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开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6 䉪子工

䉪[lèi]子也叫“砻[lóng]”,江南地区土名叫“推子”,是一种把稻谷除去谷壳加工成米粒的专用工具。䉪子工即指造䉪子的技术工匠,民间叫“推子工”“䉪匠”。该行业崇奉的祖师爷是麻角仙人、白虎仙人、鲁班。

䉪子常见的有泥䉪子(土砻)和木䉪子(木砻)两种,北方还有一种石䉪。元·王祯《王祯农书》载:“(䉪谷器)北方谓之木䉪,石凿者谓之石木䉪。”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载:“凡砻有二种:一用木为之……,一土砻析竹匡围成圈,实洁净黄土于内,上下两面各嵌竹齿。”元·王祯《王祯农书》:“编竹作围,内贮泥土状如小磨;仍以竹木排为密齿,破谷不致损米。”

木䉪子多见于北方,泥䉪子多见于我国的南方。究其原因大概是泥䉪子制作的材料为毛竹(作筐)、硬木(作齿)和石夹泥(为胎)这些物资北方缺少,加之南方多为水稻,谷壳难剥,泥䉪子体重而有压力,故此南方宜之。北方无竹而多大树,故此多用木䉪子。

不管何种䉪子,结构均为上下两截(南方称“系”)组成,在两系中间的结合面,都有规则的密齿,其造型原理与石磨相同。䉪子加工稻谷的原理是:将稻谷倒入上系䉪子顶上筐腔内,用䉪勾耙插入上系外面中部两侧的任一扁担孔中,从左向右推动,使䉪子上系团团循环转动(下系固定不动),䉪子上系筐中的稻谷经䉪子上下两系相合的木齿碾磨而将谷壳剥离开来,再经过筛去谷壳(俗称“糠壳”或“糠头”)即为纯米粒。这种经䉪子“推”出来的米,虽然已剥去了外面的谷壳,但未去米膜(米皮、糠皮),虽可以食用,但口感粗糙,这就是我国古代千百年来,广大民众所食用的“糙米”。而官宦富绅之家所吃的柔软可口的“熟米”,则需用石臼或其他工具进行舂捣或碾磨加工,除去糙米的表皮(糠皮)。

过去,凡是种植稻谷的地方,䉪子是农家不可缺少的稻谷加工工具,至少是几户人家合备一个的。因为没有它谷就成不了米,也就是说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没有䉪子就吃不成饭。由此可知,䉪子当时在我国农村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䉪子的加工制作是很辛苦的,两种䉪子的加工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都有不同之处,以泥䉪子最为复杂,其制作分为四个步骤。

1.备料:①竹子;②䉪子扁担;③喉口;④䉪子脚;⑤开䉪齿;⑥抖䉪泥。

2.织笼(用篾丝编织䉪子笼子,也叫“桶子”):①成笼;②安䉪子扁担;③安䉪子脚;④裁笼(将竹篾编织好的䉪子笼从中锯断分为上下两截)。

3.抖泥:①拌上截䉪子泥,安䉪喉扁担;②抖下截䉪子泥,安䉪心。

4.錾齿:打齿,又叫钉齿。将硬木䉪齿片以放射状钉入上下两截䉪子相合面的䉪泥中。

一、泥䉪子制作具体操作方法

(一)备料

首先将䉪子扁担、䉪子脚的木料裁锯好。䉪子扁担的木料多为老杉木,其规格为2.5尺(长)×0.2尺(宽)×0.12尺(厚),在其两端尾末各凿一个圆孔,安置在上截,以供砻稻时插入䉪子钩推动䉪子之用。䉪子脚的材料也多是杉木,乃为两根交叉,中心凿榫口嵌合成为十字形,尺寸规格为每根长1.6尺。十字架四端下面开有斜脚,安置在䉪身的下截,以支起䉪子,其高为0.7尺。

䉪子脚的作用很大:有了䉪子脚,能使䉪身置放平稳且方便搬动;䉪子脚下放置木板能防止䉪笼内所抖装的䉪子泥跌落;能使䉪子与地面隔离,防止因受潮湿而易损坏;能使䉪身增高,䉪子扁担达到使用的合适高度;能将䉪身支起使其下面架空,每次加工稻谷之后能方便打扫。

(二)泥料加工

加工䉪子泥是䉪子制作最劳累的工序。䉪子泥是一种特殊的泥土,一般是在硬黄土的深处,极有黏性,干后硬度很强。

䉪子泥的制作加工方法:将挖回来的(生)䉪子泥中加入熟米泔水(即熬过的“米汤”),有的还加入碾碎的棉花籽粉,让其纤维渗入泥中,增加结构力。随之用硬木“抖槌”反复槌抖击打,使䉪泥融和熟炼,干后具有很强的结构力。

(三)䉪笼加工

取8~9寸竹子一根(一般为楠竹,又叫“毛竹”),劈开加工成每根笼宽0.15寸、厚0.05寸的长篾丝,另再劈制长1.7尺、宽0.75寸、厚约1分的竹篾片32根。然后将长篾丝(俗称“纬篾”)围绕篾片(俗称“经篾”)编织成桶形,䉪子笼(俗称“桶子”)上口稍收缩,其规格外围为4.5尺,总高度为2.4尺。

编织䉪子笼的操作工序是从下向上,织到1.15尺处安上䉪子扁担后再向上边织边稍收缩。䉪笼形状的规格是:总高为1.7尺,底部直径为1.5尺,腰部直径1.5尺,上部䉪子口直径为1.35尺。将编织好的䉪子笼放在䉪子脚架上,安好底板,用竹篾将䉪子笼牢牢地缠扎在䉪子脚架的四根叉棒上,笼架完成。

需要注意的是,编织䉪子笼时必须要织四道四筅[xiǎn]篾(即同时用四根青篾丝交叉绕织,俗称“剪刀架篾”,其方法使篾丝互相夹缠纠结,牢固有力),不但能使所编织的对象固定,还大大增加了䉪子本身的强度(在抖泥时增强了承受力,不会被挤爆裂开)。四道四筅篾的位置是:第一道在䉪子笼最底下的边口;第二道、第三道两道在腰中相挨并行,这两道四筅篾的位置在从䉪子笼下边向上的7.5寸,从䉪子口向下的9.5寸之处(即截断后为上下两系合口之处),并且还要在这两个合口处两道的四筅篾外围再用粗篾片各织一道篾箍套紧加固(因织好的篾笼被锯断后,要抖䉪泥、錾䉪齿,会受很大的压力,所以要加固以防挤炸裂箍),第四道四筅篾在䉪子的最上边,即䉪子口处。织䉪子笼时,上下两系的中间均多为黄篾,四个口子(下系底面、上系内口)均用青篾。

(四)抖泥

䉪子笼织好之后,将其从笼腰中锯断为上下两截(系),上系高度为9.5寸,下系高度(除䉪子脚)为7.5寸。然后将抖熟的䉪子泥分别置于上下截的䉪子笼中,用硬木抖槌夯实抖紧。下系将泥从底部(垫有木底板)抖平至笼口,中间安置一根硬木芯,高出平面三寸,俗称“䉪子芯”。䉪子芯顶入上系䉪子扁担正中的小眼(直径约6~9分,深约3~5分)中,可以起到固定中心的作用,使上系䉪子在周转运动时不会偏离晃动。通过调整䉪子芯,还能够调节出米率,其使用方法是:如果砻(磨)出来的米含谷太多,则将上系取开后,把䉪芯尖适当刨削去掉一些;如果米出得可以,但碎米多,则将䉪子芯尖垫点碎布或从䉪子底下将下面突出的䉪子芯敲上一点就可以了。

抖上截时将放在地上的䉪子口向上,在其正中安上喉口后进行抖泥,要将䉪泥抖紧,留下喉口不抖,作为稻谷受砻磨时的进口。在所抖䉪泥高度超过喉口时开始向四周收缩倾斜,中间低四围高,成为漩涡形的䉪腔来装放所加工的稻谷。

(五)錾齿

上下系(截)䉪泥抖好之后,开始錾(钉)䉪子齿。䉪子齿均为硬度极好的杂木劈成,多为石荆树、栗树、野山桃树等树锯成短段后以大打凿錾开成片状,长度以四指宽为准,宽则随材料大小而定,厚度为0.12寸。材料要干,如是新近采伐,则需在开片之后用粗河沙相拌炒干。即使是干树,劈成薄片后,也应当炒一下,使其完全去掉水分,质地更坚硬耐磨。䉪子齿的錾钉是整个䉪子质量优劣的关键,技术讲究主要在于这道工序。

䉪子齿的錾齿排列呈放射状,上系分为12格,下系分为15格(也有的地方是14格),每格均为三角形。齿路行距为0.25寸,制作时依顺序将每排木齿片用铁锤打入上下系的䉪子泥中,打完为止。每格与另一格交接之处,留下一条宽0.3寸的齿沟不钉满,叫作“谷沟”,如果钉满不留此沟,推谷时就不能顺畅进谷和出米。

两系䉪齿全部钉完后,用铁锤(或硬木锤)将齿锤平,以免露出的䉪齿高低不平。随即以硬木錾子按照每排齿路,依次将齿隙中的泥土錾打紧实,一边錾一边还要加上碎散䉪子泥,以补填錾低的齿缝。要将齿缝中的䉪子泥錾紧錾落,深度约低于䉪齿2分左右。然后再用刨子将上下系的䉪齿过细扫平,将下系的䉪子芯顶刨尖,等䉪子泥晾干就可以用来加工稻谷了。

二、木䉪子

木䉪子纯为木料制成,制作要较比泥䉪子简便轻松。木䉪子制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全木(整体)䉪子,一种是斗(组合)木䉪子。全木䉪子是用整段的树木锯成,上下两系以凿凿出齿槽而形成䉪齿。斗木䉪子则是指用多个木料紧密拼合组成,外围加箍箍紧,同样上下系要以小圆凿凿出䉪子齿。不论全木和斗木,都须在其上下两截的各自腰中段加一道箍,铁箍、篾箍均可,可以防止䉪盘崩裂散开。木䉪子重量比泥䉪子轻得多,因为缺少自身的重量,所以它的体积比泥䉪子大得多,这样才能增加它对稻谷的碾磨压力和稻谷受碾磨磨擦的时间,以增加出米率。木䉪子的规格,一般直径约2尺,上系高约9寸,下系高约1尺。

木䉪子与泥䉪子的区别是:泥䉪子制造工序复杂,难度大,既费力,又要多种材料。有的材料如竹子、䉪子泥,适合做䉪齿的硬度很强的树木材料,不是到处都有。䉪子制作好后,很是笨重,加工时使用和搬动都很费力气。但也有它的优点:如果䉪子打得好,使用的人又有经验,砻出的稻谷出米率很高,米中所含的谷粒很少,只要稍微筛一下甚至不筛都可以食用。

木䉪子因其本身重量轻,故使用起来要比泥䉪子轻松得多。泥䉪子砻谷时必须要两只手用力,而木䉪子用一只手就够了。但木䉪子因其体轻齿软,砻出来的谷出米率只有五成左右,这就需要将米中的谷粒(俗称“生谷”)筛出来,然后掺入到未砻的稻谷中再次加工。所以如果需要加工的谷物数量大,使用木䉪子加工时,一般为几个人合作流水作业,有的推谷,有的筛米,筛出来的“生谷”又再加工。因为木䉪子很轻,所以砻谷时压力很小,只轻轻剥去了谷壳,基本上没有碎米,更没有糠皮,米粒也比用泥䉪子“糙”得多。但因为木䉪子使用很轻快,所以加工效率比泥䉪子要高得多。一架泥䉪子,身强力壮的顶尖推谷好手,一天最多推四石谷(一般规矩为一天推三石谷),而木䉪子一天可推六担谷以上。木䉪子还有两个优点:一是因为它体轻齿软,即使稻谷带点湿气,也不会砻碎,而泥䉪子加工则稻谷一定要干,否则碎米太多;二是因其体轻,使用和搬动方便,故可以流动加工,而泥䉪子是没有办法流动加工的。

三、稻谷加工

稻谷加工成米粒这项劳动是很辛苦的,在过去漫长没有电器机械的年代里,“吃一口饭”是很不容易的,不但一定要使用䉪子,而且还要有力气和方法。过去要想将稻谷加工成米粒,必经过两大工序:推谷和筛米。

(一)推谷

即砻谷,也叫砻稻。即用䉪子将稻谷加工成米粒。䉪子的使用方法是:将䉪子耙钩(也叫䉪钩,民间又叫“弄钩琢”,弯度为90°的7字形木制专业推谷、推磨工具)的铁琢插入䉪子上系木扁担两端的任意一孔中,并以绳索将其把手系住悬吊于䉪子上方之房梁上,高低程度以与耙背成水平,推动操作顺手为准。接着将稻谷倒入上系䉪子口(䉪腔)中,一次约可装一小箩。随即双手紧握䉪耙把手,用力推动䉪子上系从左向右团团转动,使上系䉪筐中的稻谷从喉口流入䉪子上下相合的䉪齿中,经上下䉪齿转动碾磨剥去谷壳而成米粒。此砻推动运转,一般为一人操作,也有为省力而由两三人操作的。

(二)筛米

稻谷经䉪子全部加工推(砻)完之后,先要用大筛将碎米、糠皮筛出来,民间也叫“隔米”“打糠”,以作喂猪的饲料或酿酒用。接着用大米筛把米筛出来,再用风车车去谷壳(糠头),基本上就全部是米粒了。但不管怎么样,这种土工具加工出来的“米”,都还会有一定数量没有去壳的谷,即乡下俗称的“生谷”。谷很粗糙,是不能吃的,所以必须将米中的“生谷”用竹筛筛除干净。

筛米的工具叫“米筛”,很大,由竹篾编织而成,一般直径约3尺,上面安有交叉的两根提手共4个“耳子”。使用时将米筛用绳子悬吊于房梁之上,在米筛下用两条板凳架置一个大团箕(直径约4.5尺)。然后将已用风车车去谷壳但还带有谷粒的米倒入悬吊的米筛中,筛米者双手各持筛框上的“耳子”,用暗力将米筛从左向右外甩转,旋即又从右至左向怀里拽回,使米筛旋回团转,米粒在筛中奔流滚动,米滑沉而从筛孔滤下,谷糙滞而浮于米上,凭借旋转之力将米中的生谷聚集,达到一定数量时,停筛将米粒表层上的谷粒握出,又添未筛之米再照前法筛之,如此循序,一筛一筛地筛干净,直至所推的谷筛完。这种经䉪子推去谷壳,经米筛筛出来的米,就是民间所说的“糙米”,即可煮食。

还有一种利用水力加工稻谷的水砻,则更省力并且效率更高。明·徐光启《农政全书》载:“水砻,水转砻也。砻制上同,下但置轮轴,以水激之,一如水磨。日夜所破谷数,可倍人畜之力。”

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应该爱护粮食,珍惜生活。

正是:碾转能除谷外壳,爨[cuàn]炊方有盘中餐。

附:舂米

糙米虽是过去广大百姓常食的粮食,但其表面附有一层米膜(也叫“米皮”或“糠皮”),经煮熟之后,食之口感粗糙难咽,因此有的人家,特别是官宦富贵之家将糙米进行加工,将糠皮去掉,成为软滑可口的“熟米”。这种加工的方法过去叫作“舂米”,土话叫作“伐米”。舂米是过去广大人民一项重要的日常生活劳动。

舂米的历史也很悠久,《诗经·大雅·生民》:“或舂或揄。”《谷梁传·文公十三年》:“礼,宗庙之事,君亲割,夫人亲舂,敬之至也。”《管子·小匡》:“士三出妻,逐於境外,女三嫁,入于舂谷。”庄子《逍遥游》:“适百里者宿舂粮。”《北史·崔亮传》:“亮虽历显任,其妻不免新事舂簸。”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唐·杜甫《雨诗》之一:“柴扉临野碓,半湿捣香粳。”宋·苏轼《王郑州挽词》:“那知聚散舂粮外,便有悲欢过隙中。”宋·曾巩《舍弟南原刈稻》:“昼务诫遗滞,夜工督舂揄。”《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推得磨,捣得碓,受得辛苦吃得累。”清·孙枝蔚《磨吟》:“家家须磨笑乡风,也与江南米碓同。”

古代宫廷还设有“舂人”专门“掌共米物”。民间有“舂堂”,也叫“舂塘”。唐·刘询《岭表录异》:“广南有舂堂,以浑木刳为槽,一槽两边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稻粮。”

古代还曾将舂米作为女奴的苦役之一。《墨子·天志下》:“丈夫以为仆圉[yǔ]、胥靡,妇人以为舂酋。”

古代文献资料中,对“舂米”有不少介绍。如《天工开物·攻稻》中载:凡是稻谷经过䉪子砻过筛干净之后,就放在石臼里去加工,叫作“舂米”。石臼有两种形式,如大户之家、人口多的人家(或作专业加工所用的)臼就大。大的臼多是埋在地上,可一次能舂五斗米,稍小的也可以舂二三斗米,这种臼是用脚踩动碓杆尾端,让碓头捣入臼中进行加工的,所以叫作“踩臼”或“踏臼”。如果人口不多,可以用硬木为手杵,以木或石(或竹筒)作臼来舂米。这种方法更原始也更简便,称为“杵臼”。《易·系辞》:“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

在有环境条件的山溪河涧之地,利用水力可以连设多臼进行加工,叫作“水碓”,有的地区叫“翻车碓”“机碓”“连机碓”,汉代已常使用。这种水碓加工稻谷非常方便省力,《天工开物》:“攻稻之法省人力十倍,人乐为之。”汉·桓谭《新论》:“宓[fú]牺之制杵舂,万民以济。及后人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又复设机关,用驴、骡、牛、马及役水而舂,其利乃且百倍。”

《晋书》载:“石崇有水碓三十区。今人造作水轮,轮轴长可数尺,列贯横木,相交如滚轮之制。水激轮转,则轴间横木,间打所排碓梢,一起一落舂之,即连机碓也。”这种先进的舂米方法,唐代诗人岑参曾在其《晚过盘石寺》中描绘道:“岸花藏水碓,溪竹映风炉。”清代也有《竹枝词》赞道:“巧借山头悬瀑力,为侬磨得谷另星。”宋代陆游在其《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诗中写道:“虚窗熟睡谁惊觉,野碓无人夜自舂。”

●○子工歌谣

乡土民俗歌谣

(一)

稻为五谷是食粮,谷壳粗糙难吞尝。

打成䉪子将谷推,做出米饭喷喷香。

(二)

䉪子形式有两种,名叫土砻和木砻。

土砻出米较干净,木砻使用要轻松。

(三)

篾丝织笼中有肚,锯开两截筑泥土。

下高七五上九五,上十二格下十五

(四)

扁担二尺五寸长,䉪心安在正中央。

䉪钩系绳米推出,还要筛谷和打糠

(五)

䉪子制作本艰辛,拌泥錾齿事非轻。

此业由来计双价,两天要算四个工。

(六)

推推拉拉汗如雨,轰轰隆隆日已午。

谁知每日盘中餐,原来粒粒皆辛苦。

无吾《传统乡土行业风情俚歌集》

子工

神农制谷养凡人,不能推谷用手工

麻角仙人临凡世,制成䉪子度众生。

伶伦仙人来帮忙,破竹瓣篾织围装。

白虎仙人来相助,泥和米汤紧紧筑。

䉪子齿,用楮树,经火炒制才经事

泥䉪子,分两扇,上下一合团团转。

上扇穿心安块板,两头凿个圆圆眼。

䉪扒钩长三尺三,一根索子楼上安。

两手用力快如风,四周出米一样匀。

《中国民歌集成》

●○诗词对联

诗歌

房栊深深绩火明,垣屋萧萧砻谷声。

宋·陆游《夜投山家》

旋输粝谷入轻砻,役水还将与磑[wèi]同。

粒米精粗来有自,轮枢日复转无穷。

工佣给贮何多暇?杵臼承舂祇牛功。

仰食老农方听说,江乡新制要相通。

元·王祯《王祯农书·水砻》

磨砻须到十分粹,克治全教一味清。

明·陈淳《林户求明道堂诗》

排部砻车牵砻糠,糠秕牵去白米光。

牵砻宜快不宜慢,一慢压得米粒伤。

王稼句《三百六十行图集·牵砻》

坚材为齿篾箍圆,物合阴阳地载天。

右耳闲时左耳苦,下身静处上身旋。

形成太极双鱼绕,路似河图八卦联。

古昔粮行三器具,臼舂轮碾䉪砻兼。

益阳诗人薛海山民俗诗歌《咏䉪子工》

对联

木泥本质,石磨才能。

风来霏玉屑,雷动转金轮。

推拉有准则,圆转势循环。

一口吞金屑,满腔下玉珠。

推三拉四处,谷出米分时。

上盘下磨合,金屑玉珠扬。

泥木凝身质,米糠别类型。

万磨千旋双手累。三餐百姓四时需。

一磨双盘旋日月,千秋万众系饥馑。

乾坤旋转飘金屑,罗网动摇洒玉珠。

少分稼穑艰难苦,立见秕糠淘汰功。

竹木造型上下合,米糠变化细粗分。

前俯后斜金屑落,天旋地定玉珠扬。

稻梁脱甲金盘转,黏糯更肤玉颗扬。

泥木造型筑磨砻,米糠分类吐精华。

抡钩趟筛功夫累,去壳清糠肚腹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