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22)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数字文旅领域

在近几年促进数字赋能文化旅游政策频出的推动下,数字文旅发展思路逐渐清晰。受疫情影响,旅游业主动拥抱数字化,一方面通过数字化运营开拓消费新方向以维持疫情下生存,另一方面通过文化资源数字化创造新产品以实现产业升级。从用户洞察、服务综合管理、应急管理,到虚拟体验、互动体验、沉浸体验,文旅产品更加丰富、体验更加多样。疫情防控中休闲旅游更趋本地化、微型化,文旅目的地的打造更加注重内涵挖掘,同时也更加快速灵活,并逐渐呈现全龄化、全时化等特点。

例如以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为核心竞争力的博物馆,数字化策略成为其进一步提升旅游体验、增强吸引力的关键。数字化技术不仅不断丰富了博物馆的现场体验,还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线上体验。如依托古蜀文明遗址——金沙遗址建设的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早在2014年即被列为全国首批7家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之一,通过对文物和遗址进行三维数据采集、开展藏品智慧管理系统构建、文物科技保护及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等方面进行的大量探索,现已打造智慧金沙导览系统、“再现金沙”VR眼镜、“创意金沙”AR、知识驿站、“考古时空门”祭祀区虚拟漫游、“金沙祭祀”沉浸式体验等项目,为来访观众展示了神秘的古蜀文明。2020年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策划开展了30场内容鲜明、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线上直播,总观看量超867万次。

数字文旅也成为近年来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人工智能、三维影像、虚拟现实等技术落地应用速度大大加快,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数字化进程也从简单的数字化复刻转变为动态关联,展览和作品既能线上留痕,也可以通过数字展品的形式永久收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等文件,均指出要强化战略思维,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的组织领导,强调要切实做好“革命文物资源目录和大数据库”“适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的互动性体验性”等工作。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于2020年和2021年分别公布了两批红色基因库建设试点单位,各试点单位将对陈列品、纪念碑(塔)、出版物、音视频等进行高精度数据采集,按照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统一标准进行结构化存储,并以历史事件、英烈人物、感人故事为线索,对红色文化数据进行专业化标注、关联,并实现了全国联网。2021年6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推进“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上海市委宣传部联合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和市各有关单位在“学习强国”“随申办”系统上建设的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正式上线,实现了红色文化资源“一网统管”、红色文化应用“一网通办”、红色文化载体“一站服务”、红色文化信息“一站共享”,推进了上海市红色资源的展示利用、服务管理向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发展[1]。在上海首条“红色经典步道”中,使用手机扫描导览系统牌的二维码,便能出现历史与现实交叠的画面,借助智能定位、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地图导航与AR实时三维渲染等技术,在真实拍摄的道路画面上,以三维实景动态指引箭头将人们带入红色旧址、遗迹和场馆,重温峥嵘岁月。各地诸如此类的数字化基础工程在不断增加,红色文化资源内涵的挖掘得到加深,推动开发新的展陈方式、文旅场景、数字文创产品,为民众带来突破时空界限的丰富体验。

除了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深挖外,通过创造IP打造沉浸式文旅消费场景也成为近年来数字文旅领域的新赛道。从单体型的沉浸式剧本杀、密室逃脱、实验戏剧演艺等,到集合型沉浸式商业空间例如“文和友”“和平菓局”“这有山”等,再到沉浸式主题乐园如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北京环球度假区,沉浸式娱乐项目在国内遍地开花,在线下娱乐场所因疫情影响受到重挫的大环境下,以其更强的娱乐体验和社交属性、更高的客单价及更快的内容迭代等特点,成为新一代消费者的主流线下娱乐方式,拥有近千万的消费者,市场规模达到百亿元级别。2021年6月开业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独特的“实景演艺主题公园”模式一举成为现象级打卡点,拥有可同时容纳5000名观众的56个格子、21个剧场,每天近700分钟不重复的演出戏剧,由声光电技术与近800位演员共同营造的沉浸式戏剧成为主题乐园的被消费主体。目前,中国沉浸式产业的规模及项目数量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跻身前列,还在客观上助推了中国文化在全球的输出。虽然近三年线下娱乐场所因疫情影响受到重挫,沉浸式娱乐依然代表着未来线下娱乐的重点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