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1.1.1 大赛简介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简称“互联网+”大赛),原名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为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造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和“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由教育部与有关部委大力倡导的全国性赛事。
“互联网+”大赛始于2015年,大赛每年举办1届。前三届比赛不区分赛道。首届大赛的参赛组别分为创意组和实践组,主要面向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包括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参赛项目类型有“互联网+”传统产业、“互联网+”新业态、“互联网+”公共服务、“互联网+”技术支撑平台。第二届(2016年)细化了参赛组别,将其分为创意组、初创组和成长组,创意组参赛申报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初创组和成长组参赛申报人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参赛项目类型分别是“互联网+”现代农业、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服务、公共服务、公益创业6大类。第三届(2017年)增加了就业型创业组,主要面向高职高专院校,其他高校也可申报,参赛项目类型增加了“互联网+”文化创意服务。
第四届(2018年)大赛开始区分参赛赛道,将前三届已有参赛项目组别设为“高教主赛道”,同时,增设“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和国际赛道。其中,“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为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分为公益组和商业组,比赛赛制与高教主赛道相同;国际赛道则为打造大赛国际平台,参赛组别包括未注册公司组和已注册公司组,由国际赛道专家组会同全球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筹)择优遴选推荐项目。参赛项目类型将“互联网+”商务服务、公共服务合并成“互联网+”社会服务,参赛项目不仅限于“互联网+”项目。
第五届(2019年)大赛单独设置职教赛道,仅限职业院校学生参加,参赛对象分为创意组和创业组;高教主赛道的参赛组别为创意组、初创组、成长组和师生共创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分为公益组和商业组;国际赛道分为商业企业组、社会企业组和命题组。大赛采用申报遴选初赛、网络评审复赛和优胜项目现场全国总决赛三级赛制。同时,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各学段的有机衔接,新增萌芽板块,专为普通高级中学在校生设立,项目由各地有关部门,从已有各类中学生赛事获奖项目中,经过遴选、择优推荐进入全国总决赛。各赛道的参赛类型,分别有不同要求。除了萌芽板块和国际赛道,其他赛道在历届全国总决赛中,大赛专家委员会先对入围项目进行网络评审,再择优进行现场比赛。
第六届(2020年)大赛,更名为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设有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和萌芽赛道,将原国际赛道并入高教主赛道。参赛项目按照参赛学校所在的国家和地区,分为中国大陆地区、中国港澳台地区和国际参赛项目3类。大赛分地区组织初赛、复赛,按照大赛组委会确定的配额遴选推荐项目入围全国总决赛,经网络评审择优进入全国总决赛现场比赛,实行同场竞技、统一打分、分类排名和奖励。同时,萌芽板块增设网络评审环节。
至2020年,六届“互联网+”大赛的报名参赛院校、项目、人员数量迭创新高,影响力不断扩大。在第六届大赛中,来自中国内地的2 988所学校、147万个项目、630万人报名参赛,其中本科院校1 241所、科研院所43所、高职院校1 130所、中职院校574所;来自113个国家和地区的1 158所院校、3 291个项目、8 981个学生报名参赛。六届大赛累计参赛学生人数,已从20万人激增到1 500万人,参赛团队从5万个增长至374万个,“互联网+”大赛已经快速成长为国内参赛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之一。
1.1.2 组织机构
“互联网+”大赛由教育部、中央统战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共青团中央等有关部委和承办方所在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每届大赛承办方不同。
大赛设立组织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和纪律与监督委员会,分别负责相应工作。
组织委员会(简称组委会):由教育部部长和承办方所在省省长担任主任,负责大赛的组织实施。
专家委员会:邀请行业企业、投资机构、创业孵化机构、大学科技园、公益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等作为成员,负责参赛项目的评审工作,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
纪律与监督委员会:对大赛组织评审工作,对协办单位相关工作进行监督,对违反大赛纪律的行为予以处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根据实际成立相应的机构,开展当地初赛和复赛的组织实施、项目评审和推荐等工作。
1.1.3 赛事安排
大赛主要采用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全国总决赛三级赛制(不含萌芽赛道)。校级初赛由各高校负责组织,省级复赛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组织,全国总决赛由各地按照大赛组委会确定的配额择优遴选推荐项目。大赛组委会综合考虑各地报名团队数、参赛院校数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情况等因素分配全国总决赛名额,由大赛评审委员会对入围全国总决赛项目进行网上评审,择优选拔一定比例项目进入全国总决赛现场比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基本流程如图1-1所示。

图1-1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基本流程
1.1.4 参赛要求
大赛目前设有四个赛道,分别为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和萌芽赛道,其中萌芽赛道专为普通高级中学在校学生设立,旨在引导中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本章不做介绍。各赛道参赛项目要求、申报条件各有不同。下面以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标准,介绍各赛道参赛要求。
高教主赛道和职教赛道的参赛项目类型包括“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文化创意服务、“互联网+”社会服务5类,但不仅限于“互联网+”项目。“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参赛项目应与推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城乡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关,鼓励对农村地区教育、科技、农业、医疗、扶贫以及城乡社区治理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项目参赛。各赛道根据参赛对象及项目特点不同,分为不同的组别。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的参赛组别及相应的参赛要求,如表1-1所示。
表1-1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各赛道参赛要求


资料来源:《教育部关于举办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https://cy.ncss.cn/information/8a80808d7158cf5a01727dee3e02008f,2020-06-04.
1.1.5 奖项设置
每届大赛均设置金奖、银奖和铜奖,同时设立若干高校集体奖和省市优秀组织奖。从第二届大赛开始,增设了最佳创意奖、最具商业价值奖、最佳带动就业奖、最具人气奖各1个,以及优秀创新创业导师若干名。第四届大赛开始区分赛道后,各赛道分别设立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