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结构演变:解码组织变革底层逻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中国处于工业?.0时代

每一次工业革命都绝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它们推动着整个社会前进,从工业1.0时代一路走到了今天。中国不是自然进入工业时代的,因此对工业革命以及工业社会的认知尚不清晰,这也导致中国在高速发展期结束后开始变得彷徨与困惑。

要想洞见未来,必须看清历史,否则所有对未来世界的描述都是空中楼阁。当工业4.0时代被描绘得越来越清晰时,更需要全面了解社会发展规律、市场发展规律,更需要明确我们现处于工业?.0时代、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以及这个时代赋予人类什么使命。

对于未来的思考,重点并不在于未来是什么,而在于现在要“变”什么、怎么“变”。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涉及组织形态管理理论的三大核心规律——市场生态发展规律、企业形态进化规律、人性特征演变规律,由于不是本书主要内容,因此尽量用最小的篇幅进行介绍,为后面的组织结构变革奠定基础。

一、市场与企业到底是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道理却深刻,这是理解工业时代市场特征的钥匙,也是解构企业、理解管理的必修课。

市场和企业代表了人性的两个基本特征——“需求”与“创造”,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发展,皆是因为“人”既有需求动机,又有创造能力。当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有需求动机就能形成市场,有创造能力就出现了企业——一个专门满足人类需求的经济组织。当人性特征发生改变时,两者就会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工业社会发展。因此,理解市场与企业的变化都需要从理解人性特征的变化开始。

人性特征如何变化?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如图1-2所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为上下两部分,共七个层次(常见的是五个层次),处于下面的是缺失需求,其特点是得到满足后,需求动机消失;处于上面的是生长需求,其特点是得到满足后,需求动机更加旺盛。从七个层次的内容不难发现,人类需求动机的变化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集中到分散、从稳定到多变、从清晰到模糊、从简单到丰富,低层次需求满足后向高层次需求延伸,总体向上不断扩展,而人类的创造能力也体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这也是为何我把它描述成“倒置”的“金字塔”。

有学者做过统计,人类97%的财富是在过去短短的250年间创造出来的。由此不难推断,未来人类创造的财富会更加惊人,因为需求动机将更多、更丰富、更繁杂,人类的价值创造能力(即生产力水平)和需求动机都将从低级迈向高级。只要是“人”的时代就会遵循这个规律,人类社会发展始终都是由需求与创造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的。

图1-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新石器时代之前的人类追求低层次的缺失需求,从而爆发了农业革命,用以解决最低层次的缺失需求;当低层次的缺失得到满足后,人类便开始追求高层次的缺失需求,从而爆发了工业革命;当满足了高层次的缺失需求后,人类就会开始追求低层次的生长需求。从现状来看,整个工业时代主要体现着人类的高层次缺失需求以及低层次生长需求,这也是人性的主流特征,而企业的使命则是创造价值,满足这个范围内的人类需求。

依据需求特征的变化,工业时代被人为地划分为四个时代,即工业1.0时代到工业4.0时代,这四个工业时代的市场特征事实上反映了不同的人类需求动机。

二、四个工业时代的市场特征

(一)工业1.0时代的市场特点——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工业1.0时代的主题是机械化生产,用来满足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追求。

从15世纪开始,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农村土地经历大规模的转让与兼并,逐渐形成了大牧场、大农场,为最先繁盛起来的纺织工业提供原料,这就是圈地运动的起源。圈地运动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相当一部分农民流向城镇,变成产业工人,促使城镇兴起,工业革命终于爆发,拉开了工业时代的序幕。圈地运动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农业革命,没有圈地运动,农业时代就不会离去,自然物的价值也就不会让位给人的价值。当人口聚集于某个地区从事稳定的生产与频繁的商品交换时,城镇(城市)就会形成,随后业主制企业大量出现,制造业逐渐形成气候。

工业1.0时代是工业社会的初建期,所有经济活动都是从满足人类低层次缺失需求出发,纺织业的兴起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个阶段的产业发展相对封闭,竞争主要体现在对独特资源的获取上,即谁占有独特资源,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因此又从自由竞争状态发展成为垄断。美国杜邦公司的创始人在法国大化学家安东尼·拉瓦锡(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的实验室当学徒,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黑火药制造技术,这种技术就是一种独特资源,它使得危险物品火药变得安全、稳定、可靠,因此迅速得到市场认可,也让杜邦在硝烟弥漫中发展成为一家垄断企业。垄断意味着产业发展非常封闭、市场需求非常稳定,轻易不会发生改变,只有这种特征才能让垄断维持下去。工业1.0时代出现的所有新技术、新产品,在需求发生改变之前都会延续这种发展路径,然而一旦人类的价值创造能力和需求动机发生改变,所有的垄断都会被打破。

西方社会进入工业1.0时代时,中国的专制王朝开始走下坡路,依然处于以农耕为主的农业社会,工业文明对中华民族还比较陌生,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系统与外界隔离,不知外面的世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工业2.0时代的市场特点——产业集群

工业2.0时代的主题是工业化制造,用来满足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极大追求。

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由于生产力大幅度提升,产业工人出现分化,中产阶级开始崛起,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在工业2.0时代,人类需求动机有了明显提升,高层次的缺失需求特征日益明显,封闭的垄断经济被打破,产业价值链向下游挺进的同时,产业之间不断交叉融合,并繁衍出新的产业。工业2.0时代的经济系统进入高速发展期,产业之间形成了稳定的供应链关系,这就是产业集群。这时,企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规模上,“做大、做强”是竞争方向,行业中纷纷出现一些大型、巨型企业,如GE、IBM、宝洁、杜邦、福特等,这些老牌世界500强都是在工业2.0时代成为行业霸主,并借助规模优势开始走国际化发展道路,最终成为跨国公司的。

有了工业1.0时代的积累,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大规模殖民扩张,通过往来贸易获取其他国家的稀有资源,为自身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

(三)工业3.0时代的市场特点——产业生态

工业3.0时代的主题是网络化创新,用来满足人类对精神世界的基本追求。

第三次工业革命爆发,把地球变成了“地球村”,人类生活的空间开始“缩小”,社会呈立体、多维发展态势,向外太空的探索以及互联网世界的形成就是最好的证明。网络式创新是指产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提速、新产业的繁衍更加迅速、相互之间的依存更加紧密。人类需求再次提升,高层次的缺失需求以及低层次的生长需求特征更加明显,市场需求逐渐分散,且变化更加频繁,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此时,产业集群之间相互渗透与融合,逐渐形成了产业群落,在一定范围内建立起一种稳定的产业生态圈。市场竞争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创新能力上,企业为市场提供更多、更新的产品,带来了市场的空前繁荣。产业生态群落(产业生态圈)的形成说明市场经济系统走向了成熟。

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进入工业3.0时代,而这时的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恰好与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成功对接,抓住了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让中国迅速进入到工业2.0时代。“世界工厂”是工业2.0时代的标签,谁处于工业2.0时代,谁就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同样,高速的发展是以透支自然资源以及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四)工业4.0时代的市场特点——市场一体化

从工业时代的发展规律来看,第四次工业革命迟早会爆发,它将再一次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工业4.0时代、大数据时代、智能时代等新概念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从市场经济的发展特点可以判断,工业4.0时代的主题应该是个性化创造,用来满足人类对精神世界的极大追求。

到了工业4.0时代,跨区域经济生态圈开始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格局。如今,多份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就说明了这点,任何生产资料都可以通过全球市场系统获得,人类的需求动机主要是低层次的生长需求,具有明显的独特性,此时,先进技术的涌现以及市场全球化,完全可以满足这类个性化的需求,而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品牌上,品牌承载着企业独特的价值创造能力。

工业4.0时代是产业经济发展的衰退期,预示着工业时代即将结束,人类将迈入知识经济社会。进入知识社会,人类追求的是高层次生长需求,自我价值实现是最突出的特征,所有价值创造活动都将围绕独特的需求动机展开。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个高级物种,将在这个星球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表1-1体现了整个工业时代下人类需求动机的特点。企业组织的唯一使命就是满足这个时代的人类需求,而能否满足取决于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谁能满足这些需求,谁就是时代的霸主。因此,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不停地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满足人类不断变化的需求。

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是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的价值创造能力,其代表是技术,是技术背后的科学,而科学是人类对所处世界的基本认知,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达到什么程度,科学就会进步到什么程度。因此,一个社会系统的发达程度、文明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这个系统中的人,不是少数人,而是多数人。

表1-1 工业时代市场发展特征

三、市场生态发展规律

199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人类的经济形态划分为四种: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与之相对应的是四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知识社会。原始社会的人类追求最低层次的缺失需求,结果爆发了农业革命,农业革命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满足了最低层次的缺失需求;然后开始追求较高层次的缺失需求,结果又爆发了工业(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满足了人类较高层次的缺失需求及低层次生长需求;人类继而又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生长需求。知识革命迟早会爆发,而人类将进入知识社会,这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

从这个轨迹再看工业时代市场经济系统发展的四个阶段,可以总结如下:工业1.0时代是由自由经济发展到垄断经济,这是工业时代的初创期;工业2.0时代是形成产业经济联盟与合作,或者产业集群,这是工业时代的发展期;工业3.0时代是形成跨区域、稳定的经济共同体,也可以称为产业群落,这是工业时代的成熟期;工业4.0时代是实现全球经济系统一体化,这是工业时代的衰退期,它最终完成工业时代使命,如图1-3所示。

图1-3 市场生态发展规律

这个过程体现了两种方式:一是需求动机不断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推动产业价值链向下游延伸,经济系统依次向前;二是产业之间不断交叉与融合,衍生出新兴产业,产业结构逐渐复杂化。这是由四个阶段、两种方式演绎出的工业时代的产业经济发展规律,中国经济改革也正沿着这个规律不断向前。

1973年,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把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不同的社会依据不同的轴心建立起来。前工业社会以传统主义为轴心,是人与自然界的竞争,土地是资源。工业社会以经济增长为轴心,是人与经过改造的自然界的竞争,机器是资源。后工业社会则以理论知识为轴心,是人与人之间知识的竞争,人是资源。从这种划分方式来看,后工业时代是人的创造能力的竞争,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划分不谋而合,只是视角不同而已。

如果人创造的价值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没有占据主导地位,或者这个社会系统依然以土地、矿山等自然资源为价值主导,那么无论这些自然资源是否经过改造,这个社会系统都不可能进入后工业时代,更不用说知识社会。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等待着这个社会系统的是被陈列和研究的结局,如同在现代文明中,依然在个别区域存在的原始文明一样。

四、中国目前处于工业?.0时代

如果要问中国目前处于哪个工业时代,那么从以上规律来看,是从工业2.0时代向工业3.0时代转变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典型特点是从产业集群迈向产业生态,传统的区域型经济发展格局被一一打破,而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逐渐形成,经济系统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这一变化正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例如这几年来提出的“京津冀一体化”“四大板块”“五大城市群”“自贸区”等都是跨区域经济发展策略,推动产业集群相互融合,目的是形成区域经济生态圈。这是中国经济系统内在生态化的表现,而“一带一路”则是典型外在生态化的表现。这一切都充分反映出中国经济系统正发生巨变,而这一变化发生的根源是人们的需求特征发生了根本改变,尤其是生长需求的出现,让这次变革的意义显得与众不同。未来的市场不仅不会萎缩,反而会更加扩大,只是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罢了。在这个阶段的所有改革措施,目标都应该是提高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几家全球知名的互联网公司,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离工业4.0时代不远了。现实是,在绝大多数的产业领域,中国企业并没有优势,大多数工厂中还在进行着“物理反应”,说明整体的经济发展还很薄弱,生产力整体水平较为落后,如果一味好高骛远,对经济以及企业的伤害只会更大。今天,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尚显不足,一旦输入管道不畅,就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活力,甚至使发展停滞。

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全面进入工业3.0时代,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西方社会的进步,与中国今天面临的情况非常相似。未来中国是否能够顺利进入工业3.0时代,同样取决于科学的发展程度,这是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

五、新商业时代的市场特征

新商业时代的市场具有什么特征?

相对于工业2.0时代的市场特征而言,新商业时代的市场特征最主要有两个——分散与多变。这是高层次的缺失需求以及低层次的生长需求的特征,它们使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宝洁公司首席运营官罗伯特·麦克唐纳(Robert.McDonald)曾借用一个军事术语来描述这一新商业世界的特征:“这是一个VUCA的世界。”VUCA指的是不稳定(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模糊(Ambiguous),这种描述也是一种补充,无论如何表达,已经到来的新商业时代的市场都体现出了明显的变化。

如果说工业1.0时代的经济是线性发展,那么工业2.0时代的经济就是平面状发展,到了工业3.0时代则变成了立体空间式发展,分散与多变的市场需求相互交集,打破以往线条式、集群式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一个个“生态”。今天,各种先进技术正在加速这一过程的形成,而传统的工业制造形式将在这个过程中被彻底改造,这就是新商业时代的市场特征。

理解新商业时代的市场特征还需要重新解读“客户”。在以前,如果说谁是“客户”,谁就代表“需求”的话,那么在新商业时代,谁承载“需求”,谁就是“客户”,未来企业将聚焦在“需求”上,而不再是“客户”上,“二八法则”被“长尾理论”取代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当需求变得分散且多变时,客户的忠诚度便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喜新厌旧”和“见异思迁”。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创造”的载体,企业要想获得市场青睐就只有一条路可走——创新,而且是持续创新。这将是新商业时代的主题,只有当“创造”和“需求”紧密结合时才能实现,它意味着企业与客户将开始零距离接触。

在这样一个大变局中,中国企业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因为传统企业形如“金字塔”,在这种立体式、生态型的市场环境中,这种结构只会造成“栓塞”,阻碍市场的健康发展,不是被市场淘汰,就是被市场边缘化,于是“转型”就成了中国企业的重要课题。

中国企业要转型就必须正视三个问题,一是现状是什么,二是未来是什么,三是如何迈向未来。只有回答好这三个问题,企业转型才能顺利进行,否则困惑与迷茫、恐惧与无助将始终伴随着中国企业。我们可以试着从企业形态进化规律中寻求这三个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