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风伤寒温病
乙未小暑
2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恶风,其脉缓,为中风。
4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为伤寒。
中风为表实证,当不汗出而恶风,伤寒为表虚证,当汗出恶寒,以不汗出中风为纯表,汗出伤寒为次表也。刘师力主此二条条文宜互易,千百年来伤寒注家于表实无汗,表虚有汗,中风伤寒,名目混淆难辨为之一清。
即: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为中风。
156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属麻黄汤证。
中风无汗为表实证,故宜麻黄汤发表出汗。
恶寒者必恶风,恶风恶寒,只轻重之别耳。脉阴阳俱紧,而无汗出,邪在浅表,名曰中风。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恶风,其脉缓,为伤寒。
150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若恶寒,属桂枝汤证。
伤寒汗出为表虚证,宜桂枝汤调和营卫。
伤寒本恶寒,因其汗出更恶风。
此条因其汗出,故邪较中风更深,病在次表,汗出不解,故名伤寒。
12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呕,若躁烦,脉数急者,乃为传。
脉静者,平脉也,平人脉平,脉平者,不病也,以脉静故知不传。
13条:“伤寒,其二阳证不见,此为不传。”《伤寒论》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颇欲呕,若躁烦,脉数急者,乃为传。《伤寒论》23条:“脉微缓者,为欲愈也。”《汤液经》430条无此一节。
5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6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原注:被火当是“汗”字之讹。)
2、4、5、6条,统论中风、伤寒、温病。中风为表证,伤寒、温病为里证,此即全书之总纲,刘师简约称之为一表二里也。而伤寒、温病之表证属次表证,伤寒恶寒身热,温病恶热身凉。本条原阳明证,而列太阳者,以示阳明温病由太阳传来也,即后世所谓阳明腑证,在表栀子汤证,入里承气汤证。
若发汗已,“若”字可衍。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凡中风表证,或伤寒表证,但发汗已,身灼热者,皆名风温。风温恶热身热,即后世所谓阳明经证,不可与麻杏石甘汤,以其已脱离麻黄证,不可发汗。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已有洪大之意。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其下可接白虎加人参汤一条。读《汤液经》全书,温病不渴,如栀子汤证,风温多渴,如白虎汤证,如是则可读作“太阳病,发热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其下可加“口渴”二字,以风温汗多必渴也。
风温,以其未离中风表证,热化转温,故名风温。风温为石膏主证,风温虚证入少阴,因其多眠睡,鼻息必鼾故也。风温末传养阴。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表证脉浮不可下。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被火或火熏,皆以火迫劫,以热治热,而致坏病,可与白虎加龙牡法。
瘈疭,四肢痉挛抽搐。
107 阳明病,其脉浮紧,咽干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反偏恶热,其身体重。发其汗即躁,心愦愦而反谵语。加温针,必怵惕,又烦躁不得眠。下之,即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舌上胎者,属栀子汤证。
《伤寒论》栀子汤证,论末有“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猪苓汤主之。”《汤液经》此白虎、猪苓二半条,附于191条“太阳病三日,发其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于胃也,属调胃承气汤”论末,杨师别有考据也。
此条当分段读:
阳明病,其脉浮紧,咽干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反偏恶热,其身体重,心中懊 ,舌上苔者,属栀子汤证。
发其汗即躁,心愦愦而反谵语。
加温针,必怵惕,又烦躁不得眠。
下之,即胃中空虚,客气动膈。
脉浮而紧,非必定属麻黄汤证。脉浮而紧为表脉,但外证发热汗出不恶寒,反偏恶热,属温病表证,不可发汗,不可温针,不可下,为栀子汤证。
伤寒体痛,温病身重,然风寒湿家并有身重,不独温病也。阳明多温病,故陆九芝曰:“凡属阳明病方,即为治温病方。”但亦不尽然,以阳明病亦有用桂枝、麻黄之中风,更有极少之伤寒,以及证治之变法异法。
阳明温病,腹满而喘,当与麻黄汤证喘而胸满有别,以喘而胸满属表证仍在,而腹满而喘为邪已入里,麻黄汤证已过,但承气腑实未成,栀子汤主之。
211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也,属麻黄汤证。
风温表证白虎证,无腹满。
温病表证栀子证,有腹满。
111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言语,面垢,向经谵语,遗溺。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自汗,属白虎汤证。
《伤寒论》阳明篇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腹满属阳明病,为大黄主证,当下,但必里有燥屎者,始可攻下。是条三阳温病,以阳明温病为主,虽有腹满谵语等证,但有形热结腑实未成,不可攻下,以尚未过经故也,仍宜栀子汤。
本条前半属阳明温病栀子汤证,口不仁言语,面垢,谵语,遗尿,自汗出,为三阳风温表证,白虎汤。
汗多在附子证属亡阳,在白虎证为表里俱热,汗出过多,四肢逆冷,以三阳风温表证,热迫汗泄,表阳随汗以弱,故现厥冷,但里热仍炽,此亦热深厥深之候也。
舌上苔者,当指黄苔,或厚腻,或黄燥,当非白苔,必不如321条“舌上白苔滑者为难治”之藏结之白滑苔。舌上苔者为内有宿积,如非肠胃中之宿食燥屎,必乃肠胃外之宿积,或如痰饮之属,或为已经消化之水谷,而尚未变化津血,留积于三焦,169条:“舌上苔者,可以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全书论苔与舌者,凡七条。
107舌上苔者,栀子汤。
321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舌上白苔滑者,为难治。
322藏结无阳证……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169阳明病,胁下坚满,不大便而呕,舌上苔者,可以小柴胡汤。
191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汤主之。
297太阳病,重发其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大陷胸汤。
281伤寒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舌上干燥而烦……白虎汤。
全书论苔者四条,论舌三条,据是可知,《汤液》全书重在辨证,而不重苔舌。迨至明季,始有《伤寒舌鉴》《辨舌金镜录》,此为辨舌第一书。而后温病学派,徒据舌苔,而疏于脉证,则失之远矣。原夫舌之与苔,可舍可求,万不可拘于舌苔,更不可仅据苔舌以论治,此善读《汤液经》方者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