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引言
韵律边界处的声学特征是语音韵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很多学者曾经对该问题进行过研究,并就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形成了一些结论。
在研究方法上,大部分研究是基于韵律层级模型开展的。韵律层级模型认为韵律系统存在由小到大的层级结构。从不同研究视角出发,韵律层级模型又分化出两个重要分支,一个是Pijper、Sanderman等学者提出的基于音系学视角的韵律层级模型[3],另一个是Selkirk等提出的基于语音学视角的韵律层级模型[4]。
以语音学韵律层级模型为参考,汉语语音学界也逐步形成了两种较有影响力的韵律层级体系。(1)李爱军、曹剑芬等[6,7,8,9,10,15,17,18]研究将韵律层级分为韵律词、韵律短语(或次要韵律短语、韵律小短语)、语调短语(或主要韵律短语、韵律大短语)和语句(或语调组、韵律句),并提出了面向汉语普通话的C-ToBI韵律标注系统[1,10]。(2)郑秋豫等[2,5,20,21]提出的阶层式语流韵律架构模型(HPG)将韵律层级划分为退化的音节、正常的音节、较小的短语停顿、较大的短语停顿、呼吸群、韵律组,并提出了基于台湾国语的M-ToBI韵律标注系统[2]。这一模型不同于其他系统的突出特点是加入了“呼吸群”这一层级,体现了对呼吸信息的关注。
在韵律层级模型基础上,很多学者对韵律边界的声学特征进行了研究[6,7,9,12,13,15,17],并形成一些共识。例如,大部分研究都关注了韵律边界处的无声停顿、延长和音高重置等现象。对于这些声学特征,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包括:(1)随着韵律边界层级的升高,感知到的间断级别相应增大;(2)韵律短语边界前有明显音节延长,边界后的无声停顿较短;(3)语调短语、语句等高级别韵律边界处无声停顿和音高重置现象明显,并且它们的程度随韵律边界级别升高而变大。
虽然前人对于韵律边界的声学特征问题已经有了比较多的研究,但是尚不能说已经彻底弄清楚了该问题,因为至今还存在很多争议和不清楚的机理。这些问题包括:
(1)对某些韵律边界声学特征的认识仍然存在分歧。例如,关于韵律词末尾是否有延长效应还存在争议,有的研究[6][12]认为有,有的[14]则认为没有。对于语调短语和语句等大级别韵律边界后有无延长效应也有不同观点,有的文章[8]认为有,有的[5,6,7]则认为没有延长或是有缩减。对于韵律词边界的音高重置,虽然一般认为不明显,但是否忽略它也值得商榷。
(2)以往多侧重于对韵律边界声学特征的观察和描写,但对它们的形成机制则研究甚少。
(3)对不同韵律边界声学特征(延长、停顿、音高重置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还缺乏系统性的认知。
本研究将重新梳理韵律边界的声学现象,尝试解答上述争议问题,找到各种韵律边界现象形成的机制,并对不同韵律边界声学特征建立关联性表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