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和求学
一
南宋建炎四年(1130)九月十五日,福建尤溪的郑氏寓舍中,传出了婴儿响亮的哭声。朱松的第三个儿子降生了。孩子很瘦弱,样子也算不上出众,不过仔细一看,婴儿右眼周围有七颗痣,宛若北斗七星,真令人称奇。
“给孩子取个什么名啊?”夫人祝五娘问。
“尤溪古称沋溪,那就叫沋郎吧。”
“那大名呢?”朱松望向窗外,若有所思。此时熹微初露,柔和的光洒进屋内。朱松随口说:“叫朱熹吧。”
这个孩子的降生就像那束阳光,给黑暗中的朱松带来了一丝喜悦。这是个多事之秋,也是南宋朝廷的危急存亡之秋。此前,金人为了消灭康王赵构的南宋政权,大举南侵,前锋直抵福建邵武,所到之处烧杀掳掠,在建州任职的朱松只好逃到政和县避难。约半年后,金人因遭到南宋军民的反抗开始北撤。金兵的铁蹄刚刚退去,福建的叛军和盗贼又纷纷作乱,闽北乱成了一锅粥。朱松只得带着怀孕的妻子再度逃难,最后到尤溪投奔好朋友郑德与,寓居在郑氏寓舍中,整日惶惶不安,只能暗暗祷告危难赶快过去。就在这一片战火和杀伐声中,朱熹出生了。这个可怜的孩子跟随父母、哥哥,经历了多年的饥寒和颠沛。数年之后朝廷内外才算安定下来,他的两个哥哥先后夭折,而他也已经五岁了。
朱熹自小与众不同。夜间在院子纳凉时,他总喜欢望着天空深思。有一天他指着天问:“爹爹,天外面是什么呢?”朱松思来想去,只得说:“天没有边界,没有内外。”谁知孩子皱起眉头,说:“怎么会有无边的东西呢?就像这墙壁,墙的外面也总有东西啊。”朱松竟无言以对。那天晚上,沋郎居然没有睡着,他还在想天外的事。
朱熹五岁时上了小学。他除了识字,懂得六书、六甲之外,又懂得了更多的东西。放学后,别的孩子一哄而散,或者成群结队地追逐嬉戏,朱熹则在远处的沙地上独自写写画画。有一次朱松凑过去看,见他画的竟是八卦。真不知道那个小脑袋如何装入了那么多东西。
通过读书认字,朱熹知道了孔子、孟子这样的大思想家,也知道有一门能让人成圣的学问。那什么是圣人呢?肯定是世上最不平凡、最令人敬仰的人吧。他最喜欢读的是《孟子》。有一天读到“圣人与我同类”一句,他喜不自胜:原来,圣人不光只有孔子一个,凡人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也能成为圣人啊。
通过老师和父亲的教育,朱熹才知道,在自己出生之前,宋朝的北方有那么多广阔的疆土已被金人侵占,大宋的两个皇帝竟然成了金人的俘虏。当今的皇帝赵构正在四处逃亡,甚至还乘船逃到了海面上去避难。后来金军虽然退去,却向南宋朝廷提出了苛刻的议和条件。赵构早已吓破了胆,正准备接受议和。朝廷里的主战派、主和派一直争论不休。在一番纷纷扰扰中,朱松被召到建康见皇帝奏事,事后也幸运地得以在朝廷留任,做了吏部员外郎。
绍兴八年(1138)皇帝定都临安,朱熹也就随父亲进了京城临安。在京期间,朱熹知道有一首流传很广的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让他知道了南宋朝廷的苟且和昏聩,也开始明白:父亲为什么总是那样愤慨和忧虑。这年年末,权相秦桧的投降政策占了上风,决定与金议和,宋向金称臣,自动取消国号和帝号。这下,朝廷内外震惊了。朱松和范如圭、常同、凌景夏等同僚一共六人联名上奏反对议和,希望能扭转皇帝的心意,可等来等去,等到的却是秦桧在左仆射馆行跪拜礼接受金人国书的消息。这已经是绍兴九年(1139)的新年。在本该普天同庆的新年夜里,朱松哭了。他对儿子说:“太祖(赵匡胤)的基业至今已经一百八十年了啊!如今只剩半壁江山,恢复中原还有何望!”朱松很快又等来了新的消息,这次是针对他的:他的上书得罪了秦桧,朝廷给他安上了“怀有异心”的罪名。朱松只好愤然南归。
次年,朱松携全家到了闽北的建瓯。他早年曾在建瓯城南的建溪旁修筑了一所环溪精舍,这里山水明秀,环境清幽,不但可以栖身,也是朱熹读书的理想所在。朱松赋闲在家,也有了更多时间教育朱熹,对儿子的督责也更严,他要把自己的经史文章之学倾囊相授。朱松精通经学,尤其擅长五经里的《春秋》;他同时也是理学传人,老师罗从彦是著名理学家杨时的弟子,而杨时又是程颢、程颐的弟子。他们这一派史称“道南学派”,是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理学传入福建的重要一支,最重视《中庸》一书的“中和”思想,也就是“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两句,讲的是性情的涵养和调节,是要人时时处处都要保持心灵的平衡状态,一切自自然然,无不恰当。除了《中庸》,朱松还开始让沋郎系统地阅读了《论语》《孟子》和《大学》。朱熹虽读得辛苦,却耐得住寂寞,对这些典籍甚有兴趣,几个月后便能成诵了。朱松也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诗名远播,且又喜欢欧阳修、曾巩、苏轼的古文。他教育沋郎不要刻意去学科举文,只要认真钻研欧阳修、曾巩的古文,自然能把文章写好。在朱松的悉心教育下,朱熹不但学问大进,而且文章出众,诗才超群,真是“雏凤清于老凤声”了。
有时,朱松会带着朱熹去拜访附近的朋友,也经常会有朋友登门来访。父亲和朋友们围坐在自家的桌案前,或探讨学问,或议论国家大事,痛斥秦桧卖国,经常谈论到深夜。来了兴致,就你一首、我一首,诗歌唱和不断。虽然朱熹年纪尚小,很少参与长辈的议论,但长期的耳濡目染,让他由衷钦佩这些学识渊博、见解高明又满怀赤诚的学者,也为这些优秀人物的壮志难伸感到惋惜。他逐渐熟悉了这些经常登门的长辈,如家住建阳的范如圭,是大儒胡安国的外甥,精通《春秋》之学。还有刘子翚(huī)、刘勉之、胡宪,都住在崇安的五夫里,父亲也曾经带他去五夫里去看望他们。另有一位李侗,住在南剑州的延平,曾经来过一二次,朱熹的印象并不深。而朱熹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跟随父亲去五夫里见刘子羽。
刘子羽是抗金名将,刘家可谓满门忠义,刘子羽的父亲刘韐(gé)出使金营,金人以高官相诱,刘韐不从,愤而自尽。刘子羽追随主战派领袖张浚,长期戍守川陕一带,曾身经百战。后来他被主和派弹劾罢职,从川陕前线回来,正奉祠在家(所谓“奉祠”,名义上是去主管了一个道观,其实是归乡闲居,但仍有薪水)。他是当地的富户,建了广阔的刘氏庄园,如今正在当地兴办学校,已经建了许多学舍,吸引了许多青少年来读书问学。胡宪、刘勉之、刘子翚就在这里教书,子翚就是子羽的弟弟。庄园南面就是武夷山,有九曲溪流、三十六青峰、九十九幽岩、七十二洞穴、真是人间仙境。其中有一座纱帽山,犹如巨大的屏风,下有潭溪水曲折如缥带。刘子翚改称纱帽山为屏山,刘氏庄园就在屏山下、潭溪水旁。庄园中有几处家塾,传出琅琅的读书声,还伴有闲雅的古琴声。朱熹一到这里就被吸引住了,他情不自禁地说:“这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啊。”
庄园的主人刘子羽更让他一见难忘。子羽身材魁梧,声音洪亮,两道浓眉像利箭,目光烁烁夺人。一见了朱松便喜不自胜:“乔年(朱松的字)兄,你来得真好!我已久候了!”
刘子羽早年也曾攻读经史,后来才弃文习武,追随父亲四处征战。他极为健谈,他的故事也最为传奇和精彩。他说起自己年轻时如何破方腊,父亲刘韐如何殉国,讲自己和张浚如何设计杀了叛将范琼,又如何同吴玠分兵戍守川陕,在和尚原、大散关击退金人,后来又团结军民坚壁清野,防卫镇江。朱熹在一边听得入迷,浑身也充满了力量。当朱松和刘子羽说起如今山河破碎,秦桧卖国,两个人竟都失声痛哭,刘子羽更是涕泗横流,双拳握得咯咯直响:“乔年,我多想战死沙场啊!”他过的是隐士的生活,但又没法在山水中忘情。这位迟暮的英雄总是梦回疆场,想再次杀敌立功。
几天后朱松告别,子羽挽手相送,走了一程又一程,临别时还说:“我很喜欢沋郎这孩子,我见他也喜欢这里,他要想来此读书,可以随时把他送来。”
这番话朱松、朱熹父子都记下了。他们也知道,这绝非客气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