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的投资效率的测度及国际比较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1 投资和经济增长内涵的界定

2.1.1 投资内涵的界定

我们既然要研究投资,研究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那么就应该先从投资概念的本身出发。

1.资本

投资的概念通常与资本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为了理解投资的概念必须先弄清楚资本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资本应包括两部分:一是物质资本,二是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存在形式包括设备、厂房与建筑物及存货;人力资本包括由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形成并体现在劳动力中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存量。从狭义上讲,则只包括物质资本。本书所研究的资本仅指物质资本。

2.投资

一般说来,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指为实现某种经济的或非经济的目标而投入其中的资源和要素的价值量或货币量。国内外有关投资的理解和认识主要有以下论述: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认为,通俗来讲,投资是指一个私人或一个法人购买一件新的或旧的资产。有时投资用来专指在证券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不过本书把购买房产、机器,购买一批制成品或半成品的行为都称为“投资”。一般意义来说,投资包括一切资本设备之增益,不论所增者是固定资本还是流动资本。

金德尔伯格和赫里克(Kindleberger and Herrick, 1986)在《经济发展》一书中指出,物质资本是一种稀缺资源,以长期存在的生产物质形态存在,如机器、设备、建筑物和存货。这些生产物质是投资过程(或资本形成过程)的最终结果,在极大程度上代表着本期的生产能力,如果它们和其他互补的生产要素相结合,则代表未来的生产能力。

萨缪尔森(Samuelson,Paul A.)在《经济学》中论及投资问题时认为对于学者而言,投资的意义在于社会实际资本的形成——增加存货的生产,或新工厂、房屋和工具的生产,即房屋、设备和存货的净增加额。对于一般人而言,投资的意义仅仅是购买几张股票,购买土地或开立储蓄存款的户头,但就这种行动而论,经济学家认为投资和储蓄都没有增长。只有当物质资本产生时,才有投资。

哈维在《现代经济学》中对投资的定义与萨缪尔森基本相同。他认为投资是一定时期内花在资本货物(如工厂、房屋、机器等)的生产上或净增加的存货(原材料、商店中的消费品等)上的支出。只有当资本货物或存货有实际的净增时,才产生投资。把钱存入银行不能算是投资。

马克思并未专门分析投资与资本的关系,而是把投资与资本联系在一起,《资本论》第三卷就涉及了该问题。由于马克思从价值生产的角度,把生产资本分为以生产资料形式体现的不变资本和以劳动力形式体现的可变资本,从价值转移方式上又把生产资本分为以机器、设备和生产建筑物等形式体现的固定资本和以原料、材料、燃料、辅助材料及工资等形式体现的流动资本,因此可以认为,他所说的投资就是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而形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一种经济活动。

综上所述,投资大体上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投资只包括物质资本的形成,广义的投资还包括金融投资,甚至人力资本投资。

本书将从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角度出发,将投资界定为物质资本存量的增加,即实物投资。同时,为了与我国的统计数据取得一致,在下文中所提及的投资均指固定资产投资。

2.1.2 经济增长的内涵

1.经济增长的定义

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增长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观点。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在《现代经济增长》一书中指出: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增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的制度和思想意识相应调整的基础上”,“表现为对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更多的人均商品和劳务的能力不断提高”。他又指出:“我们把各国的经济增长看作通常由人口的增加和广泛的结构变化所伴随着的每人或每个劳动力产值的持续增加。”而刘易斯在《经济增长理论》一书中指出,经济增长是“按人口平均的产出”的增长。萨缪尔森则认为,经济增长是“一国总产出跨时期增长,通常用一国的实际GDP(或实际潜在GDP)的年增长率来衡量”。

总体来说,目前对于经济增长的严格定义最常见的有两种。第一种定义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经济体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持续增长,亦即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加。该经济体可以是某一个国家或某种地理、政治或社会的单位。例如,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或某种人口组合,也可以包括一组国家或整个世界。第二种定义认为经济增长是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产出,即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长,认为人均实际产出是测量经济社会生活水平的最好标准。因此,如果研究一国经济实力的变化,那么实际总产出的增长就具有重要性。如果研究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那么人均实际产出的增长就具有决定意义。

从上述关于经济增长的论述及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增长集中体现的是商品和劳务供给总量的不断增加,即总产出的持续增加。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增加与价格的波动,经济增长就是人均实际产出能力的增加。本书从研究问题的一致性出发,在涉及经济增长的问题时,一律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

2.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人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途径和方法实现物质财富的增加。目前,学术界对经济增长方式内涵的理解已基本一致,即分为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粗放型经济增长也称数量增长型或投入增长型,即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资源投入量支撑,或靠扩大生产规模推动经济增长,不注重改善经济管理和利用技术进步。与粗放型相反,集约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扩大再生产和经济增长。在人力资源的使用上,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巨大作用;在资源利用上,通过改进生产技术,不断降低物耗,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在财力资源上,不断提高资金的利用效果和投资收益率。按照这一理解,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作用是不同的。如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扩大再生产或经济增长更多地要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因而是粗放型的;在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单纯的生产要素的高投入无法进行,只能靠提高生产效率进行扩大再生产,否则扩大再生产不能继续。因此,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必然要求。

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是一对既关系密切,又相互区别的概念。首先,经济增长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如果没有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就无从谈起。其次,经济增长方式从更深的层次揭示经济增长的内涵,因而可以说是对经济增长这一概念的延伸和深化。最后,经济增长主要反映社会物质财富的变化,而经济增长方式则侧重于对引起这一变化因素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