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科临证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八、交感性眼炎的审因论治

交感性眼炎是除恶性肿瘤以外最严重的眼病之一。若治疗不及时或失治、误治,往往可导致双目失明。张健教授曾治愈本病数例,现结合其临床实践体会谈谈对本病的认识与治疗。

(一)审因

本病于1935年由Mackenzie首先提出,但1592年王肯堂《证治准绳》在谈及金针拨内障时,就曾提到“惊振内障”,1739年吴谦等编的《医宗金鉴》更明确指出:“惊振内障缘击振,脑脂恶血下伤睛,眼变渐昏成内障,左右相传俱损明。”强调眼部损伤后左右相传而威胁视力这一特点,说明惊振内障并非仅指外伤性白内障,还包括交感性眼炎。本病常为真睛破损(眼球穿孔伤)或内眼手术后,风毒之邪乘隙而入,郁久化火,而蒸灼神水、神膏,损视衣,伤目系,并左右相传,损及他眼所致。

(二)论治

本病初起,往往伤眼未愈,又发生交感眼畏光流泪,红肿热痛,眼前出现飞蚊样黑影,视物模糊,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黑睛内壁有羊脂状沉着物,神水不清,黄仁暗赤,瞳仁缩小等症状。若能看清眼底,则可见目系充血水肿,视衣有黄白色点状病灶、水肿,甚或脱落。兼口苦咽干,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此为肝胆火盛,气血两燔,治宜清肝胆热,祛风散邪。方用龙胆泻肝汤加羌活、防风、金银花、蒲公英、板蓝根、大黄、芒硝等。若热邪深入营血,则须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方用清营汤,并酌加清肝胆湿热药。若病情得以控制,局部炎症减轻,实火症状渐减;反复发作者,多因风毒之邪潜伏于内,热久伤阴耗气,正虚邪恋之故,治需清热解毒,辅以益气养阴之品。后期症状减轻,病情稳定,神水转清,眼底较易窥及,但眼底仍见渗出,此时多为阴虚夹湿,应养阴祛湿。方用知柏地黄汤或甘露饮加减。

(三)案例

彭某,男,29岁,于1973年12月15日初诊。右眼被牛角刺伤后失明月余,左眼羞明流泪,视力突降5天。伴口苦咽干,便秘。查视力右眼光感,左眼0.06。右下睑内侧有一弧形瘢痕,眼球白睛内上方有弧形伤口,并有葡萄膜在白睛(球结膜)下,眼球变小变扁,黄仁脱落,眼内一片黑,不能详查。左眼抱轮红赤,黑睛后壁有羊脂状沉着物,黄仁暗赤,瞳仁缩小,眼底窥不进。舌红苔黄,脉弦数。诊断:交感性眼炎(右主交感眼、左被交感眼)。辨证:肝胆火盛,气血两燔证。治法:清肝胆热,祛风散邪。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龙胆 10g,栀子 10g,黄芩 10g,柴胡 10g,生地黄 10g,泽泻 10g,木通10g,当归 10g,车前子 10g[包煎],羌活 10g,防风 10g,金银花 20g,蒲公英 20g,生石膏 20g,大黄 15g[后下],芒硝 15g[后下],甘草 5g。水煎,每日 1 剂,分 2 次温服。配合双眼结膜下注射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各0.3ml,滴1%硫酸阿托品液滴眼液散瞳。服药5剂,便通症减。原方先后去芒硝、大黄、龙胆、金银花、蒲公英、石膏,加黄柏 10g,知母 10g,玄参 10g,麦冬 10g,花粉 10g,熟地黄15g,共服35剂。右眼0.02,加镜可增至0.2,左眼视力恢复到1.5,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调理月余,病情稳定停药,观察12年未复发。

(四)体会

交感性眼炎是眼外伤的严重并发症,威胁双眼视功能。在辨证论治的同时,结合早期局部散瞳,既能防止瞳仁干缺,又能提高疗效。若初起局部炎症反应剧烈,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可配合结膜下或球后注射皮质激素,必要时还可配合口服或静滴。病情控制后及时稳妥地减少激素用量。若病情反复,则不宜过急停用激素。后期,激素应逐渐减少直至停用。长期使用激素极易导致气阴两虚或气虚夹湿,这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表现,故应在辨证的基础上,适当加用益气养阴或健脾化湿药。至于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氨甲蝶呤等),由于其本身毒副作用较大,又非特效,故不主张使用。关于受伤眼的摘除,目前意见尚不一致。如受伤眼已遭受严重毁坏,视力无光感,估计无法恢复则应摘除。若尚存光感或者部分视力,则不宜轻率摘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