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过程
一、1979年以前中国银行业的概况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于194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银行接管了国民党政府时期的所有官方金融机构,包括其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农业银行等。
1954—1978年,学习苏联的单一的、统一的银行模式,中国政府只保留了两家银行,一家是中国人民银行,另一家是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全国几乎所有的金融活动。全国所有的信贷资金,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各级银行吸收的存款上缴总行统一使用;银行的各种贷款,则由总行按计划指标下达,各级银行在其指标范围内发放贷款。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成为财政部的一个分支机构,只负责基本建设资金的拨款和财务上的管理。这样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的大一统的银行体系。
二、金融机构的多元化
1979—1993年,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中国进入了多元化金融体系的建设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相分离,新的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机构相继成立。中国金融体系进入了第一个转型时期。
如前所述,1979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既是中央银行,又是商业银行,在执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职能的同时也经营所有的存款和贷款业务。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979年起,中国政府对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主要措施是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分离。
1979年2月,中国农业银行重新组建。它主要是负责农业部门的贷款和领导管理农村信用合作社。同年4月,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外汇和国际清算的贷款和存款业务。1979年以后,中国人民建设银行逐渐从财政部独立出来,发展成为中长期投资信用银行。从1983年起,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正式成为国有专业银行,负责全国基本建设的拨款和贷款。198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简称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不再从事国内工商信贷业务和储蓄业务,另外成立了中国工商银行,承办原来由中国人民银行从事的工商信贷业务和储蓄业务。1984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在北京正式成立,其主要业务是为城市工商企业提供营运资本贷款和结算服务,同时吸收工商企业、机关团体及城镇居民的存款。至此,我国形成了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分揽全国不同专业信贷服务的局面。在四大银行从事全中国的信贷业务的同时,它们还要按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要求,从事各种政策性贷款的业务,这样它们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它们由于分别从事不同的专门业务,所以被称为四大专业银行。
在这一段时期,沿海地区和特区经济迅速发展。为了支持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1986—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批准成立多家全国性和地区性股份制商业银行①。新成立的全国性商业银行有:1986年成立的交通银行,1987年成立的中信实业银行,1992年成立的中国光大银行和华夏银行,1995年成立的民生银行。新成立的地区性商业银行有:1986年成立的中国招商银行,1987年成立的深圳发展银行,1988年成立的广东发展银行和福建兴业银行,1992年成立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成立的区域性商业银行一共有9家,到了2004年,保留下7家。海南发展银行于1998年关闭;1999年3月,中国光大银行兼并了中国投资银行。目前,一些区域性商业银行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商业银行。
三、建立双重银行体制
1993—1997年是中国金融体系的第二个转型时期。在这一个时期,中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基本上形成。为了使中国金融体系适应这一市场经济的需要,199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和外汇体制改革的两个重要文件,开始了中国新一轮的金融体制和银行体制的改革。
这一时期的金融和银行改革有如下几个方面:①中国人民银行转型为在国务院领导下执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职能的现代中央银行;②国有专业银行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③银行、证券和保险实行分业经营;④建立银行间统一的拆借市场、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⑤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开始组建城市商业银行。
为了使四大专业银行变成真正的国有商业银行,1994年中国政府批准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目的是把政府直接指导下的政策性借贷业务从商业银行经营业务中分离出去。这三家政策性银行分别是:国家开发银行,负责对国家基础建设进行融资;中国进出口银行,负责国际贸易融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负责对农业发展提供融资。
199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这些法律文件为中国金融改革和银行改革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同时也确立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分离的双重银行体制。《中国人民银行法》正式确定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两大职责,即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以及对金融业(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实施金融监管。银行、证券和保险开始分业经营。原来隶属于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各个证券公司从银行体系中分离出来,独立进行经营。
此外在金融市场方面,1994年中国实现了汇率并轨,建立起统一的全国性银行间外汇市场。1996年,全国性货币市场,即银行间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形成统一。
四、防范金融风险
1998—2001年是中国银行体制转型的第三个时期。发生在1997年7月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和对外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中共中央于1997年年底召开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这一时期金融体制和银行体制改革的目标——防范金融风险。
为了加强对金融机构和银行的监管,从1998年起,中国人民银行不再承担对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职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新成立的保险监督管理委员分别承担对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至此,中国正式形成了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金融体制。
为了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1998年中国政府发行了2 700亿元人民币特别国债,专门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针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大量不良资产,1999年成立了信达、东方、华融和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专门收购和处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到2000年年底,这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共接收四大国有银行1.4万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贷款。
此外,为了使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摆脱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中国人民银行也做了重大的结构性调整。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撤销了31家省级分行,新组建了9大跨省的大区分行和两个营业管理部,使中央银行能独立地实施货币政策并进行金融监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为了使中国人民银行专注于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2003年4月8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新的银监会分担了原来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能,将所有的银行纳入了银监会的监管范围。这样就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实施货币政策,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业监管的新的政府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管体系。
2001年年底,中国加入WTO,中国金融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对于这一发展时期的分析,参见本章第三节。
① 全国性和地区性商业银行之间的不同仅是区域上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