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郡:汉匈战场上的“硬骨头”
汉朝建立后所面对的强劲对手,就是北方的匈奴。当汉高祖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时,匈奴冒顿单于也先后击败东胡与大月氏,成为中国北方草原的统治者。随后,匈奴人进攻的矛头就指向了刚刚建立的大汉王朝。经过“白登之围”的惊险鏖战后,汉高祖刘邦认清了现实,开始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换取休养生息和备战的时间。
不过,虽然此时汉朝与匈奴之间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但边境的军事冲突一直频繁。汉朝一处名为“代郡”的要地,更一度成为匈奴人的“眼中钉”,汉匈双方围绕代郡多次展开激烈争夺。
代郡是汉朝北部的一个重要边郡,它的位置在今天河北省西北部以及山西大同东部。这样一块面积不大的土地,却从汉朝初年起饱受匈奴的侵扰。
早在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后不久,匈奴冒顿单于就率军侵扰代郡。汉朝与匈奴达成“和亲”协议后不久,匈奴贵族就勾结汉朝叛将赵利等人,在代郡地区烧杀抢掠。这之后的六十多年里,代郡常成为袭扰的“目标”。在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几任皇帝在位时,代郡都曾爆发军事冲突。
当汉武帝结束“和亲”,发动反击匈奴的战争时,代郡一度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从汉朝建立至汉武帝收复河套草原,七十五年中,匈奴对代郡所在的“代北地区”发动的侵扰,占其南侵次数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其中,保卫代郡的战斗尤其激烈,仅在汉武帝年间,就有代郡郡守共友和都尉朱英为国捐躯。
汉朝与匈奴间的边界线那么长,匈奴骑兵为什么紧盯着代郡不放呢?这就要分析一下代郡的战略地位。
一、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战国年间,代郡就是赵国抗击匈奴军队入侵的战略要地。战国名将李牧曾经在代郡设伏,一战击溃十几万匈奴骑兵,令匈奴军队多年不敢南下。汉朝初期,匈奴的实力空前强大,他们占据了广袤的草原,其行政机构分为左贤王、右贤王、单于王庭三个部分。左贤王统治匈奴东部,位置正对着汉朝的上谷郡;右贤王统治匈奴西部,位置对着汉朝的上郡。代郡的正北面却是匈奴的统治核心——单于王庭。这就意味着,驻守代郡的汉军面对的是匈奴单于麾下的精锐部队。
秦末天下大乱,匈奴趁机侵占了河套草原地区,获得了南下的跳板。如此一来,他们可以凭着居高临下的优势,向汉朝边郡快速发起袭击。在失去河套要地的情况下,代郡就成了汉朝边防的重要屏障。代郡的境内,有燕山至太行山的一系列重要城关,一旦代郡失陷,汉朝重要的农业区——河北平原与大同盆地,都将暴露在匈奴的马刀下,后果不堪设想。
二、啃不下的“硬骨头”
对于匈奴骑兵来说,只要拿下代郡,其南下之路就将变得一马平川。但是,代郡却成了他们啃不下的“硬骨头”。
汉朝立国后,历代君臣都对代郡高度重视。汉初名将韩信认为,代郡的军队是天下闻名的精兵。汉高祖刘邦晚年时,有一次代郡爆发了叛乱,他一听就叹息说:“代郡的安全,是我最着急的事情啊。”他不顾自己年迈多病,亲自带兵去代郡平叛。刘邦的四儿子刘恒(未来的汉文帝)被刘邦封在代郡地区做王,对代郡进行全面管理。
到了汉朝文帝、景帝时期,代郡的防御已经很完备了。不过,仅靠城池被动防御显然是不够的。匈奴军队最重要的特点是灵活机动,他们常凭借高速的骑兵部队,或者声东击西引开汉军主力,或者在仔细勘察汉军防线的薄弱处之后,抓住漏洞乘虚而入。汉军要守好代郡,就必须在防御要地上部署兵力,伺机而动。
在经过多次实战训练之后,汉朝在代郡设置了马城、且如、高柳三个军镇。其中马城军镇位于洋河河谷的咽喉地带,阻遏匈奴骑兵从草原南下;且如军镇位于乌兰察布丘陵东部,延缓匈奴奇兵的进军速度,为增援部队争取时间;高柳军镇扼守河北至山西的驿路,保障代郡的后方通道。
三个军镇形成了稳固的“铁三角”,其所配备的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在战斗中遥相呼应,联合堵截南下的匈奴骑兵。在汉匈“和亲”的六十年中,不管匈奴多少次“毁约”南侵,使用了多少进攻手段,代郡依然坚如磐石。汉朝因此赢得了宝贵的备战时间。
到汉武帝时期,汉朝发起对匈奴的反击战时,代郡的角色又发生了变化。
三、从前线到大后方
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开始后,许多场重要的战役是在代郡地区打响的。
在战争刚刚爆发时,由于汉朝丢失了河套草原,战略上处于被动态势,缺少反击战经验的汉军常常陷入匈奴的埋伏,因此屡遭败绩。比如,公元前129年,汉朝将军公孙敖奉命从代郡出发,率领一万名骑兵反击匈奴,却很快在代郡北面遭遇匈奴主力的包围,险些全军覆没。
此后,汉军开始实施新的战略部署,代郡成了遏制匈奴的重要棋子。代郡与邻近的雁门、云中等郡密切配合,无论哪个郡遭到匈奴军队的进犯,其他几个郡都会联合行动,发起对匈奴军队的合围打击。这种战术很快收到了奇效。就在公孙敖兵败的第二年,匈奴军队又大举进犯雁门。镇守雁门的卫青将军率领三万骑兵正面迎战敌人,镇守代郡的李息将军则率军攻击匈奴军队的后路,前后夹击,消灭了数千匈奴骑兵,取得了“雁门大捷”。在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里,这是第一场成功的歼灭战。
当时的汉匈战场分成了东、西两条战线。代郡所在的代北地区属于东线,也是汉匈交战的主战场。汉武帝君臣很快看透了战场形势:汉军如果一直分兵防守,就算再取得几场歼灭战的胜利,也改变不了被动挨打的局面。汉军只有在西线主动出击,收复被匈奴侵占的河套草原,才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在收复河套草原的过程中,东线的代郡、雁门等要地又担负起了“牵制敌人”的重任。
公元前127年,当匈奴在东线继续发起猛攻时,汉武帝却不为所动,果断发起了“河南之战”:卫青率领汉军从云中郡出发,沿黄河一路向西北急行军,快速收复了河套草原。这场成功的突袭战,成了汉匈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在卫青收复河套草原之后的两年里,匈奴多次调动大军对代郡发起猛攻。匈奴人认为:代郡的战略地位如此重要,只要代郡告急,汉朝就会调动河套驻军救援代郡,匈奴军队就可以趁机挥师西进,再次拿下河套草原。可是出乎匈奴军队预料的是,尽管面临空前的军事压力,尽管汉军的主力都在西线,驻防经验丰富的代郡守军,依然顽强顶住了匈奴人的一次次进攻。
结果,经过几年的反复争夺,匈奴非但没能拿下代郡,反而被汉军抓住了战机:趁着代郡等地牵制匈奴的军事力量,卫青率军从河套草原出击,发起了“漠南之战”,歼灭、俘虏数万匈奴大军,击溃了匈奴右贤王的主力。至此,防御稳固的河套草原,重新成为代郡等汉朝边郡的屏障。苦战多年的汉军开始转守为攻。
在遭遇了多次惨败之后,匈奴不得不大规模收缩兵力,连原先正对着代郡的单于王庭也迁到了漠北地区。饱经战火的代郡,开始迎来和平时光。
代郡虽然和平了,可汉朝反击匈奴的战争还在继续。为了彻底打垮匈奴军队,汉军开始乘胜追击。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两位名将分别率领五万精骑深入漠北,意图彻底打败匈奴军队的主力。配合他们作战的,还有数十万运送物资的步兵与民夫。这是汉朝开国以来,汉军对匈奴军队发起的最大规模的反击战。
在这场重大战役里,代郡不再是前线,而是保障后勤的重要基地,以及汉军北上的“跳板”——霍去病率领的东路汉军,正是从代郡出发,对匈奴左贤王部发起打击。之后霍去病率军北上两千多里,累计歼灭、俘虏匈奴左贤王部七万多人。在汉朝对匈奴的反击战中,这是汉军歼敌数量最多的一场大捷。
与此同时,从定襄郡出击的卫青击溃了匈奴单于的主力部队,匈奴单于仅带着数百人慌忙逃离战场。至此,在规模空前的“漠北之战”里,汉军以两场完胜基本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军事威胁。获胜之后,霍去病在漠北狼居胥山举行了盛大的祭天仪式,以庆贺这场辉煌的胜利。
在这来之不易的胜利里,自然有着代郡军民的功劳。
知识链接 代郡的新生
漠北之战后,汉匈的战场转移到了西域地区,昔日作为主战场的雁门、右北平、代郡都渐渐太平了下来。到了汉宣帝年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正式向汉朝投降,成为汉朝的子民。内迁的南匈奴百姓被安排居住在代郡一带,与当地百姓杂居相处。大同盆地的畜牧业和农业从此得到了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