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生产模式创新
内容摘要:以融合编辑室为枢纽的集约化、数字化的新闻生产模式是一种新的新闻生产实践,通过报道主体的多元化、编辑管理的互动化、报道过程的协作化、传输终端的多渠道化,实现协同传播,资源整合,多媒体故事生成、多媒体信息发布的新闻生产流程。本文从编辑融合流程、记者采集协同和新闻生产转向三个方面论述了新闻生产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媒介融合 融合编辑室 集约化采集 新闻生产模式
媒体融合是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放松规制的语境下,不同传统媒介产业通过并购、重组和整合,达到渠道、组织、内容和终端融合,实现集约化、数字化、多元化的融合新闻生产的过程。媒体融合使媒介的生态环境和产业价值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媒介生态环境需要再造编辑流程和组织架构,创新新闻生产的流程,建构新的新闻生产模式。西方学者从多维视角界定媒介融合,但其本质内容仍是发生在新闻生产领域,正如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利伯格传播学院教授拉里·普莱尔(Larry Pryor)所说,“融合新闻发生在新闻编辑部中,新闻从业人员一起工作,为多种媒体的平台生产多样化的新闻产品,并以互动性的内容服务大众,通常是以一周7日、每日24小时的周期运行”。[1]本文从编辑流程、新闻生产流程和新闻生产模式三个方面递进式地论述了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生产模式的创新。
一 多元互动的融合性编辑枢纽
媒体融合是在放松规制、技术融合和受众细分化的多重驱动下产生的。放松规制促成跨媒体、跨所有制媒介集团建立,使得融合新闻生产成为可能;技术融合使得手机、互联网等融合终端出现,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可以在一个终端上展示;而受众细分化、碎片化是媒介融合的最终驱动力,融合媒体时代的受众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想获取各种形态信息成为新的需求,使得融合新闻生产成为必然。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传统的线性单向的编辑流程不能适应新的传媒生态,需要对传统的编辑室进行结构融合和组织融合,把不同媒体的编辑室整合到一起,形成新的组织架构。新的架构需要组建一个班子,统一流程,统一考核,监管和协调多媒体的编辑流程,通过整合资源,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西方媒体纷纷进行组织融合和结构融合的试验,自从美国媒介综合集团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市成立坦帕新闻中心,建立跨媒体融合编辑室以来,《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等一些美国大报都已经把报纸和在线的编辑人员融合在一起。例如美国甘耐特报业集团把公司属下的全国89个日报的编辑室变成融合信息中心,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借助多媒体平台为读者和观众提供文本、音频和视频多媒体信息,这些平台包括日报、网络、手机、期刊和其他的媒体,同时媒介融合加强与社区的互动。[2]新的融合编辑室是智慧型编辑室,通过新的采集过程,培养出一批具有媒体融合理念和多媒体采集技能并善于沟通协调的多媒体人才。
(1)融合编辑室是融合新闻报道的枢纽,由协调管理型编辑和内容生产制作型编辑共同主导编辑流程。如果说传统的媒体编辑是“单兵种”作战,那么融合编辑室就是“多兵种、海陆空”协同作战。这就赋予了编辑新的权限和职责,要求融合媒体的编辑具有新的编辑理念,以及组织和管理多媒体产品的策划、采集、加工、制作和发布的能力,做到策划迅速、决策科学、调动灵活。例如,美国媒介综合集团最早在2000年就建立了多媒体编辑部“坦帕新闻中心”,把其属下的报纸、网站和电视台编辑部整合在一起,统管三种媒介的新闻生产,实现联动效果。《纽约时报》把1000多人的报纸编辑人员和数字运营队伍整合在一个功能一体化的融合编辑室。美国论坛公司也把其拥有的《芝加哥论坛报》、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编辑部整合在一起,组建了多媒体新闻编辑部门,把不同媒介的内容产品的生产放到一个技术平台上去策划、组织和生产,然后多渠道传播。
在西方融合编辑室里面,一般把编辑分为协调管理型编辑和内容生产制作型编辑。协调管理型编辑又分为新闻流编辑、资源管理编辑和故事生成编辑,他们共同协调管理采编流程;内容生产制作型编辑负责具体的某一个媒体内容生产,与管理型编辑实现互动协调。前者是参与策划和资源分配的高级编辑人员,后者是内容制作和传播的普通编辑人员。新闻流编辑(News flow editor)发挥宏观管理融合编辑室里的信息流动的作用,处于多媒体信息流的中心位置,监视整个信息的采集、加工和生产,根据新闻事件的性质确定报道什么和怎么报道,相当于执行总编的角色,负责监视各种不同的故事通过各种平台传输。这就需要新闻流编辑对不同的媒介文化、专业术语和工作方式有比较深刻的认知。正如丹麦奥尔堡最大的融合新闻机构Nordjyske的主编Ulrik Haagerup把自己描述成一个新闻总指挥,每个编辑对自己的内容负责并向他汇报,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编辑精加工多媒体内容。[3]
故事生成编辑(story builder editor)相当于现场监制,集中了几种传统的编辑角色功能。在多媒体编辑室里,同一个新闻信息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流动,故事生成编辑管理同一个主题的信息多媒体流,同时直接管理信息出口和各种不同的多媒体可获取的信息元素。故事生成编辑必须具备对细节的审读能力、对故事生成的不同路径和需要配置资源的把握技能等。对故事生产编辑的最大挑战就是分辨一个故事的哪些方面可以通过不同媒介来讲述,然后通过这些媒介来区分内容。新闻资源编辑(News Resource editor)相当于信息专家和图书馆的参考咨询馆员,具有高超的信息管理能力,负责全部档案、数据的收集、分类和整理,包括背景资料、重大事件的前期资料、视频音频资料以及各种表格数据的提供。新闻资源编辑要理解信息图景,尽可能提供相关的参考和链接。[4]内容制作编辑从其手中获取有关数据,生产适销对路的新闻产品,并与管理型编辑适时沟通。
(2)从单向线性的编辑流程转变为多元互动的编辑流程。传统的编辑流程是单向的、线性的、静态的,具有垂直一体化的特点。而在融合媒体编辑室里,传统的编辑角色、定位和功能已经不适应融合媒体时代的要求,编辑成为新闻生成的主导者、沟通者、协调者,从幕后走向前台。由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和手机等媒体的编辑整合在一起,多元互动成为必要,包括协调管理编辑与普通编辑的互动,不同内容编辑的互动,编辑与记者的互动,编辑与受众的互动。如图1所示,不同的编辑要实行动态的横向管理和纵向管理,例如从策划,组织采编人员,信息的采集、筛选、过滤、加工、制作、配置到合成等环节,实行纵向管理,统筹整个流程,这需要编辑具有敏感的价值判断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同时要加强对编辑流程的横向管理,因为不同的媒体和题材新闻报道的内容、手法、结构、形式和发布渠道不同,融合编辑部的多元互动、沟通协调就不可缺少,唯此,才可实现不同媒体和内容生产的无缝对接。多媒体编辑就像具有创造力的“厨师”,用相同的“原料”烹调出不同花色、不同口味的“菜肴”。这表明编辑不仅要具有多媒体的编辑技能,还要具有适应不同媒介形态、不同用户需求的差异化编辑策略,根据用户的需求生成不同形态的新闻,从而满足受众的需求。
图1 融合编辑室的互动与管理
(3)从“编辑主导式”编辑流程转变为“编辑和受众共同参与式”的编辑流程。在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不再是一种独白,而是一种交流,受众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生产者。受众的参与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受者从信息的接受者变为信息的生产者,从接受末端走到了信息生产的前沿。基于P2P技术的Web2.0网络应用,以个人和自组织为中心,各种自媒体层出不穷,例如博客、微博、播客、掘客、维客、即时通信、SNS、论坛等,模糊了传者和受者的界限。第二,受者参与到媒体的议程设置中来,受众和编辑之间的互动性加强,呈现共享式、协同式、交互化的特点。受众的参与使报道主题多元化,呈现共同生产和多元表达的特点,有利于公众参与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有利于公共事务的解决和公共领域的建构。第三,受众资源往往成为信息来源,参与到原创性新闻生产中来,大大拓宽了新闻信息来源,产生了众多“公众记者”“市民记者”。而受众的信息提供往往在关注的视角、价值观、关注的重点和细节方面与传统媒体大不相同,它丰富了报道的内涵。第四,受众调查和反馈也是新的编辑流程必然要求,利用网络、手机等多媒体,多渠道获取受众的反映和意见,发挥受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 协同分享的集约化新闻采集
新闻生产流程创新就是要实现多媒体信息的采集、管理、加工与发布,建构一种协同分享式的集约化的新闻生产流程,它以融合编辑室为枢纽,呈现开放、多元、兼容的特点。这需要编辑记者的协同作战,沟通协调,并产生联动效应和化学反应,如图2所示,达到一次采集、多重加工、多平台发布的效果,实现信息资源的多重升值。
图2 融合新闻生产流程
1.多媒体新闻资源的采集
未来的记者必须具备能写、能拍、能摄的基本技能,在美国被称为“背包记者”,面对突发新闻事件的时候,具备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多媒体信息采集技能,并能完成多媒体信息包的采集。当然,对于重大的新闻信息的采访是集团协调作战完成的,根据不同的专业特长和技术水平统筹安排,共同完成采集任务,通常来说包括经验丰富的文字记者、摄像记者和摄影记者组合而成。美国的密苏里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等在培养能够适应多媒体的人才方面进行了新的课程设置和安排,他们培养的多媒体记者一般携带一个苹果电脑、索尼数字摄像机、录音笔和移动卫星手机,就能够完成所有音频、视频以及Flash的编辑工作。学者布鲁斯(Bruce)等人对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新闻机构《Tampa论坛报》“融合新闻中心”的从业人员作了深度访谈,访谈者对未来的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提出了如下的要求。第一,在该中心工作,从业人员必须首先要有一门技能特别精,但同时又能胜任其他工作,即一专多能。第二,他们强调新闻写作与报道对各种平台中的基础作用。第三,对新技术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协作能力。第四,跨平台的人际交流能力。第五,具有融合新闻跨平台的工作经历[5]。
2.从数据库的信息整合到知识管理
数字技术下的媒介融合所催生出来的内容生产是基于数据库的生产模式,数据库将新闻信息等内容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和优化配置,成为内容资源增值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记者、编辑以多媒体手段完成信息采集、加工与发布。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个集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编目、存储管理、检索和发布于一体的系统,该系统不仅是多媒体采集平台,也是经营管理平台。例如,《南方都市报》就采用数字化采编管理平台,按照多媒体的运行规律,在采编发的流程中提供可读写、可编发、可搜索、可整合的管理界面,并整合报系内容数据库、读者数据库、广告数据库,实现多个数据库的双向互通和信息搜索。同时把新闻发布端前移,把管理端和用户端合二为一,推出开放式鲜橙互动网络平台,成为集融合新闻信息发布及SNS社区互动于一身的多媒体信息交互社区。在这个平台上,记者、编辑、网友等都可以发布消息以及进行人际交流,受众与记者共同参与新闻生产的全过程。
在媒体融合时代,不仅要传播信息,而且要解读信息,提高信息产品的品质和价值,加强知识管理。具体来说,就是编辑从信息采集者变为信息合成者,通过信息筛选、意义解读和价值判断,揭示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受众的认知力和更好地理解世界,把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转化为有效的知识。知识管理的另一个目标是加强员工的合作,消除因文化的刻板成见造成的分歧。合作建立信任,美国融合编辑室就委任了一个知识管理专家,协调团队合作和获取反馈。
3.多媒体故事的讲述
多媒体信息采集完成以后,编辑、记者充分利用各种不同媒体的特点,讲好多媒体的故事。电视新闻具有视觉性、即时性、冲击力和感染力,报纸具有深入解读、可保留、信息量大的特点,网络则具有互动性、及时性和可搜索性。一般来说,对于突发事件,首先为网站提供快讯和图片,为广播制作口播新闻,甚至可以制作成电视现场节目,还为手机用户定制信息,更多的信息和背景资料可以作为报纸的深度报道的素材。例如美国小镇堪萨斯州的劳伦斯世界公司,2001年就开始把属下的报纸、网站和有线电视融合在一起,其总经理安·加纳(Ann Garner)说,对于突发事件,理想的状况是先在网站上传播,因为其速度最快,然后电视视频报道和增加一些素材,报纸再做更深入的报道,为了避免三种媒体出现同质化的报道,有时候安排报纸记者到电视台参加一些对话节目,节目透露报纸上的一些内容,但不是全部。[6]
4.多平台的发布
融合编辑室都具备一套可以在统一界面上加工、编发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的数字化管理平台,编辑根据集团内各种媒介的不同介质特征加工整合,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手机、互联网、户外大屏、移动电视等新的渠道发布多媒体信息,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扩大受众规模,实现新闻信息发布时间的多重设置和新闻内容的相互嵌入,提升了媒介的影响力。例如,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为非传统发布平台制作内容而获得艾美奖,并获得7个视频奖提名中的5个,ESPN也通过手机为他们的用户提供体育新闻、比分、统计、内容提要和视频新闻。BBC多媒体编辑部主任彼得·赫鲁克斯(Peter Horrocks)在博客中写道:“今天起,BBC广播新闻、网络新闻和电视新闻这三大部门将不复存在,而代之以一个新的编辑系统……新的编辑部结构,将有助于我们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在改善BBC新闻方面节约投资。我们将开发更多的新闻需求,例如将内容制作的平台延伸到手机及移动电视方面,开创个人定向服务,为网络提供声音和视频支持。”[7]
三 资源整合的渗透式媒体经营
技术融合和所有权融合促使传统媒体产业之间的进入壁垒逐渐消失,产业间的边界趋于模糊,例如三网融合,网络上互联互通,业务上相互渗透和交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媒介生态环境。媒体融合延伸了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改变了现有传媒市场的版图,使旧的传媒的运作架构和盈利模式日渐式微,建构了新的集约化、数字化的新闻生产模式,创造了新的产业价值链,成为未来新闻生产的主要目标。
1.从单一的经营向多媒体的经营转变
传统的媒介产业经营是单一的、线性的经营,未能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媒介资源,导致媒介产业盈利模式单一,更多地依赖广告,增加了经营风险。这种单一直线型的新闻生产模式,缺少内部和外部资源的整合,在产业经营上表现为生产、传输、分配、接收各个环节在单一媒体内部的线性流动,不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资源,成本大,内耗严重,内容生产出现一定的饱和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限制了媒介产业的发展。
传统媒体产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强资源整合,从单一的经营转向多媒体经营,盈利模式共享和互补,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业整体效益,拓展生产链,从粗放型生产到集约型生产。特别是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异军突起,加速了传媒产业中不同形态和门类在同一操作平台上的渗透和融合,消除企业界限,协同生产尤为必要。协同生产使得采编人员、客户、设备和新闻资源的集约化使用,实现媒介产品的广度深度开发和多次转化增值,达到生产集约化、经营一体化、经济规模化。例如凤凰集团的电视媒体、凤凰网、《凤凰周刊》等由集团控制的子公司按照自己的业务目标开展融合新闻业务,实现集约化经营,产品的形态有栏目及其组合、DVD系列、丛书、短信系列服务等,不同的媒介产品对信息进行不同程度的挖掘和利用,达到信息的多重升值。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北大方正合作开发了“数字报纸与跨媒体出版系统”,实现传统报纸、数字报纸、手机报纸、光盘出版及其全文数据库产品一体化生产和多元化出版。
2.从独立的新闻生产向融合的新闻生产转变
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通常有着独立的经营理念、运作模式和细分市场。这种产品单一的运营方式很难应对市场的变化和受众的多元化需求,要通过生产流程的设计与资源的整合,利用不同类型媒介的介质差异,在新闻生产传播上实现资源共享而又产品各异,从而做大做强。在数字化出现以前,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不同的产品形态是不能兼容的,数字技术打破了这个壁垒,不同内容的产品内容经过数字化的处理和传输,内容生产逐渐走向融合,数字化使媒介产业之间的联动甚至是融合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例如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手机之间的联动互补,最终实现数字化的内容生产,形成新的数字化的生产方式。数字化的融合新闻生产的目的是实现内容增值,在生产领域,可以通过集约化生产,降低内容生产成本,提高内容生产效率;在使用领域,同一内容在不同的终端上使用,内容产品的多次使用可以提高内容产品的使用效率,构建融合媒介产业的集合平台。
3.从专业工作者的新闻生产向全民参与的新闻生产转变
在传统的媒介生产环境下,受众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内容的生产,但是程度和规模都十分有限。在媒体融合时代,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双向互动传播成为可能,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受众既是大众媒介产品的消费者,也是媒介产品的生产者,内容生产主体日益多元化。普通公民借助手机、博客、微博、播客、BBS、SNS社交网站、网络视频等,发布新闻和表达观点,“草根”记者在重大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产生了一次次的轰动效应。例如伦敦地铁爆炸、东南亚海啸、克林顿丑闻等,第一时间发布报道的是公民记者而不是专业记者。虽然专业媒介组织在新闻报道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新媒介正在改变大众传播的面貌,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多人、多人对多人的传播网络已经形成,传受一体化和全民参与新闻生产成为新的趋势。
总之,以融合编辑室为枢纽的集约化、数字化的新闻生产模式是一种新的新闻生产观,通过报道主体的多元化、编辑管理的多元互动化、报道过程的集体协作化、报道手段的丰富多样化、传输终端的多渠道化,实现协同传播,资源整合,提高效率,延伸新闻生产链,最终形成一次采集、多种信息整合、多媒体故事生成、多渠道信息发布的新闻生产流程。当然,这种新的新闻生产模式在我国还处于初期阶段,不仅受制于国家宏观的媒介规制政策,也受制于媒体人的融合新闻理念、融合文化的生成和融合组织的重构。
(原载《当代传播》2011年第1期)
[1] Stephen Qinn and Vincent F.Filak,Convergent Journalism:An Introduction,Focal Press,2005,p.5.
[2] Thom Lieb,“All the News:Writing and Reporting for Convergent Media,” Towson University,2008,p.2.
[3] Jeffrey S.Wilkinson,August E.Grant,Douglas J.Fisher,Principle of Convergent Journali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p.30.
[4] Stephen Qinnn,The Fundamentals of Multimedia Reporting,Peter Lang Publishing,inc.New York,2005,p.94.
[5] Bruce Garrison & Michel Dupagne.(2003),A Case Study of Media Convergence at Media General’s Tampa News Center.in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Columbia,S.C.Retrieved November 27,2007.
[6] Stephen Qinnn,The Fundamentals of Multimedia Reporting,Peter Lang Publishing,inc.New York,2005,p.100.
[7] BBC News Reorganizes into Multimedia Newsroom,Siber Journalist net,2007,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