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制下作为选帝侯(2)的德国和英国
如果说《威斯特发里亚和约》体系在维持欧洲和平上表现得并不尽如人意,部分原因也是法国的权力没有得到制约。幸运的是,另外两国——英、德的发展进步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们的发展是有联系的,英国和德意志诸国通过王朝纽带联系在了一起。这有助于削弱法国的主导地位,但是英国和德意志诸国的力量也给维系欧洲和平带来了新的问题。1688年的“光荣革命”,对英国来说是一个转折点。人们认为,自此贵族接管了英国,夺取了亲法的斯图亚特王朝的权力,它意味着英国的国家实力得到了全面加强,也预示了英国将与威廉三世的荷兰合并为君合国,甚至一些人认为是荷兰接管了英国。随后,英国追随着荷兰伙伴的步伐建立了国家债务计划(1693)以及英格兰中央银行。这些举措维持了英国公共财政的偿付能力,让在18世纪多次与法国产生冲突的英国受益匪浅。对比之下,法国就没能像英国一样保证金融安全。
当时,随着荷兰联省逐渐丧失制造业能力,英国超越了它们的荷兰伙伴。阿姆斯特丹的经济中心地位被取代,意味着17世纪最强大的国家荷兰明显开始日薄西山。已经戴上英格兰王冠的荷兰执政——奥兰治亲王威廉,尤其关注荷兰地区竞争国的弱点。到了1707年,英格兰因为签署了与苏格兰的《联合法案》进一步增强了力量。英国国王与王庭站在了和法国王庭更加对等的位置上。事实上,由于汉诺威王朝的存在以及英国与重要的帝国国家荷兰的结盟,英国与法国的关系恢复到了接近亨利四世—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状态,不复斯图亚特王朝时期的屈辱。
这场具有启示意义的英国“联合”鼓舞了18世纪80年代末期的美国联邦主义者,处于萌芽之中的美国与“反联邦主义”力量展开了较量。英格兰与苏格兰的联合给予了英国力量,苏格兰获得了下放的权力,英格兰的军事和财政实力则提供了支持。与此相反,美国人对神圣罗马帝国的联邦制不屑一顾,当时德意志诸国各行其是,联邦常常在战争中分裂,它们像独立国家一样运作,拥有各自的军队和政府。这对经济效率是有益的,德国的官房学派经济体现了这一点,但是,它并没有被美国开国元勋们接受。然而,1707年的英国模式,对很多效仿者而言又过于集权了。
在此时的英国王庭,汉诺威王朝成功地在安妮女王死后实现了王位的无缝衔接。这也促进了英国、奥地利和德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乔治一世于1714年登基后,英国国王成了神圣罗马帝国七位选帝侯之一,直到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因此,凭借着对苏格兰的控制权以及在神圣罗马帝国选举中的投票权,联邦制在18世纪开始渗透到英国的政治体制中。事实上,英国比德语世界领先一步为联邦制指明了宪政方向。
当英国从这些经济和政治变革中受益时,汉诺威王朝的统治也让英国社会中的英、德联系发展到了高潮,并一直持续到1917年。人们认为,这些联系在不同时期都将信奉新教的英国与德国联合了起来,一起对抗坚定信奉天主教(反联邦主义的)的法国。例如,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长期统治中,以及她与萨克森-科堡-哥达亲王阿尔伯特的婚姻期间,这些联系都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可惜,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威廉二世,却是一个坚定的仇英者。与此同时,她的儿子爱德华七世也会打压亲法派。因此,到了1917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胶着时期,国王乔治五世颁布了王室法令,将家族姓氏从萨克森-科堡-哥达改为了温莎,仅仅依靠王室联系是无法将英国与普鲁士及其他更小的德意志诸国联合起来的。
的确,整个欧洲的王室家族之间都维持着王室友谊。正是因为这一点,英国和德意志各邦国有别于1789年后的法兰西共和国。事实上我们会发现,与现在相比,当时的欧洲各国更愿意选择君主制或共和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