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如今,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国家,都非常重视对青年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德育研究。在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德育课程,是高校立德树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学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高校应始终强调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强调学术培养的同时,深刻反思技能与人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重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要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问题,就必须寻求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重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教育部明确规定的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对“基础”课进行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理论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方向,对激发学生潜能并促进其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升,推动“基础”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多年来,在围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问题上,许多高等院校进行了努力探索和大胆尝试,如从教学方法的角度、从教学结构(包括教师、学生、教材三个基本要素的组合关系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各阶段、环节、步骤之间的相互联系两个方面)的角度、从教学设计的角度、从教学程序的角度、从教学范型的角度、从教学风格的角度等进行创新和实践,各高校为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做出了不懈努力,也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个性化特色。然而,每一个改革的角度,都只是基于教师主体或是基于课程实施的单一视角,没能从根本上破解“基础”课的教学困境,因此它们都不是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而教学模式的提出,是建立在对教学主体、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认识基础上的。它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提出一套特殊要求并在考量教学变量后,所确定的教学程序、教学评价方法和标准。教学模式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结构,兼顾了课程实施和教师主体两个方面,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升华。

怎么理解教学模式呢?最早提出教学模式的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的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现代汉语词典》对模式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这揭示了模式具有“典型性”和“可模仿性”等特征。教学模式由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设计、教学范型、教学程序、教学风格等多方面因素构成,同时又与各构成因素之间有所区别,具有不完全的包含关系。

第一,教学模式不完全等同于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活动结构中的一个要素,对教师的整个教学活动具有一般指导意义,但教学模式既不是教学方法也不是教学方法论本身,它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高于教学方法。第二,教学模式不完全等同于教学结构。它属于教学结构的范畴,但不是理论意义上的教学结构,而是实践意义上的教学结构。第三,教学模式不完全等同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课程设计、内容设计、目标设计、方法设计、评价设计等,教学模式属于教学设计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第四,教学模式不完全等同于教学范型。教学范型只是教学模式的表面现象,而教学模式既不是可供人们模仿的一种标准样式,也不是一般的教学计划。第五,教学模式也不完全等同于教学程序和教学风格。在教学模式的所有构成因素中,教学程序是最具操作性的,因此教学程序在教学实践中也更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模仿。但毕竟教学模式是由多方面要素构成的,仅注意教学程序是不够的,如果仅仅“依据教学程序机械模仿,会导致教学的模式化”。只有全面、正确地理解教学模式的所有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才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学模式。

改革和重构教学模式是破解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增强教学实效的关键。教学模式的简约性和操作性,便于广大教师理解和运用,进而带动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教学改革;而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开放性,必然对教师的教学观、质量观、评价观以及研究学生、处理教材、管理课堂等提出新要求,进而促进教师提高业务素质、教育素质和管理素质。

伴随着教育的演进和教学的变革,教学模式也在实践中不断累积,逐渐丰富起来。就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来说,有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凯洛夫教学模式、杜威实用主义教学模式等;就职业技术教育来说,有能力本位教学模式、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双元制教学模式等。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首都师范大学李松林教授在其编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一书中,就介绍了近年来较为流行的讨论式、创新思维、启发式、研究性,以及情感、案例、专题等10种教学模式;云南大学蒋红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洁教授提出“双主体教学模式”;浙江工业大学时长江教授提出“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华中师范大学马敏教授提出“三结合整合式教学模式”;等等。但是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教师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依然没有改变,隐性教育和探究性教学有待整合,等等,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本书以贵州省普通高校一流大学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群建设(2017GSJYLXM06)为契机,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探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方法对策,以期进一步激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力,提升教学效果。

我相信,这部著作的出版,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和实效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由于是新的探索,观点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也希望同行专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也衷心地希望,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们的不断努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编者

202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