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开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2 剃头工

剃头工,俗称“剃头匠”“剃脑工”“剃头佬”,古代也叫“薙[tì]工”“待诏”,是指专门从事理发、拣面、看耳的技术工人,属整容行业。该行业所崇奉的宗师神为释迦牟尼、嫘祖、吕洞宾、陈七子。

我国古代有蓄留头发的习俗,并且由来已久。我国上古的先民一直以散发披肩为主,人民认为头发受之父母,不能随便剃除,故多留长发或盘之。甘肃秦安大地湾曾出土有5000多年前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披发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甘肃东乡曾出土的人面纹陶盆残片,青海乐都、甘肃永昌出土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彩陶器物,均可为其佐证。

一、古代发型概况

(一)披发

从多种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古代各民族都有披发的现象。《韩非子·说林》就有关于“越人披发”的记载。《周书·突厥传》载:“披发左衽……犹古之匈奴。”《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宋·文惟简《虏廷事实·披秉》载:“胡儿自古以来披发左衽,习以为俗。”清·方文诗《舟过芜湖寄怀沈昆铜》:“四海倏披发,中原谁枕戈。”还有很多的成语,如:披毛求疵、披毛戴角、披发缨冠、披头散发等,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普遍存在披发的情况。

(二)发髻

由于披发在生活中有所不便,于是后来又将头发编成了发辫,发辫长了拖着也不方便,又将其盘挽成结,就出现了一种新发型“发髻”。

据出土资料考证,发髻大约出现于西周,春秋之时逐渐增多,男女都喜作之,至汉代时已普遍流行。这个时期已出现了以理发为职业的工匠。仅史书中保存的发髻名称就有十几种。其中最有名的是“椎髻”和“堕马髻”。魏晋时期妇女发髻有很多形制,比较著名的有“灵蛇髻”“飞天髻”“盘恒髻”等。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的贵族子弟多削发剃面,那时的理发业已很发达,并出现了专职的理发师。唐代发髻最为鼎盛,留下的有关资料也很丰富,在其所载的许多发髻之中,有名的有“云髻”“半翻髻”“反绾髻”“螺髻”,等等。宋代出现了专门制造理发工具的作坊,对剃发的工匠称为“待诏”。宋代妇女的发髻式样虽然不如唐代丰富,但很有特色,比较典型的有“朝天髻”“流苏髻”等。元明之际妇女的发髻样式在高度上比唐宋时期有明显收敛,主要发型有“挑心髻”“挑尖顶髻”“明心胆髻”等。清代发髻形制也很多,但以苏州地区髻式最为有名,当时流传有“扬州脚,苏州头”之说,其中著名的有“拖后髻”(苏州撅、苏州罢)和“盘心髻”(元宝头)等。

(三)假发

在盛行高髻的时代,妇女的头发长短、疏密成了衡量美的标准之一。一些头发短或稀的妇女,为了使自已的发髻也能达到时尚的标准,只好利用别人的头发来装饰自已的头发,这样的头发被称为“假发”。假发的习俗沿用不衰,用假发梳成的发髻叫“假髻”。假髻有两种:一种是在本身头发的基础上增添部分假发而梳成,一种是以金银丝编成框架,或以木头制成各种发髻式样,外面裱上缯帛或涂上黑漆套在头上即成。以假发制成的假髻,历来都有不同的称呼,最有代表性的名称叫“巾帼”,至今已成为妇女的代称。

(四)鬓发

鬓发是面颊两旁的头发,部位虽然很小,但是古代妇女对此非常重视,往往刻意将其修剪成各种形状,以增添妩媚之感。

秦代妇女鬓发多修剪成直角状,东汉至魏晋期间多为弯曲的钩状。六朝时鬓发蓄长。南北朝之际最有特点的要数“薄鬓”(因其极薄如蝉翼,故又叫蝉鬓),一直至唐宋盛行不衰。唐代鬓发式样一般都作得很大,盛唐时期多整理成尖状,唐末时还流行一种不设鬓饰的发式,并在北宋时期得以流行,并称为“大鬓”。晚清之际,一般青年妇女都喜欢留一绺头发覆于额际,因其与民间传说中的“刘海戏金蟾”中的刘海发式相似,所以被称为“前刘海”,也叫“刘海头”。并由此翻出许多的新花样,如“一字式”“燕尾式”“卷帘式”等。

各朝各代,众多发型形形色色,制作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些发型的制作不外乎两种方法来完成:一种是自己,另一种是请职业匠师(特别是男人的头发,不需要像女人那样复杂,故此常需要修剪)。古人常谓:“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jī]。”

二、剃头行业演变概况

剃头之业,源流久远。我国先民有留长发之俗,那时候概念中的“薙头”“鬀[tì]发”,其实际操作时的重点是将头发搬弄整理,剃除的工作多是予以处理多余之发和脸部汗毛(民间妇女汗毛不用剃除,只用绳线纠夹拔除,叫“绞面”),或是一些山野村民修剃短发和出家人的剃度等。

以剃头理发整容的行业和从事这种职业的技术工,汉代之时就有了。隋唐之时已很普遍,唐·齐已《剃发》诗就有“金刀闪冷光,一剃一清凉”之句。宋代时的理发业已较发达,不但有专门制造理发工具的作坊,并出现了“理发”一词。朱熹在注疏《诗经·周颂》中有“其比如栉”句里说:“栉,理发器也。”元明两朝,百姓理发更为普遍。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题:“虽云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更是为剃头行业增辉添色。

到了清朝,朝廷下令男子一律剃头(留脑后之发)梳辫,理发业空前发展,到处有从事此业的“理发挑子”。如老北京当时的剃头挑子还有“下街挑子”和“桥头挑子”之分。下街挑子走街串巷,桥头挑子固定在城街的大桥头。他们的挑子,一头是热炭炉,上置铜盆,在挑子上的立杆上挂着象征“剃发上谕”的磨刀布,后又挂上“朝阳取耳,灯下剃头”的招牌,另一头是红漆小柜,既可装工具、钱币,又可给顾客当作座位。这大概就是俚语“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由来了。

剃头行业到清末民国初期,逐以“理发”二字为时髦了,并且自辛亥革命剪发剃头起,数千年留长发(清朝为长辫)之俗消除,国人男子皆剪辫而剃头,至此男子之头发常需修剃,剃头一业由此更为兴盛,成为社会上普遍需要、广泛流传的行业。连在日本营业的中国理发师都纷纷回国开设理发店,理发工具也随之改良。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使用新式工具理发。至于女子风行剪短发,则是在“五四运动”以后。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历代传统的剃头“厚背宽页剃刀”几乎绝迹,取代的是“洋剃刀”“洋推剪”“电推剪”“电吹风”等新式工具了。不但工具改良,工具的名类也增加了很多,而且从业人员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该行业由过去全部男性操作而大幅度向女性转化。

曾有很多著名人士赞颂此业,留下了不少佳句名言。如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曾题有:“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其他赞颂剃头行业的诗词对联,不胜枚举。光绪年间的世象图绘《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中剃头工被排列在第一,可见剃头行业存在的普遍性和人们的重视,以及兴盛的社会现象。

三、剃头工行业知识与技艺

民间对剃头行业还曾有“三子”之称,即“店子”“棚子”“挑子”。店子指固定店铺营业理发的;棚子指(临时或短时期)在某些桥头或街边树立支架敞棚给人理发的;挑子即挑着理发的工具担子四处游走从业的。

传统剃头行业操作一般可分为修发、整发、剪发、剃发四大类型。其中服务项目包括拣面、看耳以及按摩、松筋、码痧等内容。

修发,是指对头发的整理修饰造型和护理。古代皆为长发披肩和挽髻盘头,故多修饰而较少剪剃。剪发,是指将超过自己所需长度的头发剪短。剃发,则是将头发全部剃除成为光头。

剃头行业的技术和工具一般都不复杂,但历代有很多奇异、有名的发型,要想做好,却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民间底层社会穿梭于平民百姓之间“剃脑工”,可以说是一种简陋且被当时人们认为是低俗的行业。但是,这种行业是每个时代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因为人人有头发,时常要剪剃,可以想象这个行业之重要及从业人员数量之庞大了。

民间常见的剃头行业一般为三种形式:“剃庄头”“剃客脑”和开“剃脑铺”(“剃座脑”,现代叫“理发店”)。

剃庄头也叫“剃包脑”。这种形式多见于乡村,其方法是剃头师傅与某些地方的村民事先约定好,把他们理发的事包起来,讲定所包的期限(一般为一年或半年,也有几年的)、报酬以及每月理发的次数(乡村剃包脑一般每月是两次)和每次理发的时间。至于报酬,钱、粮或物质抵换均可。剃这种头最简单,剃头工不需要挑担子,只用一个小木箱带上几件工具就可以了,至于剃头师傅的生活,则是每个被剃包脑的人家轮流管一顿饭。

剃客脑是指剃头师傅自已主动到乡村去。他们挑着剃头挑子,手执“唤头”,一边走一边摇响唤头来招揽顾客。“唤头”为七块小铁板连成一串,也叫“惊闺”,摇动撞击发出悦耳的响声,用以招揽生意。这种形式还有个讲究叫“三不鸣”,即过庙不鸣、过桥不鸣、遇同行不鸣。这种师傅随遇而安,走到什么地方只要有人需要理发,就担子一放,就地就人而作,按人次收钱。

开设店铺剃脑的,其工具设备就要复杂齐备得多了。一般起码都备有供顾客坐着舒服的专业剃头木椅,这种木椅坚牢稳固,坐板能翻动(因前面理发的人把坐板坐热了,把它翻过来让后面的人坐,一来不会坐别人坐过的热气而感到不舒适,二来可以避免某些传染),椅子的靠背能活动升降,可使被理发者或坐或躺,便于理发时操作,有的椅子还可以转动。每个剃头铺都有钉在墙壁上的供放置工具的长案台和大镜子,包括被肩、刀具、剪具、梳篦、挖耳、擦刀布以及洗涤工具如水缸、灶台、水盆、脸巾、水架、洗发用剂等,有的还备一些防暑之类的药物,总而言之一应俱全,而且场面整洁干净。冬天有时还要烧炭火取暖;至于夏天,过去没有电,更没有什么电风扇、空调,剃脑铺会在营业间的楼椽上挂上一种用竹篾编织成的宽3~4尺、长6~8尺的很薄的“风扇”,古代叫“竹箑[shà]”,上系绳子,两边来回拉扯使其翻动生风取凉,以驱除暑气。

过去经过正式拜师学艺的剃头师傅,不仅需要讲究理发技术手法精练,刀法轻快,还要通晓一些行业秘诀和行语等知识,如“十三刀半”“三十六刀半”等。十三刀半指的是:面前三刀,头部七刀,后颈和耳根为三刀半。三十六刀半则为前六刀、后六刀、左六刀、右六刀、眉际四刀、耳际四刀、下颚二刀、后颈二刀、人中算半刀。除了这些看家常用知识,还要懂得其他有关“江湖下式”(特殊的讲究技能),如:剃头按摩的“十八般武艺”之类。

严格来说,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剃头师傅并不容易,比如老北京的剃头师傅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他们一般要掌握十六种剃头的有关技能,即:梳、编、剃、刮、捏、拿、捶、按、掏、剪、剔、染、接、活、舒、补,统称为“整容行业的文武百官”。

清代之时,不但剃头行业已很兴盛,还出现“文”“武”两种帮式。文帮有剪(发)、剃(头)、修(面)、掏(耳)一类工序,武帮则增加推(拿)、按(摩)、捶(打)、揉(捏)等项目,有的还兼治脱臼、落枕、崴脚等疾病类并懂得一些针灸知识,有的因为长期和头面打交道、长期观察积累,还善观气色面相。在大城镇中特别是京都重镇,文武帮理发师傅都不容易。特别是武帮,要经一定的专业培训,才能挂牌营业,文帮虽较简便一点,但也有诸多的讲究和说法。如看耳工具就要懂得耳扒分粗、中、细;耳勺分平、扁、紧;耳毛刷分团、杂、尖;耳钳分尖齿、平齿;耳勾分九十度角、六十度角、四十五度角,而且一般须用银质或铜质。有的爱讲究的剃头师傅每次在使用这些工具之前还要在火上烧烤以进行消毒。

民间好的理发师傅还要具备重要的一招:松筋、放睡和看痧、码痧。因为松筋、放睡可以使理发的顾客舒适放松、消除疲劳;而放痧、码痧则是一种秘技和善举。不但可以祛邪治病,甚至可以救人性命。因为痧症是农村暑天常见的病,尤以在烈日中暴晒的劳苦农民患者为多。每当剃头者中暑犯痧时,剃头师傅将患者首先打开(手法拨动)天门(头顶前额),然后“码”松经脉穴位,推动淤滞郁结的气血,使患者转危为安。

码痧的操作部位大致为:

(1)头颈部:额面(印堂)、鼻梁、两颈侧、颈后窝、颈前窝侧。

(2)躯干部:胸部、肩胛处、背部脊椎两侧。

(3)肢体部:腋窝、膝(腘)窝。

暑天常见的痧症有:汗痧、毛痧、暑痧、寒痧、红痧、乌痧、瘟痧、绞肠痧等。码痧的技术手法大致为:刮、抓、扯、挟、挤、拍、放、揪等几种。每种技法都有其特殊操作的形式和方法,使患者通筋活络、排瘀祛毒、气血畅通,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剃头行业学徒的规矩和其他行业差不多,各地大同小异,一般期限为三年零十个月。这种手艺原不很高难,而规定期限为三年零十个月,一来是师傅这里面有点故作神秘,二来过去那个靠劳力赚饭吃的时代,多一个年青力壮的徒弟是要帮不少活、替很多力的。学徒头两年的工作主要是磨剃刀、帮顾客洗头,渐渐练手替雇客剪剃粗坯。另外,有时还要帮师傅家做家务或干一些生产活。

传统普通剃头的工序并不复杂,一般是:

(1)初剪。将不需要的多余长发剪除,理出初步发型模式。

(2)洗头。将剪后的头发及脸洗干净(过去洗涤原料为茶枯或皂角),其作用是一来可以除去汗渍灰垢使之卫生,二来使毛发湿润容易剪剃。

(3)剃。将额、颊、脸、颈的汗毛和一些多余的头发剃去,一般手法是从右额角开始,从右到左,从上到下施行。

(4)修剪。将头发用推剪及撩剪整理匀齐,再以剃刀将脸部逐一清理洁净,手法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5)看耳退火。看耳是清除耳孔内的耳垢和异物,退火是一种像掐痧一样的手术,它是以推拿掐捏的方法将顾客的穴位、经络打通放松,起到通筋活络、气血畅通、降火祛瘀的作用,操作程序一般为:从额到手、从手到腰、从腰到脚、从脚回到肩胛。

(6)第二次洗头。洗净剃后的皮垢发屑,使顾客感到干净舒爽。

(7)整理发型,卸去围布,理发完成。

剃头行业虽不是什么复杂精难的大行业,但学徒们要混出“样”来(指技术达到全面纯熟的程度)也不是容易的。一是人的头是重要部位,二是剃头行业是一种服侍别人的职业,在传统观念中被看作一种低下的职业,得罪不起人,所以操作之时非常小心翼翼,学徒工更是轻易不能上岗的。这里列举两则有关剃头工学徒的笑话,虽然不免是对剃脑行业的戏谑嘲笑,但更多的是作为闲遣时的一种调剂。

其一,某剃头师傅教徒弟剃头,以一冬瓜作示范代替人的脑袋,将瓜皮从上到下逐次剃之,将剃完,忽门外有人呼唤,师傅便将剃刀扎于冬瓜上匆匆而去。徒弟在一旁注目观看,牢记在心。后某日,师傅又有事外出,要徒弟暂代接业务,迎来了一个剃头的顾客。徒弟认真地将顾客的头发剃完(倒是剃得蛮干净)后,忽然也将手一挥,把刀扎在顾客的脑袋瓜子上。顿时鲜血直流,痛得顾客大叫大闹。师傅及四邻赶来,责骂徒弟,徒弟说是照师傅所教而为。师傅大惊,问其故,徒弟言及师傅剃瓜扎刀之事,弄得师傅气急败坏,哭笑不得。

其二,有一个学剃头的年青人,生性马虎,粗枝大叶,学徒时又不认真,随随便便。出师后,自己开了一个剃头店。第一天迎来了第一个顾客,于是他兴冲冲地拿起剃刀去给顾客剃头。谁知,问题就来了,本来他的技术差,手法重,偏偏那位顾客的头皮又嫩,他的剃刀一按下去,立时那位顾客头皮上的血就泛上来,而且一刀一个准。他还真有点小聪明,急忙以扶脑袋左手的一个手指头摁住出血的地方。谁知六刀下去,五个指头全用上了,还少了一个出血的地方没法摁,他慌了神,急得热泪直流,叫道:“妈呀,剃头这手艺怎地就这么难,我的爹妈为什么当时不多生我几个手指头呢?”

如今,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崇美爱俏的风气已成时尚,美发美容自然是首选的头等事物。现在的理发剃头,全部都是新潮流做法,理发的店都不叫理发店了,而是叫美容院、美容美发沙龙、美容美发中心、发型设计中心、美容美发会所、美容吧、烫染吧、美容美发时尚屋等名色了。

现代的理发目的已经不是单纯为了剪发、剃发,而更主要的是在于“美容”。理发行业空前兴盛,而价格也水涨船高。过去理发,基本不讲究什么发型,一般只有光头、平头和少量的“西式头”,操作简单,价格也很便宜,几个铜板、一两毛钱就够了。如今的美容美发沙龙、中心之类的场所,去做一次什么盘、卷、拉、染、烫、焗油的名色,一次最少是几十元、百多元,甚至几百元、几千元,新闻报道中还出现过超万元的,还有“接头发”和“种头发”的项目,以每根头发为计价单位。

现代社会理发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地位是平等的,是每个城镇繁兴的标志和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

正是:匠心欲使仪容俏,巧手能教颜面新。

●○剃头工歌谣

剃头工歌

(一)

手艺来自嫘祖仙,剃头行业得繁衍。

古人蓄发修颜面,汉代理发至今传。

(二)

各朝发型多变更,清朝男子梳长辫。

民国以后剪短发,剃头行业迅猛增。

(三)

剃头行业事虽轻,个中名堂也难精。

类型分成文武派,武艺兼备十八般。

(四)

剃头剪发还看耳,拣面修须整仪容。

还会秘技与绝活,放睡码痧和松筋。

(五)

店子棚子与挑子,三子形式各不同。

挑子荷担四乡走,唤头规矩三不鸣。

(六)

爱美爱俏是天性,此业不衰长久兴。

精益求精功夫细,顾客满面生春风。

无吾《传统乡土行业风情俚歌集》

剃头工

嫘历祖师来传度,剃头工艺手法高。

老君赐给剃头刀,嫘历捡石洛阳桥。

鲁班赐与洗面盆,毛兰仙人赐手巾。

龙王赐给一盆水,果老又赐挖耳筒。

剃头师傅手艺高,六六三十六长刀。

前六刀来后六刀,左六刀来右六刀。

眉毛弯弯八字刀,耳朵旁边顺风刀。

人中穴上一字刀,下颚弯里回马刀。

只剃三十六刀半,还有半刀不上算。

丢刀就拿挖耳筒,挖耳筒里五条龙

一条金龙拿手中,刘氏金定杀四门

二条金龙拿手中,桂英下山找夫君

三条金龙拿手中,李密投唐起反心

四条金龙拿手中,仁贵跨海去征东

五条金龙拿手中,罗通扫北得太平

五条金龙盘手中,剃头看耳最过瘾。

剃头工,有神通,还会放睡抽朘筋。

放睡醒脑又提神,十分毛病减九分。

《中国歌谣集成》

●○诗词对联

诗词

插花行理鬓,迁延去复归。

南朝·梁·何逊《照水联句》

十日一理发,每梳飞旅尘。

唐·孟郊《长安羁旅行》

秋深头冷不能剃,白黑苍然发到眉。

唐·欧阳詹《山中老僧》

新剃青头发,生来未扫眉。

唐·王建《贻小尼师》

腻剃新胎发,香绷小绣襦。

唐·白居易《阿崔》

剃发鬓无雪,去年三十三。

唐·贾岛《送宣皎上人游太白》

怕见世间事,削头披佛衣。

唐·姚合《赠卢沙弥小师》

游人来至此,愿剃发和须。

唐·韦蟾《题僧壁》

鬓发泉边剃,香灯树下烧。

唐·罗隐《四顶山》

霜髭[zī]晓几临铜镜,雪鬓寒疏落剃刀。

唐·齐己《与崔校书静话言怀》

半月一剃发,半年一洗浴。

宋·释智圆《松下自遣》

已喜禅心无别语,尚嫌剃发有诗班。

宋·苏轼《次韵道潜留别》

不用剃头,何须澡浴。

宋·释景深《辞众偈》

兰砌欢传书种子,宝刀剃发月初弥。

宋·陈起《友人新息满月》

老来长忆唐昌寺,剃发染衣情未磨。

宋·释云岫《寄昌化治平和尚》

晓剃吟髭雪半零,海窗曾咒钵龙醒。

宋·王益《和梅公仪留题重光寺罗汉院赠宪上人》

架上书纵横,鬄[tì]匠借不已。

鬄匠借书何所事?答言略看人人样子。

清·曹德馨《某鬄匠》

削发辞家净六尘,自家且了自家身。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

剃发盘辫不易学,刀锋旋顶手如何。

使君忽尔转年少,忘却岁月苦折磨。

查加伍绘·蒋敬生文《江湖百业图·剃头匠》

对联

头等事业,顶上功夫。

手中试艺巧,头上逞奇能。

剃头添气色,洗耳益聪明。

就我生春色,为君修仪容。

整容常理发,敦品重修身。

整容欣对镜,净发喜弹冠。

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刮来名士相看目,修得诗人自捻须。

头颅岂肯闲中老,面目常留少壮春。

看我剃头巧剪发,使君旧貌换新颜。

椅随人转精神振,镜对目张笑颜开。

修边幅顿添瑞色,整华容骤起春风。

每求新面从头起,长喜春风顶上来。

莫让时间催白发,立教春风上眉头。

云鬓理就通身俏,华发妆成满面春。

剪开杨柳春风舞;烫得云鬓画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