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工巧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绚丽多彩的殷商玉雕:妇好墓中的玉器

商朝,是我国进入文明社会后的一个重要的王朝。

妇好墓,是商代第二十三任君主武丁的配偶妇好的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西北约100米处。1976年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发掘。该墓圹作长方形竖穴,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8米,内有墓室,室内有棺有椁。墓内殉人16个,墓主棺木及遗骸已朽。墓内共出土铜器、玉器、骨器、象牙器、陶器、蚌器及各类随葬品计1928件。填土中有陶爵、玉簋、石磬、象牙杯、玉臼、石牛、骨笄、箭镞等。椁内放置大量青铜器。棺内主要放置玉器,累计750件,已经初步鉴定300件,均系软玉,大部分为新疆和田玉。其中,礼器有大琮、组琮、圭、璧、环、瑗、璜、玦、簋、盘等;仪仗有戈、矛、戚、钺和大刀;农具和工具有斧、凿、锛、锯、刀、纺轮、铲、镰;生活用具有臼和杵、调色盘、梳、耳勺、匕、觿等;装饰品有笄、坠饰、串珠等;艺术品有人物像、玉龙、玉虎、怪鸟等。这些玉制品属于浮雕和圆雕制品,刻工精细,造型丰富,线条流畅,堪称商代玉制品中的精品,充分显示出那个时代的造型艺术与琢玉工艺的水平。从艺术成就上来看,人物与动物的造型表明商代玉雕工艺有了新发展。

在塑造人物时,商代的玉雕艺术家不仅掌握了人体各器官的比例,还可以把脸部细微的骨骼用准确的线条刻画出来。不仅如此,他们还可以用简练概括的手法,把不同部位的肌肉特点再现出来,使得人物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该墓还出土了不同衣冠的玉人:一件腰插宽柄器跽坐玉人,高7厘米,盘辫戴冠,着交领衣,长袖窄口,腰束宽带,着鞋,双目视前方,神态倨傲,像是奴隶主的形象;另一件人物头梳小辫,跽坐,着衣,赤脚,头微低,若有所思,可能是女奴形象。这两件玉器不仅对研究商人衣冠发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对研究不同阶级的人物形象和商代人种提供了形象资料。

商代玉雕艺术家手下的动物造型,多半是用作佩戴或插嵌饰物。动物种类计有猪、马、牛、羊、狗、象、熊、鹿、虎、猴、鸟、鹤、鹰、雁、鸽、鹦鹉、鸱鸮、鸬鹚、鹅、鸭、鱼、蛙、鳖、螳螂、蝉、蚕、螺蛳等,还有一些是龙凤、怪鸟、怪兽。这些饰物往往有小孔,可佩戴;也有下部有凹槽的,可供插嵌。这些饰物均是玉工精心设计而成的。

从这些玉制品中,我们发现商代艺术家们已经初步学会了“相石”和“俏色”这个最基本的艺术手法。所谓“相石”“俏色”,就是巧妙地选用玉石的天然色彩来安排作品的颜色,使人看了爱不释手,惊叹不已。妇好墓出土的绿松石制的鸽,羽毛翠绿而又有天然晕纹,增加了雏鸽的实感,使之妩媚可爱。墓附近出土的玉鳖、玉龟,巧妙地运用了玉石的天然色彩和层次,使鳖甲油绿晶莹,肢体肉感极为强烈,栩栩如生。其次,商代的艺术家用很简练的外轮廓线准确地勾勒出动物的典型姿态:奔兔、蹲熊、卧牛、立马、伏虎、游鱼,形态酷似,生机盎然,辉映成趣。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对扁体玉鹤,一件高12厘米,一件高9.8厘米。艺术家敏锐地捕捉到它们伫立的典型姿态,颈部下曲,两翼微张,很像是刚刚出浴时拍打自己身上的羽毛,使人看后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从妇好墓出土的玉器我们可以看出,殷商时代的玉雕艺术已经逐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