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礼敬诸佛,称赞如来
经文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而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颂曰: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颂曰: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义解
那时,普贤大菩萨称扬赞叹如来殊胜功德后,告诉诸菩萨以及善财童子说:“善男子!如来的功德,假使十方世界一切诸佛,经过不可言说那么多佛国极微尘那么多的劫数,连续不断地演说,也是不可能穷尽的。如果有人想要找到成就这种无边功德的法门,就应该修十种广大的行愿。哪十种广大行愿呢?一是礼敬诸佛;二是称赞如来;三是广修供养;四是忏悔业障;五是随喜功德;六是请转法轮;七是请佛住世;八是常随佛学;九是恒顺众生;十是普皆回向。”
善财问,大圣!什么是礼敬?什么又是称赞?乃至什么是回向呢?
普贤菩萨告诉善财说,善男子!说礼敬诸佛,其意义有这些:遍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国,像极微尘数那样多的诸佛世尊,我依靠普贤行愿法力的缘故,以最至诚恳切的心来信仰理解一切诸佛,他们就好像在我眼前一样,我以全部的清净身业、语业、意业礼敬他们。一佛一佛所住的地方,都显现出不可言说的如佛国极微尘那样多的普贤化身,一个一个化身礼敬着不可言说的像佛国极微尘那样多的佛。一直到虚空界没有了,我的礼敬才会停止。可虚空界是无穷无尽的,所以我的礼敬也是没有穷尽的。像这样,直到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的烦恼尽,我的礼敬仍然是无穷无尽的。念念相续,从无间断,身、语、意三业也不会感觉疲乏厌倦。
颂曰:
所有十方世界之中,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世尊,我时时以清净的身口意,全部一一礼敬而无有遗失。仰仗普贤行愿威神力及自心信解力的加持,在每一尊佛前都显现不可说的微尘数的化身。一身可以分出不可说世界微尘数那么多的化身,一个一个化身可以周遍礼敬不可说世界微尘数那么多的诸佛。
再告诉你,善男子!所谓称赞如来,应当如此理解:所有尽法界、尽虚空界,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国土,所有极微尘中,每一粒微尘皆有一切世界,这一切世界里又有极微尘数佛,在每一位佛所住的地方,皆有无量无边那么多的海会大菩萨围绕于佛。我应当以所修得最深最胜的见解,现前所得的智慧,各以超出一切人所有的辩才,超过天女的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发出无穷无尽的音声海,一一音声发出一切言词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如此赞叹音声,在无穷无尽的未来接连不断,于所有法界没有不周遍的地方。如此赞叹,要到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的赞叹才会尽。如果众生界不尽,虚空界不尽,法界不尽,众生业不尽,众生烦恼也不尽,那么我赞叹如来的声音,也永远不会穷尽。事实上,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是没有穷尽的时候,所以我的赞叹也没有结束的时候。念念相续,从无间断,身、语、意三业也不会感觉疲乏厌倦。
颂曰:
在一微尘中有十方三世一切佛土微尘数的诸佛,每一尊佛都处在无量菩萨海会围绕之中。一个微尘中是这样的,法界中所有微尘都是如此,应当深信都被诸佛海会大众所充满。面对如此殊胜的境界,我以如大海般无量音声,一一音声中又生出无穷无尽美妙动听的言辞,在无穷无尽未来一切劫中,从不间断地赞叹诸佛如来浩瀚无边的功德海。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那时,普贤大菩萨称扬赞叹如来殊胜功德后,告诉诸菩萨以及善财童子说:“善男子!如来的功德,假使十方世界一切诸佛,经过不可言说那么多佛国极微尘那么多的劫数,连续不断地演说,也是不可能穷尽的。如果有人想要找到成就这种无边功德的法门,就应该修十种广大的行愿。哪十种广大行愿呢?一是礼敬诸佛;二是称赞如来;三是广修供养;四是忏悔业障;五是随喜功德;六是请转法轮;七是请佛住世;八是常随佛学;九是恒顺众生;十是普皆回向。”
此经文既然仅仅是四十华严最后一卷,那就不必按照常规将此经分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三个部分了。但依《别行疏钞》,仍旧将之分为三部分,《别行疏钞》云:“今经别行,亦为三分。初明序分,即结前所说。第二‘若欲成就此功德’下,以为正宗。第三‘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下,辩其流通。三分之义,不异常谈。”
“摩诃萨”,即摩诃萨埵,译为大心,或大有情,指有作佛之大心愿的众生,亦即大菩萨。摩诃,大也;萨埵,有情众生也。《别行疏钞》云:“菩萨于大有情众中,定为上首,名摩诃萨,地上菩萨皆得此名,况今普贤是得果不舍因门菩萨(即法身大士,隐去佛果外现菩萨)也!”
“善财”,即善财童子,由于前生善因缘的果报,因此当他初住母胎之时,他家里就自然而有七大宝藏。出生之时,又有五百宝器出现,因此他父母替他取名为善财。《华严经·入法界品》曰:“文殊师利在福城东住庄严幢娑罗林中,其时福城长者子有五百童子,善财其一人也,善财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出,故相师名此儿曰善财。”据《华严经》所载,他已曾在过去诸佛处,广修供养,深种善根而常乐清净。后受文殊菩萨教诲,遍游南方诸国,参访善知识。所参访的对象,计有菩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子、童女、天女、婆罗门、国王、王妃、仙人、医师等类,共有五十五位善知识。如果扣除其中重复的文殊菩萨,及同在一处的德生童子与有德童女,则为五十三处。因此,我国都称之为“五十三参”。
“不可说不可说”,佛经中的极大数目字,比阿僧癨劫等数目,还要大得多。
“极微尘”,指眼根所取色中最微细者。《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云:“极微是最细色,此七极微成一微尘,是眼、眼识所取色中最微细者。”《大智度论》卷三十六谓微尘有大、中、小三种,其文云:“众微尘有大有中有小,大者游尘可见,中者诸天所见,小者上圣人天眼所见,慧眼观之则无所见,所以者何?性实无故。”据此知道极微尘(又叫邻虚尘)是把微尘再分为七份,必须天眼才能看见。经典中经常以“微尘数”比喻数极多。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此经文下,由善财童子提问,普贤菩萨就十大行愿分为十段一一解说。
善财问,大圣!什么是礼敬?什么又是称赞?乃至什么是回向呢?普贤菩萨告诉善财说,善男子!说礼敬诸佛,其意义有这些:
遍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国,像极微尘数那样多的诸佛世尊,我依靠普贤行愿法力的缘故,以最至诚恳切的心来信仰理解一切诸佛,他们就好像在我眼前一样,我以全部的清净身业、语业、意业礼敬他们。
这段经文,普贤菩萨告诉善财童子以及法会所有听众,礼敬诸佛的真实意义是要三业清净,即身口意三业清净才算真正礼敬诸佛,才叫做“起深信解”。这个意思告诉我们,真正礼敬诸佛,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是否有清净心,这个清净心从三业中显露出来。若三业清净,则佛常与我相随,就好像佛天天都在眼前。虽然我现在还是凡夫肉身,但因修清净心的缘故,诸佛实则不与我相离。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
普贤菩萨接着说礼敬诸佛第二层意义:一佛一佛所住的地方,都显现出不可言说的如佛国极微尘那样多的普贤化身,一个一个化身礼敬着不可言说的像佛国极微尘那样多的佛。
《别行疏钞》云:“若以一一佛所皆现多身,则似身多佛少;若以一一自身皆礼多佛,则似身少佛多。据其义理,身佛齐等。经文欲明一多无碍,故于身佛互举一多。若令相对义足,应作四句:一一身礼多佛,即经后句;二多身礼一佛,即经前句;三一身礼一佛,如前十重礼中第三礼(即恭敬礼,见引论清凉国师所说“十礼”是什么?);四多身礼多佛;如前第十帝网礼也(即无尽礼,见引论清凉国师所说“十礼”是什么?)。”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而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普贤菩萨接着说礼敬诸佛第三层意义:我如此礼敬诸佛,一直到虚空界没有了,我的礼敬才会停止。可虚空界是无穷无尽的,所以我的礼敬也是没有穷尽的。像这样,直到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的烦恼尽,我的礼敬仍然是无穷无尽的。念念相续,从无间断,身、语、意三业也不会感觉疲乏厌倦。
此经文说明普贤菩萨行愿无穷,如地藏菩萨发愿不度尽一切众生誓不成佛。据《地藏本愿经》及《占察经》所说,地藏菩萨自从发心修行以来,已过无量数劫。其智慧、功德,早已与佛相同,按理早就可以成佛了。但是,由于他所发的本愿在度尽一切众生,所以,在众生尚未完全解脱之前,决不成佛。而普贤菩萨的功德早已等同诸佛,可他的行愿无穷,故今天仍旧是菩萨。
颂曰: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此经文为本经文后面的偈颂。偈,又称偈颂,有两种,梵语为伽陀与癨夜,两者均为偈颂之体,然两者之意义互异。偈前无散文(长行),而直接以韵文记录之教说,称为孤起偈,即伽陀;偈前有散文,文后再以韵文重复其义者,称为重颂偈,即癨夜。本经文即是重颂,故提前与散文内容对应解读。
此八句偈颂,与“礼敬诸佛”之散文对应。前六句对应“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末后二句对应“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行愿无穷,如“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等语句没有重复,因为十大行愿皆如此,故不再重复。
偈颂之意为:所有十方世界之中,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世尊,我时时以清净的身口意,全部一一礼敬而无有遗失。仰仗普贤行愿威神力及自心信解力的加持,在每一尊佛前都显现不可说的微尘数的化身。一身可以分出不可说世界微尘数那么多的化身,一个一个化身可以周遍礼敬不可说世界微尘数那么多的诸佛。
“人师子”,人中狮子,即诸佛世尊,佛之称号。佛于人中最勇雄,犹如师子也。《智度论》八曰:“佛名人师子。”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此偈颂特意说出为什么清净三业可以遍礼诸佛,因为有普贤行愿的威神力加持,这个普贤行愿的威神力就是无上菩提心,因发无上菩提心,故可得三业清净,因得三业清净,故可遍礼十方诸佛。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再告诉你,善男子!所谓称赞如来,应当如此理解:所有尽法界、尽虚空界,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国土,所有极微尘中,每一粒微尘皆有一切世界,这一切世界里又有极微尘数佛,在每一位佛所住的地方,皆有无量无边那么多的海会大菩萨围绕于佛。我应当以所修得最深最胜的见解,现前所得的智慧,各以超出一切人所有的辩才,超过天女的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发出无穷无尽的音声海,一一音声发出一切言词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如此赞叹音声,在无穷无尽的未来接连不断,于所有法界没有不周遍的地方。如此赞叹,要到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的赞叹才会尽。如果众生界不尽,虚空界不尽,法界不尽,众生业不尽,众生烦恼也不尽,那么我赞叹如来的声音,也永远不会穷尽。事实上,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是没有穷尽的时候,所以我的赞叹也没有结束的时候。念念相续,从无间断,身、语、意三业也不会感觉疲乏厌倦。
“善男子”,一般指持五戒的居士,窥基《阿弥陀经通赞》云,善男子、善女人是梵语优婆塞、优婆夷之译,指持五戒之男子、女人。此处称呼善财童子为善男子,则他不仅仅是居士,虽然现童子身,实际是个大菩萨。
“法界”,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罗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
“海会”,圣众会合一处,其德之深,与数之多,犹如大海。
“辩才”,有四无碍辩,又称四无碍智。法无碍智是通达诸法的名字,分别无滞;义无碍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碍;词无碍智是通晓各种言语,能随意演说;乐说无碍是辩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
“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天女的舌根最会讲话,最会辩论,而普贤菩萨的无碍辩才,却超过天女,所以说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微妙舌根,是指最会讲话,且所讲的话,使人相信和欢喜听。天女典故出自《华严经·出现品》:“譬如自在天王,有天宝女,名曰善口。于一语中,演出百千娱乐音声,于彼一一娱乐音中,复出百千娱乐音声。”
“功德海”,功德之深广,譬如海也。八十华严经七曰:“智慧甚深功德海,普现十方无量国。”
颂曰: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在一微尘中有十方三世一切佛土微尘数的诸佛,每一尊佛都处在无量菩萨海会围绕之中。一个微尘中是这样的,法界中所有微尘都是如此,应当深信都被诸佛海会大众所充满。面对如此殊胜的境界,我以如大海般无量音声,一一音声中又生出无穷无尽美妙动听的言辞,在无穷无尽未来一切劫中,从不间断地赞叹诸佛如来浩瀚无边的功德海。
此偈颂与“称赞如来”散文相对应。前四句对应“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后四句对应“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
此偈颂首先强调了诸佛的境界,即是《华严经》“一即一切”的境界,谓一与一切相互圆融,其体无碍。如《楞严经》所说:“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指在本体上,个体(一)与全体(一切)之圆融无碍、空有相即。旧译《华严经》卷一“世间净眼品”云:“住于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卷四“卢舍那佛品”偈云:“以一国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也就是在超越时空的境界中,大与小的对立已经消失,这是诸佛微妙境界,而一切凡夫并未证入这种境界,无法理解,故普贤菩萨劝大众“深信诸佛皆充满”。
后两句偈颂劝大众称赞如来将得无碍辩才和微妙舌根,普贤菩萨有无碍辩才以及超过天女的微妙舌根,那是因为他已经实践了无量无边的行愿所致,以普贤行愿的威力,故能“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
赞叹如来,即是赞叹无上菩提,故功德甚大。《法华经》云:“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引论
一、普贤菩萨是什么样的菩萨,为什么能发如此广大愿行
普贤菩萨不是一般的菩萨,他与观音、文殊等大菩萨一样,都是法身大士,即他们隐去自己佛果圆满的身份而处在菩萨位,作众生永远的慈航。故普贤菩萨能发广大行愿,且此行愿永远没有终止,众生界尽,行愿方穷。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云:“位后普贤,则是得果不舍因门菩萨是也。谓已成佛竟,行德周备,障累永祛(qū,除去),自利已圆,上无求进也。为不舍悲愿,唯务济生,隐实德而现权形,示居因而号菩萨。即普贤、文殊等是也。”
普贤菩萨是证得佛果位的菩萨,得果后不舍前因继续利益广大众生。也就是说他自己早已成佛,德行早已圆满,一切业障和烦恼早已消除,但是因为他不舍悲愿,只求普济众生,所以就隐去了自己的本来面貌而显菩萨形象。像他这样的菩萨,文殊也是一样。
《别行疏钞》云为何名叫普贤呢?“果无不极曰普,不舍因门曰贤也。”
二、如何理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宣化上人说:“‘如对目前’,我们拜佛时,观想我们在佛的面前,佛也在我们的面前,互相显现。如儒教孔子所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我祭祀鬼神,鬼神就在这儿。又说‘如在其上’,拜祭鬼神,鬼神就在上面。‘如在其左右’,又好像在左右似的。‘如’是你这样想像,你想他好像‘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拜佛也是这样,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如果佛在你前面,你当然会对佛恭恭敬敬的拜,不会马马虎虎。如我们见一个人,对他行礼,也是恭恭敬敬,但如果他不在,则马虎一点,不会那么恭敬了。‘悉以清净身语意业’,悉是完全,以是用,完全用清净的身语意业。你不能先造了十恶业,然后来拜佛。身有杀盗淫三恶,你不能先去杀生,然后才来拜佛,忏悔罪业。不杀生,你就不拜佛,杀完了生,两手沾满血腥,才来拜佛,这叫身业不清净。你也不能先去偷盗,然后才在佛前拜佛忏悔。无论男女,先做了很多不正当的事情,然后才在佛前求哀忏悔拜佛,这都是以身语意不清净来拜佛。必须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拜佛然后才有感应。意有三恶:贪、嗔、痴。我们为什么这么忙忙碌碌,一天到晚也不休息?就因为有贪心,贪心把我们支配得总没有闲的时候。贪一起,而所求又不如意,则生嗔心,烦恼随而现之。为什么有烦恼?因为愚痴的缘故。要是有聪明智慧的人,遇到任何事情,都不会生烦恼。愚痴的人最可怜,如自己没有读过书,见人有博士学位很光萦,自己也想得一个博士,但是没有读书,怎能得到博士学位呢?又如没学过佛法,也没听过经,听说成佛是最高无上的,就想成佛,这是不是愚痴?又如没有本钱,就想作生意赚钱。没买马票,就想得到第一奖,这岂有此理?又有一种愚痴的想法,喜欢花的人,希望‘好花常令朝朝艳’,希望花永远不谢。‘明月何妨夜夜圆’,这又是一种人,想月圆,而不欲月缺,希望月亮天天有光辉。好喝酒的人,则思‘大地有泉皆化酒’,他欲想所有有水的地方都是酒,他想喝时,则随时可以喝之。贪财的人,则想‘长林无树不摇钱’,所有的树林皆变成摇钱树,他想用钱时,则到树林摘一点钱来用,这怎么可能呢?‘好花常令朝朝艳’,又可比喻希望自己的美色永远不变,酒和财也到处都有。‘明月何妨夜夜圆’,这是属于气,什么气?希望明月夜夜都圆,但事实上是不可能,因而不满意,不满意就是气。以上说的是酒色财气。我们要是没有愚痴,则无种种烦恼发生,这是意业。”
三、清凉国师所说“十礼”是什么?
一我慢礼。我慢,自高自大,侮慢无礼也。常常叫做“贡高我慢”。低头一拜,罪灭恒沙。就是一个人能够放下架子,低头拜佛,就能够忏悔像恒河沙那样多的罪过。《别行疏钞》云:“言除我慢障者,谓由有我,故于他起慢,慢因我起,名为我慢。”也就是说学佛者视一切众生都是佛子,都要作佛,故对一切众生都无贡高我慢之心,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都显得彬彬有礼。除非是已经开悟的圣人(圣人为度众生亦现金刚怒目像),一切修行者都应该如此礼遇众生。
二唱和礼。《别行疏》云:“高声喧杂,辞句浑乱。”指礼拜时高声喧哗,词句混乱不清。
三恭敬礼。《别行疏》云:“五轮着地,捧足殷重。”就是五体投地,手掌向上,观想双手捧佛足。
四无相礼。《别行疏》云:“深入法性,离能所相。”此是金刚经的境界,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也是说一切存在和现象其本质是空寂的,故偶像崇拜不是诸佛本意。礼敬诸佛,不应有所求(求人天福报),发无上菩提之心,则是无相礼。
五起用礼。《别行疏》云:“虽无能所,普运身心,如影普遍,礼不可礼。”《钞》云:“是从空入假,依体起用之菩萨也。由前空观,悟法无能无所,故此知法无性,不计定相,故观能礼所礼皆如影像,一一全是性之缘起,故得普遍也。”能所,即“能”与“所”之并称。某一动作之主体,称为能。其动作之客体(对象),称为所。例如能见物之“眼”,称为能见;为眼所见之“物”,称为所见。
六内观礼。《别行疏》云:“但礼身内法身真佛,不向外求。”法身无像,在我心中,故不能心外求佛。
七实相礼。《别行疏》云:“若内若外,同一实相。”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
八大悲礼。《别行疏》云:“随一一礼,普代众生。”因为物我无二,同体大悲,故菩萨替众生一一礼敬诸佛。
九总摄礼。《别行疏》云:“摄前六门,以为一观。”就是排除一、二之后的六种礼,合为一体成为一观。因为我慢礼和唱和乃是非礼,故不包括在内。先从事相上礼敬诸佛开始,即第三恭敬礼,五体投地,双手捧足,朝夕礼拜,渐渐可进入无相的境界。
十无尽礼。《别行疏》云:“入帝网境,若佛若礼,重重无尽。”如彭措堪布说:“如天帝宝殿因陀罗网上所悬宝珠颗颗圆明,一颗周围有无量珠,无量宝珠的影像都可明清地呈现在一颗之中而不混杂错乱,这样相互映摄,则每一珠中都有无量珠影。同样,法界中的诸佛与我都是一颗宝珠,不用费力观想,我身自然如影般现于佛前,诸佛也一定影现在我这颗宝珠里。所以若有这样的信解智力,一礼拜则礼尽法界所有一切佛,这样一个身体一时普遍显现在每尊佛前广行礼拜,犹如千江有水千江月。这个修法极其轻松自如,但其功德却是无法衡量的。”本经中云:“一毛孔中悉明见,不思议数无量佛,一切毛孔皆如是,普礼一切世间灯。”又云:“于一微尘中,见一切诸佛,菩萨众围绕。法界尘亦然,一一如来所,一切刹尘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