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生产分工新格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preface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东亚主要经济体(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域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和内部要素禀赋成为“雁行模式”的基础,各经济体基于自身比较优势参与区域生产分工,成就了东亚的集体性经济增长传奇。随着国际生产分工的持续深化,产品内分工形式在全球蔓延,东亚区域的生产分工形态与分工模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梯度分明的“雁行模式”逐渐演变为复杂的生产网络。在新的东亚生产网络下,各经济体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实现了比较优势与生产分工状况的协同发展,从而有助于其经济增长和福利水平的提升,也促进了东亚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实际上,东亚生产网络在市场力量驱动下自发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各种阻碍因素的影响,区域内生产分工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扭曲,各经济体比较优势状态的差异性变化因为生产体系的惯性存在,也未能有效地促进区域生产分工的优化。在东亚生产网络不断发展和经济体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背景下,应通过加强经济体比较优势与生产分工状况的匹配性来优化东亚生产网络。

本书旨在多元化比较优势理论框架下建立比较优势综合评判体系,通过因子分析结合前瞻性的灰色预测模型,剖析经济体比较优势的特征及潜力,并利用系统耦合模型评估东亚各经济体生产分工状况与比较优势的匹配性,探寻东亚生产分工优化的可行性路径,勾勒东亚生产分工新格局。整体而言,东亚生产网络的格局从梯队分明的“雁行模式”,转变为以日本和中国为枢纽的复杂生产网络。东亚各经济体均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区域内技术差距缩小。日本的技术优势下降幅度明显,中国的技术优势则显著增强。中国应继续凭借技术优势的上升来推动其在区域生产网络中地位的攀升,同时充分发挥自身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作用,从高、低层次全面稳固地参与东亚生产网络。

本书是作者在读博士期间基于导师的课题框架展开的关于东亚生产分工格局的系列研究成果的汇编。在东亚主要经济体的比较优势动态演化,以及东亚生产分工格局重构的现实背景下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对于推动东亚生产网络优化具有较强的政策参考意义,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研究视角和理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