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7章 吝啬的一家子
片刻功夫,薛蟠就领着秦瑁来到了薛家正院,
此时,正院左近早就围满了闻讯前来看热闹之人,他们都是薛家的小厮、丫鬟,见秦瑁到来,纷纷主动退让到两侧,给他留了一条宽阔的通道。
见此,秦瑁也不知怎地,一路往前走,一边笑嘻嘻地挥舞着右手,对两侧看热闹的人喊道:
“嗨,大家好啊,等会儿薛大哥请客,都来喝几杯,沾沾喜气啊!”
在前面领路的薛蟠听了,顿时喷了一鼻子老血,攮求操的,受封进爵的是你,凭什么是小爷请客?
薛蟠心里苦闷,真想回身催催这个瘟神,让秦瑁走快点,
他可倒好,一边磨磨蹭蹭地挥手致意,一边走走停停地和身边的小厮和丫鬟嬉皮笑脸,根本不拿自己当外人。
见此,薛蟠真是一个头两个大,还好里边喝茶的传旨太监——刘瑾,
闻听到外边的动静,放下手中的白瓷茶盏,带着几个近侍走了出来,
只见,一个看不出具体年纪的少年,在院门口和一群仆人尊卑不分,嘻嘻哈哈,不成体统。
刘瑾眉头一皱,旋即就舒缓开了,横了眼薛蟠,示意他走上前来,问道:
“他就是秦瑁吧?”
也不等薛蟠回答,刘瑾自顾自地感叹道:
“果然英雄出少年!”
太上皇去紫金山拜谒高陵的时候,刘瑾在江宁旧皇宫内城清理江南各地官府敬奉的贡品,
是以,刘瑾根本就没见过秦瑁,只是听他的干爹——六宫都总管戴权提过一嘴,
说秦瑁年纪不大,昨日也算是求了他一命,让刘瑾多关照一二,不可怠慢了。
刘瑾因为自小家里贫苦,家里人口又多,一家人快活不下去了,故而,他十岁出头的年纪,其父求了同村的大夫,将他阉割了。
本想送他进宫,做个太监,一来省了一份口粮,二来,万一刘瑾在宫中发达了,将来也可拉扯一下兄弟姊妹。
只是其父怎么也没想到,和他抱着同样想法的穷苦人太多了,以至于大魏宫廷里的太监人满为患,
神京城别的权贵,又不敢收刘瑾做奴仆,
是以,刘瑾只得在神京做了一个要饭的无名白,对近在咫尺的大魏皇宫望眼欲穿。
就这样,饥一顿饱一顿,在神京城受人白眼,浪荡无依,忍饥挨饿漂泊了七八年,
直到,遇到了命中的贵人。
六年前,废太子突然发动政变,那日神京城里血流成河,到处都是残肢断臂,
当时,刘瑾无意间帮了戴权一把,替太上皇给京营节度使贾代化送带兵平叛密旨。
等到神京政变平息后,戴权将刘瑾带进了皇宫,并向当时的元丰皇帝(现太上皇)据实以告,
刘瑾得以留在宫中,跟随戴权身边办事,并被这位贵人收为干儿子,当为接班人培养,是大魏皇宫太监中名副其实的第三号人物。
对干爹——戴权,刘瑾自是感恩戴德,对于他特意让关照的秦瑁,又不是原则上的问题,刘瑾自是不敢怠慢,
若是不然,凭刘瑾东厂大挡头的身份,就是当朝首辅——叶向高,他都敢不给面子,何况一才封子爵的舞勺小儿?
你个死太监,既然都知道那少年是秦瑁了,还问小爷干什么?
薛蟠心里很不爽,面上却不敢显露,仍是满脸堆笑附和道:
“刘公公真是好眼力!”
薛蟠闪烁着嫉妒的光芒,瞥向秦瑁,微微点头肯定道:
“他就是锦衣卫金陵省千户,秦瑁,小人的表弟!”
刘瑾和善一笑,望着秦瑁的眼神也变得亲切起来,道:
“看来,他在薛家过的不错啊,这么短的日子,就和他们打成一片。”
刘瑾收回眸光,笑嘻嘻地看向薛蟠,道:
“咱家虽没进过军营,但闲暇时也是看过几本兵书的。”
“秦瑁这么做,也算是爱兵如子了吧,果然有名将之姿。”
“难怪太上皇说,若不是他年纪有些大了,又和荣国府的二小姐定了亲事,真想把他领道宫里亲自抚养长大,”
“说是将来为陛下,培养一个大将之才呢!”
薛蟠望了眼没个正行的秦瑁,心道:
就他这样,还爱兵如子呢?
狗屁!
什么?
太上皇想要把秦瑁带到宫中抚养,有没有搞错?
攮求操的,幸好小爷没听贾珍老贼的忽悠,同他闹翻,不然真不知道怎么收场了!
薛蟠苦着肥脸赔笑道:
“太上皇目光如炬,我等不及也!”
刘瑾之所以说怎么多,不过是在敲打薛家而已。
他出宫之前,正好在路上碰上了给秦瑁治病的周太医,
听说了秦瑁主仆现在居住的环境,简直怒不可遏,恨不得薛夫人、薛蟠、薛功茂三人活剐了。
是以,刘瑾才装模作样地,暗中配合着秦瑁敲打薛蟠一番。
秦瑁虽在和薛家仆人玩笑,可他耳聪目明,早将一切尽收眼底,
借着太上皇的恩典,已经凉了薛家上下个把时辰了,过犹不及的道理,他还是懂一点的。
只见,秦瑁强忍着退上的疼痛,一瘸一拐地走了过来,对着面带笑意的刘瑾,躬身一礼道:
“下官秦瑁,见过公公!”
“听闻公公不辞劳苦,给下官传谕太上皇旨意,下官稽首顿首,不胜感激涕零。”
秦瑁抬头偷偷打量了一眼面前的公公,见他面容和善,不似戏文上描述的那么阴鸷,顿时就放心不少,接着说道:
“要不,公公,咱们先传旨吧,而后,也好让下官略尽地主之宜,好好酬谢公公一番!”
刘瑾听秦瑁的说辞,哈哈一笑道:
“不必了,宫里一时半刻也离不开咱家,日后有的是机会聚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