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金榜落凡世:古代科举名人趣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想当然耳 苏轼科举考试为何留下美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宋·苏轼

四川眉州·三苏纪念馆

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门口,清人张鹏翮撰写:“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词客”为苏洵、苏轼、苏辙[1];“四大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2]、苏轼。唐宋八大家[3]“三苏”名列其中,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都是大文人。苏洵没有师承,完全是自学成才,他推崇战国纵横家文章,主张写文章要有真知灼见,言之有物。他的文章上能和先秦孟子,汉代刘向、贾谊相提并论,下能和唐宋一流的散文家韩愈、欧阳修分庭抗礼。有《权书》《衡论》《几策》等名作流传于世。

苏轼(1037年~1101年),四川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一生仕途坎坷,葬于颍昌(今河南平顶山郏县)。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方面,他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4]、米芾[5]、蔡襄[6]并称“宋四家”。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在“三苏”中当数苏轼的名气最大,他和科举考试之间有没有什么逸闻趣事可供人品评呢?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即使历史上确实没有,善良多情的后人也会为苏轼杜撰出故事来的。那么,我们就来讲讲苏轼科举考试的趣事。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19岁,苏辙17岁。苏洵带领兄弟二人进京参加科举考试,路过成都,拜见益州知府张方平[7],为进京科考做准备。张方平早知苏老的两个儿子才华横溢,但不知他们的学识深浅,便出了几道题让两人去做。其中第二道题的出处被隐去,苏轼一下子就看出来了,可是苏辙没弄清楚出处,因此不敢下笔,面带疑惑,伸出两个指头向哥哥示意第二道考题的出处。苏轼一言不发,假装什么也不知道,若无其事地抓起笔管“梆梆”敲了两下书案,苏辙立即悟出该题的出处是《管子》。

另一道题根本没有出处,苏辙再次被难倒。这次不能再敲笔管了,不过这点小事还真没有难倒苏轼,他用笔在空中画了个叉,示意题目是错的,可以不做。现在有的考生采取手机、无线耳机等高科技作弊,而古代文人的作弊不露声色,却能体现一个人的才情和机智,由此可以看出古今作弊的差异。但考试作弊这种行为还是要杜绝的,学生要踏实做学问,诚信考试,静观尘世求一是,诚待学问不二心。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仁宗皇帝任命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欧阳修为主考官,国子监梅尧臣[8]负责具体考试考务工作。考试试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一见这试题,便深深领会到当今天子的良苦用心和古文革新运动主将欧阳修老师的深刻用意,快速拟订了“广恩”“慎刑”“仁政治国”的主题来做文章。在这篇仅600余字的文章中,苏轼阐明了他的民本思想,彰显独特的人格和气质魅力,即“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这是他以仁政治国的思想。苏轼为了说明奖赏宁可过宽,处罚则应慎重,杜撰了一个皋陶[9]要杀人而尧劝他宽恕的典故。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意思是上古尧帝时代,司法官皋陶分别三次要判一个罪犯死刑,尧帝三次赦免他,因此,天下人都惧怕皋陶执法严厉,而乐见尧帝用刑之宽仁。

梅尧臣读到这篇文章时,觉得其可以和《孟子》的雄辩媲美,立即将卷子转呈欧阳修。欧阳修一口气看完后,不禁拍案叫绝,拟将这篇文章列为第一名,但又担心是他的学生曾巩的文章(宋代已实行糊名制,揭晓结果前不知考生信息),为避嫌,此文被屈列为第二名。事后欧阳修感慨:“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此人,放他出一头地。”欧阳修感叹苏轼的才华,说应该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这便是成语“出人头地”的出处。接着礼部复试中,苏轼以“春秋对义”(即回答《春秋》一书的问题)获第一。殿试时,仁宗帝以“民监赋”“鸾刀诗”“重申巽命论”的内容为考题,苏轼的表现自然让人满意。退朝后,仁宗兴奋地对太后说:“朕今天为子孙得二宰相矣!”

事后欧阳修问苏轼:“你那皋陶要杀人,而尧劝他宽恕的典故出自何处?”

海南儋州·东坡书院

苏轼笑道:“典出《三国志·孔融[10]传》注。”

苏轼走后,欧阳修取来《三国志》,查找半天也没找到这段话。不多日,偶遇苏轼,欧阳修又问:“你说《三国志·孔融传》注上有这段话,老夫怎么翻遍全书也找不到啊?”

苏轼才老实交代,这是我“想当然”编造出来的。当年曹操战败袁绍,袁绍儿子袁熙的老婆是个绝色美人,曹丕见她后便想占为己有,曹操就成全了儿子。事后曹操收到一封孔融的来信,说武王伐纣,把纣王的宠妃妲己赐给了周公。曹操忙问:“此典故出自何处?”孔融说:“不是出自什么记载,只要以今人做的事去推测一下古人,就可以知道一定会是这样的。”苏轼参加科举考试“想当然耳”的趣事一时传为美谈,流传至今,成就一段佳话。

胸阔千愁似粟粒,心轻万事如鸿毛。苏轼一生三次遭贬,三起三落,越贬越远,直到海南岛,留下诗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不管经历多少不平,有过多少挫折,喜也罢,伤也罢,名也罢,位也罢,他都能够舒展着眉头过日子。既然生命只有一次,何须言论对错呢?没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开的生活,认真把持,享受岁月的恩泽,对每个人真诚,对每件事热忱,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胸怀坦荡,专深文学造诣,以民为本的思想,是今人应当学习苏轼的地方。


[1] “轼”指车上用作扶手的横木,对车而言虽可有可无,却是露在外面显要位置的。苏洵担心:“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轼性格豪放不羁,锋芒毕露,真的“不外饰”。结果一生屡遭贬谪,差点掉脑袋。“辙”指车轮碾过的痕迹,它既不享受对于车子的歌颂,也无翻车之祸,“善处乎祸福之间”。苏辙性格平和,深沉不露,也有坚定的政治主张,并未招祸,虽也屡遭贬谪,但多是受东坡所累。

[2]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

[3] 明初朱右曾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的散文作品编《八先生文集》刊发,可谓最早的八大家雏形。明朝中叶唐顺之纂《文编》时,也仅取八家作品,其他作品一概不收。为进一步将此八人并列强调,明古文家茅坤在朱右、唐顺之基础上进行选编,取名《唐宋八大家文钞》刊发,“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有意思的是,韩愈、柳宗元为好友,苏洵、苏轼、苏辙三人合称“三苏”,王安石、曾巩是欧阳修的学生。

[4]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九江修水)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

[5] 米芾(1051年~1107年),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祖籍山西,后迁居湖北襄阳,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北宋著名书法家、鉴定家、画家、收藏家。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宋四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

[6] 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谟,兴化军仙游(今福建莆田仙游)人。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蔡襄15岁参加乡试,18岁游京师,入国子监深造。天圣八年(1030年),参加开封乡试,获第一名。天圣九年(1031年)考中进士。

[7] 张方平(1007年~1091年),字安道,号乐全居士,谥文定,应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人。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中茂才异等科,又中贤良方正科。宋神宗朝,官拜参知政事(副宰相),反对任用王安石及实施其新法。

[8]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少年时乡试不第,随叔父至洛阳,为洛阳主簿,后历任州县小官。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为建德县令。50岁后,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后任授国子监直讲,迁尚书屯田都官员外郎,故人称“梅直讲”“梅都官”。诗与苏舜钦齐名,世人美称“苏梅”,同被誉为宋诗“开山祖师”,与欧阳修为挚友,同为宋诗革新推动者。

[9] 皋陶,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上古“五帝”之首黄帝的长子少昊的后裔,东夷部落的首领。皋陶是舜帝和夏朝初期的一位贤臣,生于尧帝统治时,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闻名天下。他还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上古第一任司法部部长和首席大法官,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10]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留下孔融让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