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现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从上节我们对中国国内近年来要素流动和城乡一体化研究成果的梳理来看,不难发现,研究数量庞大、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方法多样。面对繁杂的文献,如何准确地把握文献发展的主要贡献,并获取理论研究与经验总结的不足,则是进一步展开研究工作的必要基础。因此,本节我们将对现有的研究进行系统性述评,总结现有研究的贡献并指出其不足之处,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分析视角。
一 研究视角众多,但鲜有要素流动分析
城乡一体化的研究视角众多,主要分为地市视角的城乡一体化、区域视角的城乡一体化和其他视角的城乡一体化,如产业、文化、生态等视角。这些文献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从地市、区域的视角研究城乡一体化,在空间结构上对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障碍做了分析,并就特定地域的城乡一体化提出了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发展模式,如“苏南模式”、“成渝模式”、“上海模式”、“北京模式”和“珠三角模式”,对类似区域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二是从产业、文化和生态等视角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是对传统的只针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有益补充,丰富了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将城乡一体化从单一的、片面的研究发展成系统的、全方位的研究,使城乡一体化的内涵更加全面,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更强。
尽管研究城乡一体化的视角很多,但这些研究始终局限在对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及其破解上,未能解释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形成的原因,并没按照“原因—现状—问题—破解”的步骤科学、全面地分析城乡一体化,导致研究结论难以令人信服。作为区域发展动力的经济要素,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的形成和破解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目前从要素流动的视角分析城乡一体化的文献十分罕见,仅有张泓等(2007)从要素流动视角论述了城乡一体化。他认为,中国应采取基于要素流动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因为要素配置不合理是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最大障碍。他们分别从劳动力流动障碍、农村土地资源非市场化流入城市、金融组织与服务的缺失三个方面分析了城乡间要素配置差异对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阻碍,并就此提出了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组织创新、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建立城乡要素流动的市场配置机制等方面的具体建议。显然,他的研究集中在劳动力、资本和土地三种经济要素上,对在现代经济增长中起重要因素的技术以及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性因素的公共资源方面未能给予应有的关注。因此,本研究从要素流动的视角对城乡一体化进行研究,分析劳动力、资本、技术和公共资源对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影响,并据此提出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二 研究数量较多,但研究深度不够
从上节梳理的文献来看,我们进行梳理的要素流动和城乡一体化的相关研究仅仅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数量众多的相关研究,首先说明了城乡一体化相关课题是学术界近年来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我们开展这项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必要性,为我们开展研究积累了大量可资利用的素材与资料,对我们的研究大有益处。其次,数量众多的研究成果,是开展高水平研究的基础,是提升要素流动对城乡一体化认知水平和理论水平的基础,是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必备基础,因此研究数量的多寡决定了研究质量的好坏。这也为我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相关理论进行要素流动上的边际创新提供了可能性。最后,数量众多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内容、广阔的研究视角、多样的研究方法,为我们选取新颖的城乡一体化研究视角、恰当的研究方法、合适的研究内容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料,支撑了我们的研究。
众多的要素流动和城乡一体化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研究提供了必要性、可能性与可行性,城乡一体化的研究深度却普遍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要素流动对城乡一体化研究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理论框架。任何一种成熟的理论,或许来自实践的理论升华,但必然要有脱胎于原有理论的创新性理论架构。这种创新性的理论框架,是从精确演进的概念出发,通过逻辑演绎或数理模型推导,得到必要的运行机理和应有的理论假说,从而为实证性的经验研究提供了论点。然而,要素流动和城乡一体化的相关研究,看起来似乎总是在就城乡一体化而谈城乡一体化,或者假定要素流动的障碍是不存在的等与现实不符的假设,对于城乡一体化和经济增长或区域发展的关系是怎么样的、要素流动的障碍对城乡一体化的影响是怎样的、其中的运行机理是什么、是否可以得到实证数据的识别,都没有清晰的判断和阐述。第二,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升华脱节。理论来自实践,通过实践环节的验证,再次创造新理论,成为螺旋上升的过程。然而,梳理城乡一体化的相关研究,不难发现,理论研究的学者将大部分精力耗费在概念界定、思路构建、机制探索等方面,没有将理论和现实联结起来;而将实践经验升华为一般原理的相关研究人员,却仅仅是就事论事地提炼和升华某地某区域的城乡一体化实践特征,没有将其中具有理论共性的因素抽取出来,上升为理论框架要件,因此这种经验总结并不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和推广意义。所以,从这两方面来看,现有城乡一体化研究还需要不断向前发展,才能更好地创新理论、服务实践。我们的研究,试图从城乡与区域间要素流动的视角剖析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在建立基于要素流动的城乡一体化框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历程和发展水平,从中提炼出基于要素流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形成“理论框架—实证检验—结论与政策建议”的完整研究框架。
三 研究内容丰富,但研究内涵单一
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了我们梳理的概念、框架、思路、机制、测度、经验总结和发展模式等。研究内容丰富,首先表征了学者、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等相关人员对要素流动和城乡一体化课题的高度和广泛重视,说明了研究成果的数量积累和质量提升都有了显著进步,对于我们进行理论上的边际创新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其次,丰富的研究内容,涉及了要素流动和城乡一体化研究的方方面面,对城乡一体化各个子项的研究都有丰富洞见,打通了城乡一体化研究主脉络与其他分支研究的联系,对我们系统性地开展子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和样本。最后,丰富的研究内容,代表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在不同的学科背景下根据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的相关研究。这种丰富的学科来源和知识背景,造就了交叉研究的可能性,也提升了创新性研究出现的概率。
然而,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内容虽然丰富,却无法避免研究内涵较为单一的不足,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城乡一体化研究局限在城乡经济、规划、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研究领域并未完全敞开,多学科、多知识背景的交叉研究还比较少见。城乡一体化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治、空间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因此其内涵具有立体性和广阔性。现有的研究覆盖面和触角显然不及城乡一体化概念定义得那么宏阔,因此,需要将城乡一体化研究推向领域宽阔、内涵立体的方向。第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多集中在概念定义、经验总结两个方向,其中却并没有对理论研究或模式发展的关键内容、运行机理进行详细完备的研究和梳理,这无疑削弱了城乡一体化对于国家经济生活的宏观战略意义和农民收入分配的微观现实意义。因为含混不清的运行机制和并未辨识的机理,一来无法为我们构建完整的理论框架提供必要的联结体系,二来无法为实践操作的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提供精准而科学的建议,无法沟通理论与现实也就丧失了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实用价值。因此,我们的研究希望能够拓展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内涵,辨识城乡一体化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四 研究方法多样,但研究层次扁平
城乡一体化的研究方法充满了多样性,在城乡一体化的测度方面,各位学者运用多种多样的统计手段和指标,建立了丰富的指标体系;不同学科的学者运用各自的研究工具,采取逻辑演绎、经验总结、文献归纳、案例研究、历史梳理等一系列方法,对城乡一体化进行了多重方法的研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具体的研究工具,以对城乡一体化进行细致的研究,这方面文献的贡献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建立了城乡一体化测度的原则、指标体系、测量准则。虽然各种文献具体的实现方法各有差异,但是大致来看,都是从城乡偏离度、城乡融合度、城乡发展度等几个维度进行测度的,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对我们进行江苏省城乡一体化水平测度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和经验范本。第二,建立了城乡一体化实践经验总结的模式化表述,其中有关“苏南模式”“成渝模式”“上海模式”“北京模式”“珠三角模式”等成功经验,学术界已有众多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经验总结的范例,为后来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式。
然而,城乡一体化的研究方法虽然繁多,但囿于研究层次较为扁平,其提供的学术贡献也就相对局限。城乡一体化相关研究层次的扁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城乡一体化的实证研究仅局限在城乡一体化的测度面向上,没有对城乡一体化程度高低的前向后向关联进行解析探索。从前向关联来看,城乡一体化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对城乡一体化水平的边际影响程度有多少,现有文献并没有给予很好的解释和测度。从后向联系来看,城乡一体化的高低程度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和地区差距是否有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简单的线性相关还是有更复杂的非线性关联,这些现有文献都没有给予很好的检验。因此,这就削弱了城乡一体化实证研究的立体性,使研究的层次趋于扁平。我们的研究,从要素流动的视角切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能够形成从要素流动角度解释城乡一体化程度的逻辑链条与实证检验过程,并将江苏省各地市城乡一体化程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形成前向与后向的关联,打通了从城乡一体化的影响因素,到城乡一体化的影响机制,再到城乡一体化影响结果的完整框架,有助于丰富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层次,提升城乡一体化研究的实证层次。
本章我们以要素流动和城乡一体化的理论进展与文献演进为切入,首先按照理论照应现实的角度,以理论发展的时序为线索,系统、着重梳理了要素流动和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演进过程,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总结与学说认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其次,我们以要素流动和以城乡一体化研究的内容为划分,从“概念—框架—思路—路径—方法—测度—模式”的脉络,细致地梳理了近年来国内要素流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演进的历程,形成了全景式的文献概览,为我们的研究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借鉴。最后,我们总结了现有文献的贡献,并指出了文献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出了本研究对现有研究的边际贡献之处,为后文研究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第3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