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令世界瞩目。40多年间,我国GDP年平均实际增长率高达9%左右,增长速度远超同期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其他新兴工业国家。大量的资本积累和巨额的外商投资,强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创造了奇迹。我国近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如图1.1所示。

图1.1 2012-2016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量
资料来源: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
毋庸置疑,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显著的收益。但时至今日,一方面由于世界经济仍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复苏速度缓慢,与世界息息相关的中国经济也因此感受到了外部环境所带来的下行压力;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出现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基础设施投资过度和超前、房地产库存高企、资源肆意浪费、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因无效投资而引发的问题。因此,我国对投资的理解已产生变化:从片面追求规模转变成更加注重结构升级;从一味追求速度转变成更加注重提升效率和质量。
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适度扩大总需求并提高有效性,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因此,在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投资仍是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同时,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只有扩大有效投资、精准投资,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使投资真正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助推器。
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不可否认,近年来投资率的迅速提升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根据IMF的研究,中国投资占GDP的比重已接近50%。从理论上讲,根据边际效应递减规律,随着一国资本存量的上升,投资回报率或者投资效率会有下降趋势。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采用不同方法和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投资效率进行测量,结果均发现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投资效率一直不高而且在不断下降。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为克服危机的影响,中国政府进一步追加投资,已经出现过度投资现象,中国投资占GDP的比重已经超出均衡水平12~20个百分点;但这种高投资并未促使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自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持续下滑,这说明通过高投资率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不仅如此,高投资率背后是大量的能源消耗及日益严峻的资源及环境压力,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显然不具备可持续性,而效率驱动式的集约型增长方式有赖于我国宏观投资的高效率和投资推动的技术进步机制的形成。
随着经济转型时期的到来,如何实现投资效率的提升将是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根据资本积累的黄金律,高投资率、低投资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会使资源配置偏离其最优水平,导致经济结构失衡,从而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地区投资效率的高低决定了地区之间的资本流动方向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直以来,我国发达地区的资本存量显著高于欠发达地区,而根据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资本应该流向欠发达地区;但实际情况却相反,我国的资本往往从欠发达地区向资本密集的发达地区流动。胡凯(2011)的研究表明,近30年来,我国地区间资本流动的基本趋势为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流动,这就是中国存在的所谓“卢卡斯悖论”。从地区发展角度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不同地区对资本利用效率的区别也较为明显。从行业投资效率来看,不同行业的投资效率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重要的转型时期,政府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供给面的调整升级解放生产力,化解过剩产能,为的是提升全社会的资本回报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最大化投资效率,如何促进地区之间、产业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以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我国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考验。
资本的跨区域流动从根本上来讲是由于地区之间的资本回报率存在差异,因此研究探讨地区间投资效率差异产生的原因非常必要。已有的研究大多数是从市场化水平、技术水平、人力资本水平等视角研究地区资本回报率的,但从制度环境,特别是从金融发展、财政分权的角度来研究地区资本回报率的文献数量还非常少。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已经发现,金融发展对一国投资效率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但这些结论是否适用于中国?现有的一些文献研究表明:财政分权度的提高会使我国地方政府的经济性投资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既然财政分权度与地方政府的经济性投资效率之间存在统计上的正相关关系,那么分税制改革之后的财政分权体制,以及在此制度之下的政府治理是否也会对地区的资本回报率产生类似的影响呢?基于此,本书将利用各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对金融发展与我国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同时,本书还从财政分权和政府治理的视角出发,对我国全国层面、沿海地区和非沿海地区层面的资本回报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那么,我国的投资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如何?与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比较起来又如何?为此,本书还将就我国的投资效率进行国际比较。本书将针对研究得到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1.2 研究意义
本书的研究内容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
从现实角度来看,宏观投资效率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它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的发展带动投资的增长,投资的增长又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资本回报率的差异导致的。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往往资本回报率高,更能吸引投资,而落后地区却往往投资不足、资本匮乏,这就导致资本流向的失衡。因此,如何提高资本回报率,吸引资本的流入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估算全国、各地区和各行业的资本存量,在此基础上对全国、各地区及各行业的投资效率进行测算,分析我国地区及行业间投资效率的变动趋势及差异,实证研究影响投资效率的各个因素,并就我国的投资效率进行国际比较,这不仅可以为正处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期的我国提供理论上的参考,还可以为在高投资率、低回报率的宏观背景之下,我国各级政府如何有效地提高投资效率,保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在理论层面,从制度环境,特别是从金融发展、财政分权和政府治理的角度来研究地区间投资效率差异的文献还较为零散和有限。本书在消化吸收国内外有关资本存量测算及资本回报率研究的各种文献基础上,提出系统的分析框架,用于我国投资效率问题的研究;在方法上,本书把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宏观投资理论等综合在一起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