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性格形成(2)
(4)父亲意味着秩序,有着传授作用
父亲这个词蕴涵着教育,在父亲与孩子的游戏中父亲将会于无形和有形中向孩子传授或渗透社会秩序、规范、准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施人生观教育。
(5)父爱是家庭教育中的支柱,有着心理作用
一项研究表明,凡是与父亲交往机会多的孩子,其智力水平更高,尤其男孩更是如此。
实际上,孩子生长在有父爱的家庭中,不仅智力水平会正常发展,而且心理调适能力也会健康发展。父爱是整个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支柱,是家庭的心理调适剂。
倘父亲角色缺失,很容易造成孩子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
4.怎样做一个好父亲
在现实生活中,所有有孩子的男人都希望自己是个好爸爸。那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应该如何做呢?
(1)做个好父亲,要尽早参与抚养孩子
有关人员研究发现,倘若自妻子怀孕开始,丈夫就予以积极的关注,有利于婚姻关系和父亲与孩子的亲密感。因此,父亲应尽早地介入照料孩子的工作。
在孩子出生后,父亲除了和孩子一起游戏,如抱孩子、引导孩子爬行和走路等,还应帮助孩子洗澡、换尿布、喂食等。父亲与孩子能够建立良好关系就在此。
(2)做个好父亲,要多与孩子亲近
对孩子进行个性教育,形成权威感的重要前提是:孩子信任你、亲近你。因为只有孩子愿意接近你,才会坦诚与你交流。只要这样,你才能真正地了解孩子,并用合适的方法管教他。
如果在孩子想和你说话或有求于你的时候,你总是说“一边去,我正忙呢”或是“找你妈去,别烦我”,孩子就会渐渐失去接近你的愿望。
有的父亲虽然参与管教孩子,但是过于严厉,让孩子感到害怕,也会失去孩子的亲近。这样就会造成父子间难以相互理解,也会造成孩子的性格缺失。
(3)做个好父亲,要与母亲合作
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是父母双方共同的“事业”,父母应始终保持合作,用相同的教育态度和管教方式对待孩子。
如果父亲忽略与母亲的合作,进行另一套的教育,会使孩子无所适从,而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和个性。不管父母的婚姻状况如何,也要努力与孩子保持正常接触。
若是因为婚姻破裂或别的原因,无法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也应时常去看望孩子或打电话问候孩子。
(4)做个好榜样,要努力工作、关注家人
一些做父亲的,总是说工作忙,根本没有时间和孩子交流。其实,孩子并不需要你每天花很多的时间和他玩,只要用固定的时间和他谈心。如晚餐时、送孩子去幼儿园的路上,你都可以和孩子进行对话交流。
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也要关注家人,无论有多忙,打个电话总是有时间的,电话也能让孩子体会到你的关爱。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有很多优势,很多特点,比如说勇气、发展、风险,这些都是培养孩子性格不可或缺的东西。
父亲通常能给予孩子一种超越家庭范围更为宽广的竞争性的社会意识,在与外部的人们交往当中,父亲的作用可能要更好一些。
无论是协助孩子处理权威、道德品质发展的问题,还是解决自我控制和成就感等方面的问题,父亲都是一个特殊的、重要的榜样。
温馨小提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有着母亲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作为父亲,应与孩子的母亲一起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与此同时,也能享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乐趣。如果父亲的教育过少,那么孩子在以后处事中很有可能形成不够理智、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这对孩子非常不好。
孩子的成长需要母亲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而父亲与母亲在教育观念上是存在一定的差别。其中,父亲一般是理智型,母亲则是情感型,这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性格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
1.妈妈的作用无可替代
一个孩子的自我形象,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妈妈的作用无可替代。
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国民的命运掌握在母亲的手中。”从宏观方面看,这话说得非常正确。在婴幼儿的成长中,母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婴儿到儿童的这个时期,几乎所有的婴儿都是恋母的。在孩子出生后的3年时间里,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母教,可以说是影响他们一生的关键。
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体现出意志和性格。因为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会受到母亲性格和品德的影响。这些影响是孩子人生最初的印象,其烙印是十分深刻的,每一位母亲都应该特别注意这个方面,不要让孩子受到负面的影响。
当孩子进入儿童期后,母亲更应注重这方面的教育。每一位母亲都知道,母亲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较多。孩子遇到问题时,通常都是向母亲提出的。受到委屈也会向母亲倾诉,孩子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等,也主要是受母亲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在童年时期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母亲塑造了他们。
妈妈再繁忙,也应该关爱孩子,愿意去与孩子沟通。陪伴就是最好的爱,有妈妈的亲近,孩子就不会感到孤独。不妨在和孩子说话时多表露你的笑脸,不要总是摆着一副严肃的面孔,让孩子不安。
(1)妈妈要以身作则,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不管是外在面貌还是言行,妈妈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的良好习惯往往是模仿妈妈的。如果妈妈强调饮食卫生,强调言行嘉善,强调外观整洁,那么孩子也会不自觉地往好的方面发展。如果妈妈自己每天都蓬头垢脸,言行粗鄙,忙着操持家务却不拾掇自己,那么,你又如何要求孩子也能做到干净整洁,讲究礼仪呢?
此外,孩子进了小学后,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妈妈和别人的妈妈做比较,他们小小的内心,其实更希望妈妈能让自己骄傲。这并不是孩子爱攀比的表现,而是他们成长阶段的情感诉求。
(2)妈妈要尊重孩子,才能培养孩子自尊心
一般来说,孩子更为亲近妈妈。有些妈妈却因为孩子小而忽视他的存在,漠视他的情感和要求,或者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甚至是出气筒。这往往会让孩子产生挫败心理。
(3)妈妈应该学会恰当的批评技巧和表扬技巧
我们都知道过犹不及,孩子做对事就一通表扬,做错事就一通批评,往往没有理想的教育效果。
恰当的做法就是,当你表扬时还愿意再说一句“我们还有再进步的空间,要继续保持努力呢!”当你批评时还愿意再说一句“妈妈相信你能改变,因为妈妈爱你。”孩子才能在妈妈的正面评价中摸索到自我的成长方向。
(4)妈妈也要保持学习的劲头
妈妈的态度往往能影响孩子,当你面对新事物时不是拒绝,而是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那么这种做法也会带动孩子端正学习态度,愿意学习新知识。
当一个好妈妈,言传身教更加重要,所以说妈妈也是要不断成长的,努力提升自己,更能潜移默化地教育出好孩子!
2.妈妈应该关注孩子的一切
妈妈应该关注孩子的一切,着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很多时候,决定孩子人生高度的关键不是分数的高低,而是人格心灵的健康健全。
作为一个母亲,只关心孩子的健康,忽略孩子品德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是绝对不行的。一个合格的母亲应该使孩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母亲勇敢和乐观的精神,会深深地影响自己的孩子。母亲应学会用坚强去武装孩子的精神,并给予他爱与智慧。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在步入社会时,不感到害怕;遇到困难时,不会退缩;遇到失败时,不会因失望而灰心丧气。
妈妈们应该要着重培养孩子做个有礼貌有原则的人,做个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
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往往忌讳这四种妈妈类型:
金钱妈妈——认为金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对孩子不管不顾。结果孩子也贪恋金钱,情感淡漠。
强势妈妈——强迫命令,简单粗暴,喜欢打骂孩子。结果孩子越加反叛,或者越加自卑。
甩手妈妈——只生不教,认为孩子的教育由学校承担,对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感到束手无策,干脆放任不管。结果孩子有什么事情就自己扛,往往不加分辨,容易误入歧途。
学业妈妈——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生活品格却不管不顾,活生生把孩子教成书呆子。
3.妈妈应该让孩子亲近爸爸
妈妈应该适时把孩子的教育权交给爸爸,不要让忙碌的爸爸忘记对孩子表达爱意。
很多时候爸爸是一个粗心的人,他们可能忙碌事业,可能沉迷游戏,可能天生就抗拒孩子……作为父亲,他们对孩子的关爱经常不表露,所以才有“沉默的父爱”一说。
然而,孩子不到成年,是不会懂得这种父爱的。有的孩子甚至直言“爸爸是个在家生活的陌生人”,真是令人哭笑不得。在这个问题上,父亲切不可撒手不管或是任其发展,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父亲一定要承担起自己的教育责任。
说到底,教育孩子的责任应该是爸爸和妈妈共同承担的,妈妈应该适时制造机会,让孩子亲近爸爸,也让爸爸发挥不同于妈妈的家长优势,教会孩子勇敢与坚强。
温馨小提示
培养孩子的好性格不是某一方的事,只有一方的教育同样也不会是成功的教育。而怎样培养孩子,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父母应一起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父母双方的教育对孩子来说都非常重要,任何一方教育的缺失都不利于孩子性格的健康发展。
父母教育达成一致
由于父母的观念不同,在教育孩子时往往会出现意见分歧的现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父母出现教育意见分歧,一定要双方达成一致,这样才能对孩子形成好的性格起到较大的作用。
1.父母教育不一致的弊端
父母双方教育孩子的观点是不尽相同的。有时候,妈妈埋怨孩子,爸爸赞成孩子。如果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会使孩子形成比较矛盾的性格。
(1)父母态度不一致,会使孩子形成不良性格
在日常生活当中,许多父母都认为:要管教孩子,必须是一个父母要“严”,另一个要“慈”,也就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父母们以为只有“一严一慈”,“一软一硬”,相互配合,“软硬兼施”,才能教育好孩子。这种说法,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其实不然,这样恰恰犯了家庭教育中的大忌。
遇到这种情况,孩子通常会这样认为:谁能答应他们的要求,他们就去磨谁,并且会把父母分成谁好谁坏。一些孩子就是在这种搭配组合中钻空子,出了事只告诉护着自己的一方。这样一来,孩子会遇事都钻空子、找一个保护伞,那么最终就会使家庭教育失去约束力。
(2)父母态度不一致,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在教育孩子出现矛盾时,父亲这样说,母亲那样说,这就不可避免地会让孩子无所适从,甚至分不清谁对谁错。
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孩子们往往不能明辨是非,他们习惯于追随胜利者的脚步。一般情况下,如果父母发生争执,往往谁在争吵中取得了胜利,孩子就会认为谁是对的,就会听从谁的观点或者安排。
事实上,争吵中失败的一方未必就是错误的,而胜利的一方也未必都是正确的。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教会孩子明辨是非,掌握真理,而不是把孩子拉拢到哪一方的阵营当中。因此,一定要意识到“父母要保持步调一致”这一家庭重要教育方针。
2.父亲的教育如何达成一致
(1)出现分歧时,先让步后商量
当夫妻双方的教育出现分歧时,父亲应先做出让步。这样一来可以避免双方当着孩子的面出现争执,另一方面有利于心平气和的商谈。
当着孩子的面出现争执容易让孩子知道双方的分歧点,从而对其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所以父亲最好先做出让步,等孩子不在的场合,父亲可以心平气和地与母亲进一步商量。如果自己是正确的可以用道理说服母亲,让她遵从自己的观点。如果不知道谁对谁错可以双方说出自己的观点,最后达成一致。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好地解决教育分歧的问题。
(2)面对教育时,父母要相互配合
在自己的教育中,如果自己看出孩子有什么毛病,这时最好父母先商量,争取相互配合。这样在双方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对孩子进行教育,那样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过错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更有利于他的改正。
如果,没有争取母亲的同意,那么父亲在教育的过程中,母亲很可能会有质疑的声音,这样不仅不利于教育,还会让孩子有求援的后路。
所以,父亲一定要争取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彻底断了孩子的后援,这样就会使纠正孩子的错误变得异常容易,也会杜绝孩子的不良性格的产生。
温馨小提示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中,父母双方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差异是难以避免的。如果两人总是唱对角戏,就会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不好的影响。
父母教育达不成统一,不仅会使家庭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还会使孩子的是非观念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做到教育一致,这样才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父母教育孩子的责任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有不少父母对孩子总是动辄打骂,这种教育方式是极不科学的。生活中,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简单粗暴的命令型,更愿意动用意志让孩子绝对服从,这种说一不二的教育方式是不对的。
教育不是管理,更不是统治,它应该是循循善诱的,应该是以身作则的。只有这样,孩子的成长过程才是安全的。
如果一遇到事情,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孩子打一顿,那样孩子就容易出问题,如偏执、倔强甚至有暴力倾向等,这都极不利于他们以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