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化学元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本书导读

元素的有趣之处在于不同的元素有着不同的原子结构,不同的结构赋予了元素不同的性质。在区别不同元素的时候,化学家和物理学家会采取不同的办法:化学家会关注这些元素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物理学家则更看重与这个元素的原子结构相关的一些数据。这些数据对于区分、描述每种元素十分重要,我在展示每种元素的时候会为其设置一张“名片”,记录它们的一些较为常见、用途比较广泛的信息。

元素序号:即原子序数,是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序号。它等于该元素的核电荷数,即原子核里的质子数或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例如,钛(Ti)的原子序数是22,它的核电荷数就是22。

相对原子质量:也称为原子量,是指单一原子的质量,其单位为原子质量单位(u),大小等于碳-12原子质量的1/12。由于电子的质量极小,而且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相近,因此原子质量单位可以看作质子或中子的质量,一种元素的原子量可以近似看作其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总和。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一种元素的原子量并不是一个整数,这是因为这个“单一的原子的质量”取自该元素的“典型样本”,它往往是由多种具有不同质量的核素按照比例混合而成的(不同的取样地点也会导致不同的比例)。因此,该元素的原子量就不再是整数了。例如,钛的原子量为47.867,它是由质量数从46到50的钛原子按照一定比例后混合得到的。

密度: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数据,是指绝对纯净的元素样本的完美单晶在1物质单位体积下的质量,在宏观层面上由于诸多原因而无法得到。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常用单位为克/厘米3(g/cm3),气体则是克/升(g/L)。

熔点、沸点:分别指在1标准大气压下,一种晶体由固态转变为液态和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常用单位为摄氏度(℃)。例如,在1标准大气压下,钛在1670摄氏度时会熔化变成液体,在3287摄氏度时会汽化变成气体。

原子半径:通常指原子的大小,它并不是一个精确的物理量,因为在不同环境、不同定义下, 它有着不同的数值(对于不同的元素使用不同的定义是更为科学的做法)。人们通常认为原子近似于一个球体,大小为30~300皮米(pm,即10-12m)。本书统一引用通过理论计算得到的数据。

原子发射光谱:由于每种元素都具有独特的电子构型,当原子接收外来能量时,电子会被激发并再次回到基态,从而发射出具有特征波长的光线。相应的图示展示了对应元素发射的谱线。

位置导览图:标明了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你可以通过该元素和附近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发现它们的一些性质呈规律性的变化。

晶体结构:描述晶体内部的粒子规则排列的最基本的结构特征。我会在附录中对这个概念进行更深入的解释。

关于本书中展示的样品,除了它们的照片以外,还有一些文字来描述或者解释说明这些样品,例如它们的外观是如何形成的。对于一些显微摄影照片,我还会标记显微照片的实际宽度。希望这些说明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欣赏本书中展示的样品。现在,让我们开始这场视觉的盛宴吧。

元素序号符号:

(22) Ti

相对原子质量:

47.867

密度:

4.507 g/cm3

熔点:

1670 ℃

沸点:

3287 ℃

原子半径:

176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