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传:信息技术250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章
从生态史观看信息技术

梅棹忠夫的信息论

IT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缩写,即“信息技术”或者“信息通信技术”。这个词最早引起世人的关注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

在日本总务省(原邮政事业厅)每年出版的《信息通信白皮书》(旧版标题为《通信白皮书》)中,平成十二年版(2000年6月出版)对IT进行了专题介绍,这一版的副标题为《迎来IT的21世纪》。2000年11月,《高度信息通信网络社会形成基本法》(即《IT基本法》)颁布。当时的总理大臣还一本正经地将IT读成“易特”。

IT的本质其实是信息,而信息的历史则要比IT早得多。“信息”这个词在日本最早出现于1876年,是原日本陆军军官酒井忠恕在翻译法国军事书籍时创造的,比如“敌军阵地的信息”和“侦查获得的信息”等,意思和现在基本相同。顺带一提,之前人们一直认为“信息”一词是森鸥外在1887年前后翻译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时创造的,但后来证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进入20世纪60年代之后,人们发现信息对于社会和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相关理论,则是由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的初任馆长、民族学者梅棹忠夫率先提出的。

梅棹在杂志《朝日放送》(1961年10月号)上刊登的论文《放送人,伟大的业余选手》(后更改为《放送人的诞生与成长》)中,第一次使用了自己创造的“信息产业”这个词。所谓信息产业,指的是像播放事业那样与信息相关的产业。据梅棹本人介绍,这是日本第一次在出版物上出现“信息产业”这个词。

后来,梅棹又在《朝日放送》(1963年1月号)上发表论文《信息产业论》,他不但将现代定义为“信息产业的时代”,还以人类胚胎的发育过程为例对社会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说明。人类的胚胎分为:发育成内脏的内胚层、发育成肌肉的中胚层和发育成神经系统与大脑的外胚层。梅棹将人类胚胎的各个胚层与社会产业一一对应:内胚层相当于农业,中胚层相当于工业,外胚层则相当于信息产业。梅棹认为,现代信息产业的发展是“下一次外胚层产业时代的开始”。他曾预测“信息社会”最早将在20世纪60年代初到来。

与梅棹忠夫同时代的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于1967年在杂志《国家事务》上发表了《后工业社会的笔记(I)(II)》,文章指出商品生产已经不再是经济活动的中心,贸易、金融、保险、不动产等服务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顺带一提,贝尔最早提出“后工业社会”(Post-Industrial Society)这个概念,和梅棹提出信息产业的时间基本相同,都是在1962年前后。后来,贝尔又在1973年出版了著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强调了高级的信息服务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

1964年,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著作《理解媒介》中得出了震惊世人的结论:媒介即信息;而阿尔文·托夫勒在其著作《第三次浪潮》中提出信息社会到来的时间是1980年。由此可见,即便在世界范围内,梅棹也是最早指出信息重要性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