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问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人生:“混吃等死”的旅行

互联网上流行过这样一个段子。大部分门卫都是哲学家,因为他们都会问同样的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如果说“门卫三问”是最为切近的“形而下”的问题,那么哲学家问这三句话,本质上则指向了“形而上”的问题。对身处现代社会的普通人来说,扪心自问这三句话,要么是在自嘲,要么是在喟叹人生与活着的意义。

我总认为自己是个幸运儿,因为“生活的意义”这种看上去有点儿“无病呻吟”又让人忍不住去追问的问题,在我的高中时代曾经得到“完美”的回答。那时我遇到两位非常有意思的老师,一位教我们政治,另一位教我们语文,都是刚刚从高校毕业的青年教师,思想活跃,诙谐幽默。他们两个关系非常好,又因为都很年轻,所以和我们这些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相处得非常融洽。我记得这两位老师有过一段特别经典的对话。语文老师问政治老师:“你说,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身材微胖的政治老师想都没想就说:“我活着就是为了吃饭。”语文老师说:“那咱俩不一样,我是为了等待死亡。”“咱俩加一块儿,原来就是混吃等死啊!”两人异口同声道。

其实,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个终极问题,几乎会浮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旅程中。当你在高中早恋被父母和老师制止时,他们会告诉你生活的意义是好好学习,有个好的前途;当你在大学保持单身时,有人会告诉你要趁着上大学赶快寻找爱情;当你初入职场,在“躺平”与“内卷”之间循环往复时,你会面对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拷问”,似乎这个时候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一纸婚约;当你终于迈入婚姻的殿堂,享受着二人世界时,耳边会环绕着“花式催娃”的声音,会有人告诉你:没有孩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似乎“孩子”成了你生活的意义所在。

如果“生活的意义”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难题只停留在婚姻家庭和情感生活的领域,那也罢了。你即便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获得了那些“看上去很美”的意义,也大概率会在职业生活领域受到类似问题的无情摧残。当我们每天享受着“996”的“福报”,苦不堪言之时,当我们每天将精力消耗在拥挤而漫长的通勤路上之时,我们恐怕都会严重怀疑自己的“人生”:本应“属于我”的时间、精力与生命被完全霸占了,生活的意义只剩“苟且”,似乎已经没有了远方。或许你会认为,我们之所以喟叹自己青春易逝、意义不存,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实现财务自由,因为没有财务自由,所以没有时间自由,而没有时间自由,生活中的意义也就消失不见了。但是,真的是这样吗?一个人实现了财务自由、时间自由,就不会整天靠在沙发上刷着手机短视频来挥霍时光吗?就不会闲得难受、空虚无聊吗?究其本质而言,生活是否有意义,以及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并不单纯是由财富多寡来决定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暂时抛弃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生活的意义”做一次更具本质性的元问题探讨。或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的并不是“生活的意义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而是“生活的意义何在”“生活应该有意义吗”这样的“前置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