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66章 继续进行汉匈和谈(59)
而太学当中的博士,一般会负责以下几项工作。他们会根据自身的学习经验以及见识来修正太学当中储存的一系列书籍,他们也会在每天固定的时间开展讲堂向学子传授学术内容。除此之外,他们有时候还会为表现优良的学子开小灶,私下对其进行单独辅导。但也正是由于博士对学子未来的人生起一定的决定性作用,所以这两个阶层之间的阶层观念是非常清晰的。博士从社会地位上来说,远远高于学子,因此学子无法在博士面前挑战其权威,也无法自由表达自己关于文化内容和思想体系的思考。从学术发展的整体过程来说,这一相对封闭和等级分明的环境,是不利于学术长时间发展的。所以我们才会发现,在中国古代社会,学术并没有得到自由的舒展。而且大学当中的博士,一般来说都是儒家思想体系的忠实拥护者。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需求,太学当中也只允许传播儒家思想。如此一来,其他思想学派当中的优秀思想理念,便会逐渐从社会上消失。比如说墨家思想当中强调对自然科学的重视,这一理念就并未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所以中国古代社会当中的科学发展程度十分有限,后来中国也没有办法进行科学改革。
三、选拔学子,可以操作
汉朝朝廷在选拔太学博士的时候,标准非常严格,但是在选拔各类学子的时候,其中就有很多可以操作的空间。一般来说,选拔学子的途径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博士自己亲自挑选,每位博士的手中掌握着40~50个名额。第二类就是类似于察举制的举荐方式,由地方官员向中央朝廷的博士举荐自己身边具有真才实学的学子。从博士亲自挑选的这个渠道上来说,因为博士手中掌握着极大的权利,所以不少学子为了能够进入太学,会在私下对博士进行贿赂。
这种糟糕的风气不仅没能及时得到抑制,反而逐渐在整个太学中蔓延开来。贪污腐败的现象,在西汉统治后期越发严重。而地方官员举荐的这个渠道,同样有许多暗箱操作的机会。不少有权有势的人家会顶替贫苦人家的名额,也会通过各种手段与地方官员拉近关系。所以最后真正通过选拔的人,也许并不是具有官僚政治能力的人。而成功进入太学之后,各位学子并不是高枕无忧。他们就像是我们今天社会当中的学生一样,每一年都会进行固定的考核。
一般来说,太学的考核主要分为笔试和随机应答两个大类。笔试部分主要考察的就是平时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用心程度,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的积累程度。至于随机应答,那就是真正考验能力的时候。
谁也不知道主考官会在随机应答环节中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所以考生必须要从各个方面去进行准备,这一过程中考生的综合素养和全面发展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能够通过考核的学生,当然可以留在太学体系当中,并且在未来还有进入官僚体系的机会。而那些没有通过考核的学生,有的会被打到太学的底层重新开始学习,有的则会直接被遣返回家。太学的形式其实是有许多有利影响的,这一教育方式为中央朝廷提供了许多新鲜的血液。不少年轻的学子们在进入朝廷之后会团结起来,对固守旧观念的贵族阶层发起冲击。他们是皇帝的心腹,也是紧紧围绕在统治阶层核心利益周围的官僚。他们的出现,其实代表着皇权对于其他分散权力的对峙。虽然太学体系当中有着不少黑暗之处,但我们也应该辩证地看到其进步之处。太学教育形式的兴起,其实代表着统治阶层对于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意识的强化。经过选拔而出现的一系列博士和太学学子,都在朝廷当中形成了对传统贵族阶层的冲击。对于儒家思想的不断强化,这其实也是在为统治者的思想统一需求而服务。这一形式有利有弊,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在教育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汉代的教育特别注重平民的教育,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提高了社会的文化水平和人才储备。那么,汉代的平民教育是如何发展的呢?它有哪些特点和影响呢?汉代平民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西汉初期、西汉中晚期和东汉时期。西汉初期,由于秦末战乱的影响,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才匮乏,教育资源不足。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新兴的政权,重视人才的培养,恢复了秦代的官学制度,设立了太学、国子监等教育机构,招收贵族子弟和平民子弟,教授《五经》、《诗赋》、《射御》等课程。同时,也鼓励私人办学,允许平民百姓自由开办学校,教授各种学术思想,如黄老、道家、法家等。这一时期的平民教育虽然有所恢复,但还是以贵族子弟为主,平民子弟的教育机会相对较少,教育内容也以经学为主,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西汉中晚期,由于汉武帝的改革,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作为国家的正统思想和教育内容,大力兴办官学,扩大太学的规模和招生范围,增设了郡国学、县学等地方学校,使得更多的平民子弟有机会进入官学学习。同时,也加强了私学的管理,规定私学必须教授儒学,禁止教授其他学说,以防止异端思想的传播。这一时期的平民教育虽然有所扩大,但也受到了儒学的束缚,教育内容趋于单一和僵化,教育思想趋于保守和封闭。
东汉时期,由于王莽的篡政和黄巾起义的影响,教育事业又遭到了一定程度的衰落,官学的规模和质量都有所下降,私学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然而,随着汉光武帝的建立东汉政权,教育事业又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东汉时期的教育特点是官学和私学并存,儒学和百家并兴。官学方面,东汉沿袭了西汉的教育制度,设立了太学、国子监、郡国学、县学等教育机构,教授《五经》、《诗赋》、《射御》等课程,但也有所改革和创新,如增设了太常寺、太傅寺等教育管理机构,规定了教育的考试和选拔制度,如孝廉、茂才、举孝廉、举茂才等,使得更多的平民子弟有机会通过考试和举荐进入官学或从政。私学方面,东汉虽然也以儒学为主,但也容许其他学说的存在和发展,如道家、阴阳家、医家、术数家等,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私学的办学形式也多样化,有名儒大家的门下学,如郑玄、马融等;有私人的书院,如蔡邕的陶庵、马援的白虎观等;有宗教的道观,如张道陵的五斗米道等。这一时期的平民教育虽然仍然以官学为主,但也有了更多的私学为辅,教育内容也更加丰富和多元,教育思想也更加开放和包容。而汉代平民教育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育的普及性
汉代的教育不再是少数贵族的特权,而是逐渐向平民百姓开放,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提高了社会的文化水平和人才储备。汉代的教育普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的招生范围
汉代的官学不仅招收贵族子弟,也招收平民子弟,只要有才能和品德,都可以进入官学学习。汉代的私学更是对所有人开放,不分贫富贵贱,不论出身地位,只要有志于学习,都可以进入私学学习。汉代的教育招生范围的扩大,使得更多的平民子弟有机会接受教育,也为社会的流动和进步提供了可能。
2、教育的地域分布
汉代的教育不仅集中在中央和郡国,也分布在地方和乡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网络。汉代的官学从太学到国子监,从郡国学到县学,覆盖了全国各级行政区域,使得各地的平民子弟都可以就近接受教育。汉代的私学从名儒门下到私人书院,从宗教道观到民间书馆,遍布于全国各地,使得各地的平民子弟都可以自由选择教育。汉代的教育地域分布的广泛,使得更多的平民子弟有机会接受教育,也为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条件。
3、教育的内容多样性
汉代的教育不仅教授经学,也教授其他学说,不仅教授文化知识,也教授生产技术,不仅教授实用技能,不仅培养了平民子弟的文化素养,也培养了平民子弟的生活能力。汉代的教育内容多样性,使得更多的平民子弟有机会接受教育,也为社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动力。
4、教育的选拔性
汉代的教育不仅普及,也有一定的选拔,通过考试和举荐等方式,选拔优秀的平民子弟,使他们有机会从政或从事其他重要的职业,提高了社会的公平性和效率。汉代的教育选拔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教育的考试制度
汉代的官学设立了严格的考试制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品德进行考核,以决定他们的毕业与否,以及是否能够进入更高级的教育机构。汉代的考试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太学的考试,每年春秋两季,由太傅寺主持,考试内容包括《五经》、《诗赋》、《射御》等,考试方式有口试和笔试,考试结果有优、中、下三等,优等者可以进入国子监,中等者可以留在太学,下等者可以退回郡国学或县学。
二是国子监的考试,每年冬至,由太常寺主持,考试内容包括《五经》、《诗赋》、《射御》等,考试方式有口试和笔试,考试结果有优、中、下三等,优等者可以被录用为郎官,中等者可以留在国子监,下等者可以退回太学;
三是郡国学的考试,每年春秋两季,由郡国长官主持,考试内容包括《五经》、《诗赋》、《射御》等,考试方式有口试和笔试,考试结果有优、中、下三等,优等者可以进入太学,中等者可以留在郡国学,下等者可以退回县学。
四是县学的考试,每年春秋两季,由县长主持,考试内容包括《五经》、《诗赋》、《射御》等,考试方式有口试和笔试,考试结果有优、中、下三等,优等者可以进入郡国学,中等者可以留在县学,下等者可以退回乡村。汉代的考试制度,使得平民子弟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更高级的教育机构,也为他们从政或从事其他职业提供了途径。
6、教育的举荐制度
汉代的官学除了通过考试选拔学生,也通过举荐选拔学生,由各级官员或名儒推荐有才能和品德的平民子弟,使他们可以直接进入官学或从政。汉代的举荐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孝廉,即由县长推荐有孝悌之行的平民子弟,使他们可以直接被录用为郎官,或进入国子监学习。
二是茂才,即由郡国长官推荐有才学之士的平民子弟,使他们可以直接被录用为郎官,或进入国子监学习;
三是举孝廉,即由太常寺或太傅寺推荐有孝悌之行的国子生或太学生,使他们可以直接被录用为郎官,或进入更高级的教育机构。
四是举茂才,即由太常寺或太傅寺推荐有才学之士的国子生或太学生,使他们可以直接被录用为郎官,或进入更高级的教育机构。汉代的举荐制度,使得平民子弟有机会通过举荐进入官学或从政,也为社会的公平和效率提供了保障。
7、教育的创新性
汉代的教育不仅传承,也创新,通过改革和发展,使教育事业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汉代的教育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的管理机构
汉代的教育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机构,从中央到地方,从太学到县学,都有专门的官员负责教育的管理和监督,使教育事业有序进行。汉代的教育管理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太常寺,是中央的最高教育管理机构,负责全国的教育政策和规划,主持国子监的考试和举荐,监督各级教育机构的运行。
二是太傅寺,是中央的次级教育管理机构,负责太学的管理和教学,主持太学的考试和举荐,监督郡国学的运行;
三是郡国长官,是地方的最高教育管理机构,负责郡国的教育政策和规划,主持郡国学的考试和举荐,监督县学的运行。
四是县长,是地方的次级教育管理机构,负责县的教育政策和规划,主持县学的考试和举荐,监督乡村的教育。汉代的教育管理机构,使得教育事业有了明确的责任和权力,也为教育的统一和协调提供了保障。
(2)教育的教学方法
汉代的教育改进了教学方法,从单一的讲授法,发展到多样的教学法,使教学更加有效和有趣。汉代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讲授法,即教师对学生讲授经典或学术,学生听讲或记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二是问答法,即教师对学生提问,或学生对教师提问,通过互动交流,检验学习效果,激发思考能力,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三是辩论法,即教师或学生对不同的学说或观点进行辩论,通过论证和反驳,锻炼逻辑能力,增进学术水平,是最有趣的教学方法。
四是实践法,即教师或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或实地考察,学习生产技术或自然知识,通过亲身体验,培养实用能力,增加学习乐趣,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汉代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更加多样和灵活,也为教学的创新和改进提供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