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韩非列传
我们都知道,性格是每个人身上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定的人格特征,它也是我们每个人区别于他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那么,如果把所有中国人合在一起,它是否也有属于自己的而且能够与其他国家区分开来的性格呢?说实话,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这并不是说它就没有答案。比如,美籍哲学家陈荣捷先生就曾经这样说过:“假如没有《老子》这本书的话,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性格将会截然不同。”
虽然陈荣捷先生的话没有正面回应什么是中国人的性格,但把《老子》作为滤镜,透视出来的国人特征应该是合乎情理的。实际上,老子影响的远不只国人的性格,他对中国的文学、宗教、政治、美学等一系列文化或者知识体系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以政治为例,早在战国末期,韩非子便已经开始从老子的思想中吸取精华。如太史公所言:韩子言“法”治,是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申子的“术”治、商鞅的“法”治、慎到的“势”治,从而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合一的统治之术。最后虽然韩非子惨遭陷害,死于狱中,但他的法家思想却成为秦朝制度的精髓,为后世历朝历代所效仿。后世有学者将韩非子称为历代专制政治的总设计师。
今天,我们就一起透过司马迁的《史记》来看看这两个打造国人“性格”和“政治”的设计师,他们身上有什么样的亮点,以及他们的思想会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
对于老子这个人,因为其出生的年代比较久远,加上他本人又非常低调,所以史书上有关他的生平事迹并不多。司马迁在《老子韩非列传》中对老子的介绍也非常简单:老子者,楚苦县厉乡(今河南鹿邑)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另外,老子当时的工作是“守藏室之史”。说白了,就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老子应该比孔子大20岁左右,两人属于同时代的人。据说,当老子在东周国都洛阳当“国家图书馆馆长”的时候,就因为学识渊博而名声远扬。作为一个求知欲旺盛的人,孔子知道了老子的博学之名,在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带了一个弟子,两个随从,驱车前往洛阳。
老子人虽然低调,但为人处世一点也不古板。听说孔子一行从鲁国远道而来,他非常高兴,不仅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还把孔子引荐给大夫苌弘,带他去观祭神之典。苌弘善乐,孔子就跟着他学了不少有关音乐的理论;通过观看祭神之典,孔子又学了不少关于礼的知识。有一天,老子携孔子来到黄河岸边,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子就开始感慨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听闻孔子的感慨,老子似乎有些不解,毕竟孔子也是有大智慧、大学问的人,怎么会有这样的困惑呢?老子觉得不应该,就反问孔子:“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
见老子如此反问,孔子似乎也有些尴尬,但依然感觉老子可能有些误解他了,便赶紧解释说:“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听完孔子的解释,老子莞尔一笑,反问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
后人经常把老子的道家风度与孔子的儒家气质比喻为两种人生观,其实上面老子与孔子的对话已经将这两种风格凸显了出来。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把道家比喻为药店,无病可以不去,生病必去不可,把儒家比喻为粮食店,每日必去,我们无法判断老子与孔子谁的观点更高一筹,只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它们的功用各异罢了。
在洛阳逗留数日之后,孔子就回鲁国去了。见老师回来了,众弟子赶紧上前询问是否见到了老子。孔子点头说见到了,但表情并没有多少喜悦,但也绝不是遗憾、失落。弟子们又问孔子:“这老子到底长什么样了啊?”
孔子稍微整理了一下思绪,一边望向远方,一边说道:“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捕具,同‘网’),游者可以为纶(钓鱼的丝线),飞者可以为矰(系有丝绳,用以射鸟的短箭)。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鸟、鱼、兽固然能飞、能游、能跑,但我了解它们,而且知道如何捉住它们。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这个样子吧。
我们先不管孔子对老子的这番评价是否有夸大之嫌,总之,后来老子离开洛阳之后,真的就像龙一般,不知归向何方。不过,当他西行到函谷关(中国古代关卡,位于河南三门峡)的时候,碰到了一个他的超级粉丝:函谷关关令尹喜。尹喜这个人不仅崇拜老子,而且脸皮很厚,缠着老子说:“既然您要隐居了,那就为我们写一本书吧!”写书可不比如今的明星在过道上给粉丝签名,不过老子也是好脾气,竟然答应了。于是,一本分上下两篇、共计81章5162字的《道德经》就这样诞生了。
今天,评价一个学者的学问水平,他的论文数量以及论文被引证的次数是一个重要指标,但古人不写论文,该如何评价呢?这个时候,看后世被他影响的人就可以了。那么,被老子影响的人有哪些呢?唐玄宗用《道德经》修身、治国,魏源用老子之书明道,鲁迅用老子之书学中国文化,毛泽东用《道德经》学习兵法。这就完了吗?别忘了,还有外国人: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和亲近自然的思想与老子思想有关;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建议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就连丹麦物理学家玻尔也认为自己不是理论的创立者,只是个(道家的)得道者。不过,今天,既然是在讲《史记》,那么我们就从他的另一个学生韩非入手。
战国时代,群雄纷争,谋士盛行,很多人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能赢得君王的青睐。然而,因为有口吃的毛病,韩非口才天生不占优势,纵然有韩国贵族的身份,也得不到韩王的任用。那么,韩非后来从灿若星河的学者中脱颖而出,靠的是什么呢?是他对事物、对人性的深度思考。
韩非子也自知长处不在口舌表达,故发奋著书。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灭亡的征兆达47条之多,可见其思维之缜密。《难言》《说难》两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对于如何趋避投合,以及听者心理的分析之周密,让人对游说之事怎样才能成功豁然开朗。深度思维让韩非子看事析理之透彻,天下其他文人没一个能与之相比。
在《老子韩非列传》中,司马迁在论及韩非的思想和观点时,用了二分之一还多的篇幅来详细阐述,由此可见,韩非的思想十分高深莫测。韩非思想中有两点非常关键:一个是对法的重视,另一个则是提倡授权。实际上,这两点都可以在老子的思想中找到根据。就法而言,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授权而言,其实它和老子的“自知者明”等观点一脉相承。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可以引用世界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话:“授权绝不是简单地把工作和责任交给下属,而是必须要经过事先周密的考虑和准备。”刘邦为什么敢把几十万大军的军权交给韩信,这里面有两个前提:一是刘邦信任韩信,而且这种信任不是一天两天建立起来的;二是刘邦有自知之明,他知道在带兵打仗方面,自己不如韩信。
韩非子在《韩非子·八经》里讲道:“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意思是最差的统治者只懂得一个人独自治国,普通统治者用众人的力量治国,而贤明的统治者则用众人的智力治国。从这个角度来看,把韩非视为授权管理学的鼻祖也不为过。
授权说起来容易,但具体如何做呢?我们不妨从广州恒大女子排球队那里取点经。
在说恒大之前,咱们先插点题外话。2016年8月21日,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对阵的双方是中国队与塞尔维亚队。开局后,中国队打得并不顺畅,结果第一局输了。不过,在接下来的三局中,中国女排有如神助,连下三盘,逆转塞尔维亚,夺得冠军。当天晚上,最耀眼的明星除了加冕里约奥运会女排MVP与最佳主攻的朱婷外,恐怕就是女排的主教练郎平了。但是,这些和广州恒大有什么关系呢?
实际上,郎平之所以能够回国,并成为女排国家队的主教练,都离不开恒大集团主席许家印的扶持与牵线。
对于郎平,相信不管是今天的青少年,还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应该都不会陌生。早在1981年,郎平就随中国女排夺得第3届世界杯冠军,并在1984年随中国女排获得洛杉矶奥运会女排比赛金牌,协助中国女排实现三冠王。不过,郎平这个人很有个性。1986年她退役后,按照惯例,有关部门给这位功臣安排了北京体委副主任的职位,没想到郎平对此毫无兴趣。1987年,郁郁不得志的郎平出走了。后来她拿到了美国绿卡,先后成为意大利、美国国家队主教练,并在北京奥运会上打败中国女排,成为国际知名顶级教练。
2009年,郎平离开美国女排主教练的岗位,宣布准备退休。此时,一向善于寻觅商机和挖掘人才的恒大集团主席许家印登场了。
从一开始,许家印就知道郎平这个人不好请。不过,他也是有备而来。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许家印除了给郎平开出500万元的年薪外,还给予她完全的授权,力邀郎平回国组建恒大女排。
对郎平来说,吸引她回国的除了许家印的诚意外,还有恒大的文化、恒大女排的发展模式。虽然恒大女排处于全国女排联赛B组,但是当时国内第一个真正职业化的女排俱乐部,运作模式完全是靠企业独立经营。这无疑会让郎平有更大的自主权和发挥空间。
其实,许家印邀请郎平回国执教恒大女排还有更大的计划,那就是希望有朝一日她能够为国家队效力。许家印为打消郎平的后顾之忧,亲自承诺郎平回归国家队后,恒大仍给她发两年的工资。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许家印的远见以及郎平的能力:短短两年多时间,郎平就把中国女排从亚锦赛第四名带到了2014年世锦赛亚军、2015年世界杯冠军、2016年奥运会冠军的巅峰。
作为企业家,许家印身上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而敢于、善于授权绝对是他身上最为耀眼的标签之一。如果没有许家印完全的授权,或许郎平的人生轨迹将会大有不同,实际上,郎平并非许家印“高薪+授权”模式的唯一受益者。2013年,广州恒大足球队成为中国联赛职业化后第一支夺得亚冠冠军的中国俱乐部。若论首席功臣,非时任主教练里皮莫属。而里皮之所以愿意加入恒大队,除了高薪之外,还有一个核心要素就是许家印的绝对授权。
结语
1973年,毛泽东在写给郭沫若的一首题为《读〈封建论〉》的诗里有这样两句:“祖龙魂死业犹在”“百代都行秦政法”。虽然祖龙说的是始皇,但后面的“业”和“秦政法”,则无处不彰显着韩非的影子。当然,鉴于韩非子从老子那里获得的启迪,我们似乎又能把秦国和老子联想在一起,尽管它们看起来是如此的不同。
老子一生低调,信奉无为,但他的思想就像是蒲公英的种子,既无处不在,又历久弥新。不清楚后人是把老子的思想反向应用了呢,还是说这正好印证了无为的威力。韩非子作为历代专制政治的辩护士和总设计师,他在主张集权的同时,不忘强调授权的价值,表面矛盾,但凸显的是更深层次的智慧。今天市面上有关“老子智慧”“读老子学管理”的书籍看似琳琅满目,实则良莠不齐,但越是如此,管理者越应该警示自己:学老子,敬韩非,不能仅凭一腔热情,也不能就靠聪明,必须有格局。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境界论“词”一样: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同样,企业家从老子、韩非等人那里汲取营养,也必须有境界,有格局。有格局,则自成体系,自有智慧,否则,古人的思想就只是冷冰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