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的投资效率的测度及国际比较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2.1 研究内容

本书将遵循先理论后实证的思路。首先,基于国内外主要学者以往的研究成果,建立综合性分析框架。其次,在对投资效率、资本回报率的定义、内涵及测算方法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测算我国整体及分地区、分行业的资本存量和投资效率,并对此进行地区间、行业间,乃至国别间的比较分析,并从金融发展和财政分权、政府治理的角度研究影响我国投资效率的各个因素。最后,根据前文的研究结果提出提高我国投资效率,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建议。

本书整体分为11个章节,各个章节安排如下:

第一章为导论部分。首先,对本书的研究背景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并简要列出本书的研究意义;其次,阐述本书的总体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为相关理论基础。首先,界定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内涵;其次,对关于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主要理论按时间顺序和流派进行梳理和分类,并综述有关投资波动与经济波动的理论;最后,通过投资的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分析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

第三章为关于投资效率的文献综述部分。首先,对投资效率的定义、内涵界定进行探讨;其次,对宏观投资效率的测算方法进行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总结与比较分析;最后,对国内外有关资本回报率影响因素的文献进行综述。影响宏观投资效率的主要因素一般包括:经济发展水平、资本深化、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市场化程度、外贸依存度、金融发展水平等其他因素。

第四章对我国宏观投资总量和结构进行详细分析。从宏观投资的使用结构、资金来源结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及区域结构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第五章为资本存量的测算部分。这部分内容将分析资本存量的测算方法,对我国的资本存量进行详尽的测算和分析比较,并利用资本产出比指标对估算结果进行检验。

第六章基于前面提出的资本存量测算方法,利用我国投入产出表中的相关数据,研究和测算1990-2014年我国分行业的资本存量和各行业的投资效率,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发现:我国大多数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的投资效率相对较高,但进入21世纪后,某些行业的投资效率出现异常波动,并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这说明近几年我国由于投资规模较大,使资金流向产能过剩的行业,导致行业间投资分配不均衡,宏观投资效率下降,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七章则就我国的投资效率进行了区域比较分析。首先,测算我国各省(区、市)的资本存量,并利用资本租金公式对我国各省(区、市)的资本回报率进行测算和比较。其次,对我国三大经济圈的投资效率进行测算及分析。最后,比较分析我国三大经济圈的投资效率差异及变动趋势,并探讨产生差异的内在原因。

第八章从金融发展的视角检验金融发展对我国投资效率的影响。对1990-2014年我国地区面板数据的检验发现:总体来讲,我国金融发展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并不是特别明显,这可能跟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有很大关系。从反映金融发展的不同指标来看,存贷款占GDP的比重对投资回报率的影响最为显著,但其作用在递减,而且这种促进作用自西部、中部地区到东部地区呈逐渐递减的趋势;金融市场发展风险对投资回报率虽有负向影响,但作用不显著;我国非国有金融机构发展程度和股票市场发展程度都能促进投资效率的提升,尤其对东部省份的提升作用较明显。

第九章从财政分权和政府治理的角度对影响投资效率差异的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利用面板模型,基于财政分权和政府治理的视角,对全国层面和我国沿海、非沿海地区层面投资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财政分权能够显著提高地区的投资效率,而衡量政府治理水平的财政自给率、企业的非税负担、产权保护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财政自给率和企业的非税负担会显著拉低投资效率,而产权保护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却不显著。

第十章就我国的投资效率进行了国际比较。首先,运用资本边际生产率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七国投资率和投资效率进行比较分析。其次,采用AMSZ准则,考察比较包括中国在内的11个新兴经济体国家1965-2011年的宏观投资效率。研究发现,除了沙特阿拉伯的经济增长在个别年份处于动态无效的均衡状态之外,E11的经济增长在样本期的其他时间都处于动态有效的均衡状态。并且,金砖五国的宏观投资效率的经济增长效应高于E11的整体水平。最后,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展开实证研究,并提出中肯的建议。

第十一章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部分。基于之前的研究,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投资效率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1.2.2 研究框架

本书研究框架见图1.2。

图1.2 本书研究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