?经过“锻炼”的“石头”在女娲氏“补天”时究竟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被弃之在青埂峰下“日夜悲号惭愧”呢?

第七,《红楼梦》里说“无材可去补苍天”,这“苍天”指的是什么?“石头”本身就是女娲氏在大荒山无稽崖炼成的“补天之材”呀,那“石头”还缺少什么“补天之材”呢?

第八,《红楼梦》里作者“石头”失去了“补天之材”没能去“补苍天”,是自己恳求一僧一道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去安居乐业的,怎么能说是“枉入红尘若许年”呢?

第九,《红楼梦》里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这里所说的“身前事”,即自己活着的时候所干的事儿。自己活着的时候所干的事儿,自己记下来没有什么困难;可奇怪是,自己的“身后”事儿,即自己死了以后发生的事儿,这时候自己已经不在人世间了,怎么自己还能把自己死后的事儿记下来呢?

第十,贾宝玉脖子上戴着的“通灵宝玉”,正面的字是“仙寿恒昌”,旁边还写有“音注云”三个字,这“音注云”三个字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说这镌刻有“仙寿恒昌”文字的“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呢?

总之,书中有很多这样神秘的问题,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

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红楼梦》,笔者看了几个版本,书中虽有一些“红学家”的注解,但也没有弄清楚书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问题,总觉得原作者“石头”花了那么长的时间,吃了那么大的辛苦撰写了初稿,曹雪芹又在悼红轩中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就只是为了写出书中那些少男少女们男欢女爱的风流事儿吗?这些骗人的“荒唐言”谁能相信呢,绝对是不会的。

那么,作者在书中云山雾罩地原本想说些什么事儿呢?越是想弄明白,就越读越上瘾,越上瘾就越瞎琢磨,越瞎琢磨就越搁在心上放不下。

为了研究《红楼梦》,笔者不惜花退休养老的钱,买来了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影印本),还买来了《红楼梦脂评辑校》,以及有关清朝历史方面的有关书籍,因为这些书中有脂砚斋的许多评注,这些评注就像《红楼梦》的密码,可以对照着书中有关文字仔细阅读,对照着书中有关情节一起琢磨,有了这些带有脂砚斋评注的书,才圆了我多年的梦。

笔者对这些书爱不释手,一遍遍地与《红楼梦》中的有关章节对照着读,试想探寻到《红楼梦》中的一些秘密,解开书中的谜团,几乎是白天睁大眼睛看书,看累了闭上眼睛联想,夜深人静的时候整理笔记,还找来一些“红学家”的文章和专著做参考,逐步形成了自己对揭开《红楼梦》之谜的一些粗浅的见解和体会,觉得挺有收益。

笔者认为,要解开《红楼梦》中的谜团,书不仅要多读细读,勤于思考,而且还要抓住要害。如果抓不住要害,就会被那些云山雾罩的东西所迷惑。另外,也不要过于迷信一些“红学家”所作出的结论,有的时候你顺着他们的结论想下去,就会掉进阴沟里上不来了。

笔者才疏学浅,智商不高,虽然读了不少年的《红楼梦》,也只不过是站在红楼边上的看客。常言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作为一个看客,站在红楼边上,可能在某些方面比红楼圈儿里的人看得更清楚、更客观。当然,在研究《红楼梦》方面,笔者还不够资格,只不过有些兴趣,好钻牛角。

近年来,笔者在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记下了自己的一些联想的文字,斗胆地谈一谈自己的心得,晒一晒自己的想法,题目就叫《红楼梦真相》。这意思是说,《红楼梦》里那块“通灵宝玉”的“正面”和“反面”文字中,肯定隐藏着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间宫廷内部重要秘密的事件,只要破解了书中的秘密,原作者“石头”就会现身了,那“补天”的真情实况就露出来了。

只要我们弄清了那“补天”被弃的“石头”是谁,是在什么时间因为什么原因失去了“补天之材”,被遗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没有把“苍天”补成,这样就能破解书中所隐藏着的“补天”事件的始末,只有到了这个份儿上,笔者觉得才算真正地读懂了《红楼梦》。

有人会说,《红楼梦》只不过是一部言情小说,闲暇时读一读,只当消闲解闷儿就是了,何必那么认真?

笔者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这部《红楼梦》的作者“石头”,早已经在书的“楔子”中申明,“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这就是说,《红楼梦》有别于一般的言情小说,如果只是一般地随便翻一翻,就破解不了书中的谜团,那此书只能是可以“喷饭供酒”“消愁破闷”的闲书;只要是认真地阅读了,能把假语存言(贾雨村)中隐藏着的真事儿(甄士隐),理出线索,解幻还真,就能知道《红楼梦》中隐藏着的“离合悲欢,兴衰际遇”的真实故事。

有一首描写读书境界的词,是这样写的: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读书有几种境界呢?这词中说有三种。

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读书懵懂的时候,即感性阶段。

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读书较劲儿的时候,即由感性向理性转化的阶段。

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即理性阶段。

读书是件快乐的事儿,不像小的时候读书那样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老年人读书就不一样了,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书,就非要读出个结果来。这种精神可贵,但毕竟上了年纪,读书必须量力而行,应该拿得起放得下。如果事情多了,或身体不爽,精神不振,就先放一放;如果身体安好,又有闲暇时间,就不妨读一读;读累了就歇一歇,千万不能灯下熬夜,废寝忘食,这样不但会损害身体健康,而且读书的效果也不佳。

如果再约上几个读书的伙伴儿一起阅读,那就更好了。一旦自己读书有了什么心得体会,有了什么新的研究成果,大家聚在一起聊一聊,探讨探讨,理论理论,哈哈一笑,尽情快乐一番。朋友间如果看法不一,观点各异,就搁置起来,不必争得面红耳赤,死去活来,那样既费神又伤和气。

读书就像走路,身体条件不同,起点各有高低,每个人的认识有别,不必强求一律。咱们不是红学圈儿内的人,对研究《红楼梦》没有那么执着;咱们读书又不想成名成家,发财致富,不就是图个老来乐儿吗!有了心得体会就晒一晒,是对是错任人评说。

咱老年人读书,就是为了健康幸福地过好每一天,可能这辈子再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那种执迷劲儿了,也不一定非要达到“灯火阑珊处”的那种最高境界了,就算是闲看《红楼梦》找一乐儿吧。话虽然这样说,有时候那执迷劲儿一上来,自己就搂不住了。

留此言,共勉之。

作者2020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