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早在中学时期,我们便被分为故事讲述者和数字处理者两类人,一旦被归为某一类人,我们便会一直保持自己的偏好。数字处理者在中学里会选择与数字相关的课程,在大学里会选择与数字相关的学科(工程学、物理科学、会计学),久而久之,他们便会失去讲故事的能力。故事讲述者则在中学里学习社会科学课程,在大学里进修历史、文学、哲学和心理学,从而得以不断提高其讲故事的技能。两类人所接受的教育让他们对彼此抱有既敬畏又质疑的态度,当他们作为MBA学生来上我的估值课程时,这种相互质疑已经发展成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这两类人都自说自话,深信自己才是掌握真理的一方,而对方则是错误的一方。
我必须承认,较之讲故事,我更加擅长处理数字,在我首次开始教授估值课程时,我几乎完全是在迎合我的同类人的需求。在努力攻克估值问题的过程中,我得到的一个重要教训是,没有故事作为支撑的估值既无灵魂也不可信,故事比数据表更易于记忆。尽管我并不能立即做到自然而然地将数字与故事相结合,但我仍然开始尝试着在估值中融入故事,使估值更加生动,在此过程中,我重新找回了自六年级起便一直被我压制的讲故事的能力。尽管就本能而言,我依然是一名左脑思考者,但在某种意义上,我重新开发了我的右脑。我想在本书中分享的正是这种将故事融于数字(或者反过来)的经验。
就我个人而言,在本书中,我首次使用了第一人称单数形式作为主语。尽管反复使用“我”和“我的”可能会使你感到不快,或显得我异常自负,但在写下我对公司的估值时,我意识到我所讲述的关于那些公司的故事其实是我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我对这些公司及其管理者的思考,以及我对整个行业格局的理解。因此,在本书中,我将描述我过去所做的一些讲故事的尝试,即于2013年讲述的关于阿里巴巴的故事,于2014年讲述的关于亚马逊和优步的故事,以及于2015年讲述的关于法拉利的故事,并将这些故事转化为估值。我感觉与其使用庄严的复数“我们”强迫作为读者的你接受我的故事,不如让你批判甚至彻底否定我的故事,因为这样更加坦诚(且更有趣)。事实上,为了充分发挥本书的作用,你可以选取其中一个关于某个公司(如优步)的故事,思考有哪些部分你无法认同,并讲出你自己版本的故事,然后基于你的故事对该公司进行估值。公开我基于真实公司所讲述的故事的风险在于,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实世界中会发生一些意外事件否定我的故事,甚至导致我的故事变得大错特错。对此我并不惧怕,反而十分欢迎,因为这让我可以回顾、改善以及丰富我的故事。
在本书中,我将尝试扮演多重角色。当然,由于投资者是我最常扮演的角色,因此我会花费大量的篇幅以投资者的身份从外部审视公司故事并为公司估值。另一些时候,我也会作为企业家或创始人,努力说服投资者、客户和潜在雇员相信某家新公司能够存续并具备价值。鉴于我并未创立过任何一家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公司,你可能认为我并不具备说服力,但我认为我多少能为你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在最后几个章节中,我会从上市公司高层管理者的视角审视故事和数字之间的联系,但同时,我亦需承认在有生之年我从未担任过任何公司的CEO(首席执行官)。
我的目标在于使数字处理者在读完本书后能够使用我的模板构建故事来支撑其公司的估值,同时,不论一个公司故事多么富有创意,故事讲述者都可以借助本书中的内容将其转换为数字。更广泛地说,我希望本书成为两类人(故事讲述者和数字处理者)之间的沟通桥梁,赋予他们一种共同语言,使其将各自的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