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苏北抗日根据地建立
SUBEIKANGRI GENJUDI JIANLI
1937年上海、南京沦陷后,日军主力沿着津浦路北上,与华北过来的日军一起夹攻军事重镇徐州。一时间,苏北地区成为没有大批日军染指的空虚地带。
此时,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成立民众总动员委员会,郭子化等共产党人则利用这一形式,在包括苏北在内的苏鲁边区一带开展抗日活动。
当时任苏鲁边特委书记的郭子化,利用担任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委员的身份,派出一批共产党员担任部分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的指导员,在各地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活动。
在抗日形势不断恶化的情况下,苏北地区民众的抗日激情迅速高涨。一批被国民党释放出狱的共产党员,在外地读书或工作的爱国青年,纷纷重返家乡,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如影响最大的,则是群众性抗日团体苏北抗日同盟会的活动。
1937年11月,宋振鼎接受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指示,回到家乡清江,迅速向淮阴、淮安、涟水、泗阳等地的一大批抗日青年宣传,并酝酿筹建抗日群众团体。
次年2月19日,苏北抗日同盟会在清江举行成立大会。
苏北抗盟成立前后,淮阴、涟水、淮安、泗阳各县的抗盟分会也相继成立。淮阴县理事长夏如爱,涟水县理事长李干成,淮安县理事长赵心权,泗阳县理事长谢楠。
这几个县的一些乡村还建立了抗盟支会或小组。盐城、阜宁、灌云、东海、宝应、泰兴、东台、南通、海门、启东等县也相继建立了抗盟组织,江南的江阴、安徽的泗县都和苏北抗盟建立了联系,组织范围达至17个县。
苏北抗盟建立之初,吸引了大批爱国青年和农民,做了大量的宜传、组织、武装民众的工作。他们利用串联、谈心等多种形式联络同志,经常召集政治讨论会,利用集市搞演讲,成立剧社、宣传队,编印报纸,翻印《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写标语,散传单,筹建苏北出版社等,揭露日寇暴行,号召大家组织起来,保卫乡土,同日寇开展游击战争。在武装民众方面,淮阴、沭阳、东海等县,组织了数万之众的抗日自卫队、模范队,骨干队伍一度发展至数百人枪,集中进行军事政治训练,从事抗日保家活动。
1938年5月,徐州会战之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徐州,苏北沦为敌后,盘踞在苏北的国民党顽固派、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加快了破坏苏北抗盟的活动。
韩德勤首先密令特务逮捕抗盟会的骨干,胁迫参加抗盟活动的国民党员登报声明退出抗盟,捏造种种罪名通缉抗盟总会理事陈扬、陈淦、金求实等人。最后,韩德勤以苏北抗盟不符合他炮制的《江苏省民众组织条例》为借口,公开宣布予以取缔。就这样,在国民党顽固派的高压下,苏北抗盟被迫停止了活动,抗盟所属的抗日宣传队、自卫队等也被迫解散。
但苏北抗盟的影响是压制不了的,抗盟解散之后,其骨干分子的活动一刻也未停。他们一面秘密收集枪支弹药,一面继续四出寻找共产党组织,希望得到党的直接领导。
此时,中央认识为,苏北一带包括淮阴、海州、盐城、阜宁地区,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它是联结华北八路军和南方新四军的重要枢纽,是华中敌后抗战最有利、最能发展的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此,1938年5月,党中央决定,将苏鲁豫皖边区特委由河南省委划归驻山东的苏鲁豫边区党委领导,在徐州东南地区,成立中共苏皖特委。
1938年11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并设立中共中央中原局,刘少奇任书记,以加强党对华中工作的领导。1939年5月,中共苏皖区委成立,李浩然任书记,统一领导苏皖地区的抗日工作。9月10日,党中央决定,将陇海铁路以南的皖北和苏北地区,划归中共中央中原局领导。随后,中原局书记刘少奇致电中共中央并项英,提出苏北是“有最大希望的地区”。但当时,苏北地区也是国共摩擦最多的地区之一,顽固派韩德勤此时正集结兵力,准备进攻苏北。
在这种情况下,1939年12月至1940年2月,中原局连续召开3次会议,讨论发展华中的战略方向、根据地建设和统一战线等问题,并建议中央派一部分八路军主力部队南下,协同北上的江南新四军,支援江北新四军,大力发展苏北抗日游击战争。
1940年春,党中央给八路军山西前线八路军总部发来一个战略性的电报指示。大体内容是:要总部编一支队伍,准备南下豫、皖、苏,增援新四军,同时要皖南新四军叶挺、项英、陈毅的主力部队准备撤离皖南,过江北上,双方配合一起,把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东,长江以北,大海以西这一大块地区控制下来,建立起一个新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总部接电后,立即决定把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的第三四四旅和在冀鲁豫地区活动的冀鲁豫支队,及在中条山地区活动的唐天际领导的晋南支队,整编成4个旅,即第三四四旅、河北民军第一旅、新编二旅、新编三旅,番号为八路军第二纵队,由黄克诚率领这支部队。
1940年5月,总部决定留下新一旅,黄克诚率第二纵队机关和第三四四旅越过平汉路,进到冀鲁豫同新二旅、新三旅汇合,准备过陇海路南下。
第二纵队过陇海路后,八路军总部就命令第二纵队同彭雪枫的部队合并起来,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由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
就在这时,已转到津浦路东的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来电,要黄克诚留下一个旅给彭雪枫作为基础,其余主力即过津浦路东,不要一起合编。
但是,第二纵队已奉第十八集团军的命令合编好了。于是,彭雪枫就劝说黄克诚全部留下,并回电中原局,拟在日军向河南西南部进攻时,向豫西伏牛山发展,黄克诚也倾向彭雪枫的意见。
但刘少奇依然坚持让黄克诚即过路东,黄克诚感到一面受八路军总部命令合编,一面中原局要自己即过路东,不好办,就直接向毛泽东发电报请。
毛泽东立即回电,由中原局指挥。就这样,黄克诚就留下第三四四旅的两个团给彭雪枫部队作为基础,自己率领第二纵机关和教导营及新编二旅第五团、第六团和第六八七团,于7月26日出发,穿过津浦路,行军八九天,于8月初,抵达津浦路东,在半城、魏营子、双沟镇一带集结。
见到刘少奇后,刘少奇令黄克诚即前往皖东北成立苏皖党政军委员会,由黄克诚担任书记。部队改编成八路军第五纵队,下分3个支队:彭明治为第一支队,田守尧为第二支队,张爱萍、韦国清为第三支队。
苏皖区党委由金明担任书记,苏皖行署由刘瑞龙任主任。
黄克诚在皖东北坚持作战时,陈毅打来急电,韩德勤向黄桥猛力进攻,要黄克诚迅速抽出一部分主力南进支援。
黄克诚回电立即出发,除留第二支队一个团在淮海外,黄克诚集中率领5个主力团的兵力,连夜东进。10月初,部队过盐河,沿河南下,日夜兼程急行军。不到两天,中途就得前方捷报,韩德勤已被打垮,溃退到宝应、曹甸、车桥一带。
10月10日,由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南下占领盐城,新四军陈毅部北上进抵东台,两军的先头部队在盐城、东台之间的白驹镇胜利会师,这使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八路军和新四军连成一片。
同在10月,刘少奇自津浦路东半塔率领千余名干部及中原局机关,浩浩荡荡地向苏北进发,并于11月6日于黄克诚部会合,并成立了华北新四军、八路军指挥部,叶挺任总指挥,刘少奇任政治委员,陈毅任副总指挥。
同时,苏北还召开了各界人士参加的苏北临时参议会,成立了苏北行政委员会及各区县民主政权。至此,苏北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