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帝国:从民族国家的崛起到英国脱欧(经纬度系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太阳王”之后对“永久和平”的长期等待

欧洲的均势在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后被彻底打破。路易十四是一个专制主义国王,战争于他如同职业一般,是他和国家(两者其实是同一回事)获得威望和荣耀的手段。他对与英国和德国建立实质性联盟并不感兴趣。他还拒绝了亨利四世和威廉·佩恩推行的建立欧洲联盟的“伟大计划”。1715年后,由于连续多任法国国王的软弱,显然旨在抑制法国扩张的《乌得勒支和约》暴露了其对欧洲发展反应迟缓。如果没有路易十四的专制主义,英国、尼德兰联省以及法国可以组建一个三国联盟(1717)。

第二次百年战争中的这一插曲是一个罕见的例子,说明了英国的汉诺威王朝与法国的奥尔良家族的王室联系巩固了三大国之间的和谐局势。但是,法国和英国的敌对关系已经持续了太久,几十年来根深蒂固的战争舆论使得英国人普遍不欢迎与法国结盟。与之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拿破仑战争和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的舆论攻势在英国激发了民族主义倾向。实际上,这并非是亲法情绪的倾泻。正当权的辉格党人,反而将与法国的友谊视为打压竞争对手西班牙天主教波旁势力的一个机会。与此同时,罗伯特·沃尔波尔时期的亲法派——在野托利党人,支持对法国采取绥靖政策。因此,到了18世纪20年代,英国各派政治家都和一个意料之外的短暂联盟绑在了一起。简而言之,重新成为法国天敌的趋势,妨碍了英国对欧洲大陆施加影响力。

这种出于机会主义的短暂友好关系,与威廉·佩恩的理想主义的“欧洲现在与未来的和平”相差甚远。但是,其他不屈不挠、满腔热忱的欧洲人,也加入佩恩的斗争中。尤其是夏尔-伊雷尼·卡斯特·德·圣皮埃尔(1658―1743),这个法国耶稣会牧师、外交家和作家信奉“永久和平”的观念。亨利四世、佩恩在呼吁建立联合机构时也是秉承着这一理念。圣皮埃尔研究了哪些机构能够通过“一个常设仲裁机制”和司法审查来支持废除战争。到了1708年,这个法国神职人员开始执行他的和平蓝图。他也终身在改进这些理念。对他而言,欧洲外交在路易十四的一系列战争后形成的局面,不过是愤世嫉俗的现实政治;随后达成的双边协议同盟,都是暂时性的;相反,欧洲需要的是所有国家都签署的“基础性大联盟条款”。

引人注目的是,一些人在圣皮埃尔的作品中发现了后来的超民族主义蓝图,例如国际联盟和联合国。事实上,圣皮埃尔是第一个提出“欧洲联盟”一词的主要作家。一直到1992年签订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才正式确认了这一称呼。不过,圣皮埃尔的确带来了切实的改变,而且,他还是乌得勒支和平谈判中的核心人物。后来到1738年时,他希望让乌得勒支的和平条约走得更远,而不仅仅是对法国专制主义的一个反击。他倡导建立一个议会,和亨利四世早期提出的类似。他的计划被详细地记录了下来,和早前的蓝图相当。他倡议的欧洲议会将由欧洲各国依据自己的财政收入按比例出资。但是,“永久和平”并非和平主义,相反,如果对手违背了自己的政策,成员国可以在获得75%的多数赞成的情况下进行干预。圣皮埃尔的跨国机构的开支,预计会因为军事成本的降低而大大增加,受到监管的裁军也可能随之而来。参加议会的国家将是“基督教国家”。值得注意的是,和贵格教徒佩恩不同,圣皮埃尔因耶稣会信仰拒绝奥斯曼土耳其加入自己的欧洲联盟雏形。这一具有倾向性的基督教联合会,更像是后来(由法国主导)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

圣皮埃尔担忧参与的欧洲国家过多会让协议流产,因为“没有一个联盟或同盟可以在没有常设仲裁机构的情况下持久……除非欧洲主权国家联合起来,否则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保证履行所有的承诺和协议”。他承认,自己倾向的超民族主义,即使欧洲各国意见不必统一,还需要两百年才能实现。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欧洲可能要长期忍受战争。讽刺的是,这一圣皮埃尔式想法,让欧洲在1938年走向其历史上最具灾难性的战争。不过,欧洲煤钢共同体(ECSC)的成立以及《罗马条约》的签署时间接近他的预期,这两点与他对欧洲和平建议想法的倡议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