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近现代气功发展简史
一、 近代的气功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的近百年间,气功发展十分缓慢,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1858年,医家兼官吏潘蔚以徐文弼的《寿世传真》为底本,加以增删,编成其气功专著《卫生要术》一书,认为对疾病要防重于治,而预防的方法即气功锻炼。《卫生要术》又经王祖源在1881年重摹,改称《内功图说》。该书重视动功锻炼,内容有“易筋经”“却病延年法”“分行外功诀”等,并配插图。
这一时期内,一些著名医家为气功的发展也做了一些贡献,如以外治见长的吴尚先、中西医汇通派的张锡纯等。从民国初年开始,在知识分子阶层中,静坐法较为风行。上海蒋维乔的《因是子静坐法》是当时静坐法的代表作。蒋少时体弱多病,年轻时患肺结核,练习静坐(小周天功)而愈,该书即述此。
此时期的内丹术著作,主要是阐述前人之说,如《性命要旨》《丹经指南》《大成捷要》等;还出现了一些表达内气周流循环的示意图,如“内经图”“丹成九转图”“修真图”“炼性修真全图”等,后世多有流传。
二、 现代的气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气功事业迅速发展,先后形成了两次高潮,并在新世纪开始之际,进入规范管理、健康发展时期。
(一)第一次气功高潮
1949~1965年,国内出现了第一次气功高潮。它使气功疗法得到整理、发掘,及大力推广。刘贵珍、陈涛等新中国气功事业的先驱者,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贵珍(1920—1983年)1954年着手筹建唐山市气功疗养所,并在有关部门的参与下确立了“气功疗法”这一名称。1955年以刘贵珍为首的唐山气功疗法小组受到卫生部的嘉奖。1956年3月刘贵珍在北戴河创建了气功疗养院并任院长。1957年刘贵珍的《气功疗法实践》出版,1959年唐山市气功疗养院的《内养功疗法》问世。此两书对气功的推广普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57年7月1日上海市气功疗养所成立,由陈涛(1922—1968年)任所长,蒋维乔任顾问。1958年上海市气功疗养所受到卫生部表彰,陈涛本人则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特约研究员。这一次气功高潮,使气功学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特点是以医学气功为主,紧密结合临床,并进行了初步的现代科研。在气功功法方面,以北方的内养功、南方的放松功为代表,一批疗效确切的气功功法被发掘整理,并得到推广;在防治疾病方面,全国各地共总结了近30种慢性病的气功疗法;在气功科研方面,以上海第一医学院徐丰彦、林雅谷为首的气功研究小组,率先对气功疗法的生理机制做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培养人才方面,卫生部委托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上海市气功疗养所主办的“全国气功师资进修班”,为各地培养了一批专业人员,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则率先在本科生中开设了气功选修课。
(二)第二次气功高潮
十年动乱将气功打入冷宫,气功在医、教、研诸方面都到了几乎崩溃的边缘。1979年后,随着拨乱反正,气功事业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内出现了第二次气功高潮,大约持续到20世纪末。这次高潮的主要特点是:①功法大量涌现,呈现出传统功法、新编功法百花齐放的局面。②气功外气备受关注,成为研究和争议的热点。③气功进入了现代科学研究领域,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多学科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气功科研发展较快,并已列入各级科研计划内。1983年北京中医学院气功研究所成立,1985年上海市气功研究所诞生,从此,国内出现了专业的气功科研机构。④气功人才培养正规化,学校教育、业余教育、岗位培训等多管齐下,为各级医疗单位开展气功医疗培养所需人才。198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上海市气功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气功研究室)有气功硕士学位授予权,提高了气功专业人员培养的层次。⑤对外交流十分活跃,使中国气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人类服务。
(三)新世纪时期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从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对气功事业提出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2000年下半年,国家体育总局和卫生部(现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相继颁布了《健身气功管理暂行办法》和《医疗气功管理暂行规定》。这标志着气功事业进入了规范管理、健康发展的时期。2001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建立了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中心”在开展大量调研工作的基础上提出“讲科学,倡主流,抓管理”的总体工作思路,积极开展了健身气功活动站点的注册试点工作,并组织专家和学者编创了4种健身气功,即“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这4种功法在全国有关省市推广以后,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健身气功的科研工作也在稳步开展。国家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成立以后,每年都进行科研课题的招标,已有十数项科研课题在有关院校、研究所进行。
与此同时,医疗气功工作也开始启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培养医疗气功从业人员,于2004年成立了医疗气功考试委员会。北京、上海等地医疗机构开办的气功专科经整顿后,向社会公众提供规范化的气功医疗服务。北京中医药大学从2004年开始招收针灸推拿专业气功方向的博士生。世界医学气功学会、中国医学气功学会也制订工作计划,积极开展活动。
(四)气功在海外的发展
气功传播至海外,可以追溯至隋唐时期。在唐代,中日的文化交流掀起了高潮,在这过程中,中国的传统医学,包括古代气功也传到了日本。在宋、元、明、清时期,日本出版了一系列介绍古代气功的著作,如《医心方》《长生疗养方》《导引体要》等。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朝鲜等国家曾派遣医务人员来中国学习气功。但气功作为替代疗法或自然疗法之一,真正走出国门,在海外形成一股热潮,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
气功在海外的发展首先是普及。亚洲的气功活动以日本为最盛,各地几乎都有气功民间团体存在,经常组织各种练功活动。日本气功协会在东京等地开设了不少气功教室,举办各类气功活动。日本关西气功协会在2000年到来之际转换为气功的网络组织,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气功活动。欧洲是气功普及活动的又一热点。在德国,基本上每个大城市都举办医疗气功班,德国政府已把气功列为国家医疗保健计划的一部分。美国的气功活动也很活跃,1999年7月,世界气功会议在旧金山举行,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位从事气功医疗和科研的学者、爱好者出席会议。鉴于会议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发了贺信。
在普及的基础上,气功的临床治疗与科学研究逐渐展开。在日本,尽管厚生省尚未承认气功可作为一种医疗手段进入临床领域,但日本不少私立的医院、诊所及团体越来越重视医疗气功的作用。德国魁茨汀中医院在病房和门诊开展了包括气功在内的中医各种疗法。东欧一些国家的卫生部门,积极引进中国的医疗气功。爱沙尼亚聘请中国气功人员前去开展气功医疗活动,治疗各种患者2000多人次,该国总统及夫人也接受了气功治疗,对疗效十分满意。俄罗斯的一些医院也开设了气功医疗门诊。美国的12个国家互补替代医学研究中心中,有两个正在开展气功临床疗效研究,一个是德州大学互补替代医学研究中心,专科内容为癌症;另一个是新泽西医学院互补替代医学研究中心,专科内容为中风与神经系统疾病。日本国际生命信息科学学会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每年举行两次学术研讨会,发布在气功、人体科学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
复习题:
1.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气功高潮有何特点?
2.第二次气功高潮有何特点?
3.新世纪时期的气功发展有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