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具有两重性,即它既对生产形成需求,又能增加生产能力,因此决定了投资对经济增长也具有两重效应: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客观经济过程表明,投资的需求效应是与投资同时产生的,而投资的供给效应是在形成固定资产交付使用或投入生产并与资金相结合之后才显现的。两者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投资的供给效应滞后于需求效应。因此,从时间范围来看,投资的需求效应属于中短期分析,主要是在宏观经济的周期理论和经济调节理论中进行,着眼于解释中短期经济波动的原因,以及寻求利用投资来调节周期、熨平周期。而投资的供给效应属于长期分析,主要是在经济增长理论中进行,目的是分析资本积累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下面本书将进一步通过投资的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2.4.1 投资的需求效应
固定资产投资的实现过程,就是不断运用货币资金购买物资和支付工资的过程,就是不断进行购买和建造的过程,这一过程必然会引起对生产资料和消费的大量需求,进而引起国民经济中需求的增加,这就是投资的需求效应,即当期投资表现为从需求的角度拉动经济增长。并且,对任一部门的投资都会形成对其他部门的需求,刺激其他部门的产出增长,使整个社会的收入因投资的持续而产生一种扩大的效应。例如,投资建设一个新工厂,在实际供给能力形成之前,该项投资将首先产生对建筑材料、机器设备和建筑行业劳动力的需求,而那些生产建筑材料、机器设备的生产厂家也会产生对各自的原材料、劳动力的需求,这个过程会持续到对最初级产品生产部门的需求为止。而且,这种需求既包括对投资品的需求,也包括对消费品的需求。以生产建筑材料、机器设备的厂家为例,在技术装备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产量也就意味着劳动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劳动报酬的增加,而增加的劳动报酬一定要用于消费,从而也就相应地刺激消费品部门增加生产,因而投资的这种需求效应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多级别的波动传递方式推动经济增长。实际上,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需求效应可以通过投资乘数体现,具体过程见本章2.2.2节的乘数原理。
2.4.2 投资的供给效应
投资变成固定资产后,非生产性固定资产一旦交付就直接供给社会消费;生产性固定资产则投入生产,为生产提供劳动力并与流通资金相结合,通过生产劳动生产产品(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供给社会,产生一系列与之相关联的刺激其他产品生产增加的效应,这就是投资的供给效应,即滞后的投资(在此本书假定是滞后一期的投资)表现为从供给的角度推动经济增长。以生产性投资为例,从投资的初始客观目的看,投资是为了增加某种产品的生产能力。一般而言,投资者之所以选择某个项目进行投资,直接原因就在于该项目的产品有较大的市场需求,虽然在主观上投资者以追求利润为最大目标,但在客观上投资者的这种行为满足了社会要求增加供给的需要。随着投资建设的实施和新生产能力的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增加的产品必然带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而且,增加某种产品的供给,往往会产生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刺激其他产品增加的效应。例如,投资建一个发电厂,当这个发电厂投产以后,它所发出的电能会带来效益,要计入国内生产总值;同时,发电厂给其他企业提供电能,使这些企业扩大产品的生产,从而使这些企业也能增加收益。也就是说,上游企业产品和收益的增加,必然会带动下游企业产品和收益的增加。因此,某项旨在增加社会供给能力的投资,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种扩大的效应,并非局限于该项投资为国民经济提供生产能力本身。投资的这种供给效应在现实经济中也表现为多级别、多层次的波动传递方式推动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无论是投资的需求效应还是供给效应,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对此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但也不能过分夸大这种作用,导致投资过分扩张。事实上,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很多,并非只有投资这一种因素,而且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是有条件的。首先,必须有足够的投资资金,经济增长促进社会产品的增加,从而决定投资资金的来源和投资的增长。其次,必须有足够的投资要素(投资品和实施投资活动的劳动者),国民经济提供足够的投资要素是实现投资的必要条件。最后,投资资金与投资要素之间应大体平衡,不顾经济增长所决定的投资要素的增长状况,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都会导致经济的剧烈波动,破坏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的运行和发展态势。此时,投资不仅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反而会阻碍经济的增长,甚至造成经济的衰退,因而我们必须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形成投资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