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中国装备工业发展蓝皮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主要国家和地区概况

一、美国

(一)以技术、人才和供应链为着力点,加快发展装备及先进制造业,维护美国在装备工业的全球领导地位

强调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刺激国内制造业复苏。将以绿色、智能等为重点方向,加强增材制造的应用探索,以及推进对智能制造的研究,将增材制造作为美国先进制造技术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并强调清洁能源与制造工艺脱碳技术、生物制造与生物质加工技术。同时,通过直接拨款、贷款(包括贷款担保)、税收减免等高额产业补贴,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刺激制造业复苏,吸引制造业回流,重塑制造业全球领先地位。

突出构建人才体系的急迫性,吸引人才流入先进制造行业。美国高度重视先进制造业就业和教育培训工作,提出通过加强公众对先进制造业的认知,来推动雇主与教育组织共同开设相关课程和完善教育和培训体系。此外,美国鼓励人机交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过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的相互融合,实现安全和高效的人机协作,提升人均生产效率。

将确保供应链韧性、提升关键环节抗压能力作为重要工作。加强和保护先进制造业供应链的稳定,对美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供应链审查制度,增加了供应链的透明性;加强了对供应链的监管和干预,并重视对供应链信息的跟踪和分析;通过人工智能预测和经济运行分析等方式对供应链进行压力预测、趋势分析和决策管理。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确保美国制造业供应链的韧性并提升关键环节的抗压能力。

(二)通过出台各类补贴和战略,吸引汽车、半导体、光伏等产业回流,刺激国内制造业复苏,同时加强对华遏制打压

近年来,美国政府将推动国内经济转型、加快制造业复苏作为主要任务,先后颁布了多项战略文件和法案。2022年更是出台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芯片和科学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of 2022),以及《通胀削减法案》等,提高对关键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谋划组建“半导体联盟”(CHIP4)、“印太经济框架”(IPEF),以构建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重点产业供应链体系。2022年5月,美国启动“印太经济框架”,首批成员国共13个,分别是美国、韩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越南、文莱。该框架以保障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为由,实则是怂恿日本、韩国等亚太地区盟友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和出口限制。2022年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芯片和科学法案》,主要包括《2022年芯片法案》和《研发与创新法案》。其中,《2022年芯片法案》通过直接补贴、25%税收抵扣和研发资助的方式对美国本土半导体制造业进行补贴。《研发与创新法案》致力于发展量子计算、人工智能、6G通信、新能源和材料科学等国家经济安全重要技术;致力于培养关键领域的人才,加强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人才队伍建设。2022年8月16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通胀削减法案》,法案涉及包括光伏、电动汽车、储能等清洁能源制造业,通过税收抵免、生产补贴和社会激励等方式,支持清洁能源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吸引各国企业在美国建厂,拉拢日本、韩国和欧洲的一线企业到美国投资,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供应链。2022年10月7日,美国政府出台《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强调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将增材制造作为美国先进制造技术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高度重视先进制造业就业和教育培训工作,提出重塑先进制造业人才根基的策略;强调加强供应链监管,提升美国制造业供应链的韧性和关键环节的抗压能力。

(三)美国将中国定位为竞争对手,企图通过推动在华美国企业回流等手段,加速“去中国化”

中国与美国在装备工业领域长期保持着较高的货物贸易、产业合作和投资。中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美国为了促进本国制造业发展,维护自身全球霸权地位,将中国定位为“美国最严峻的竞争对手”,出台一系列政策法案和出口限制措施,持续加码对华打压,构建“去中国化”的产业链供应链。

打着维护“国家安全”的幌子,对中国进行出口管制和政治制裁,试图限制中国科技和产业发展。2022年,美国商务部和财政部出台了一系列执法规则和措施,加强对在美投资的中国企业的安全审查,大幅度加强在高新技术、关键产业供应链等领域对华出口的管制与经济制裁。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已有超过520家企业和机构被列入实体清单,110家企业被列入未经验证清单,阻止其获取美国先进技术和先进制造芯片,并限制实体清单企业和机构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

拉拢盟友,组建“小圈子”,试图在汽车、半导体等制造业供应链上与中国“脱钩”。2022年,美国先后启动了“半导体联盟”(CHIP4)和“印太经济框架”(IPEF),并颁布了《通胀削减法案》,企图掌握全球半导体、光伏、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产业的核心环节,重获新能源汽车、芯片等重点产业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此外,美国以保障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为由,怂恿所谓“盟友”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和出口管制,试图将中国从全球制造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剥离出去,在半导体、光伏、新能源汽车、电池、关键矿物等供应链上与中国“脱钩”。

二、德国

(一)2022年德国出口强劲增长

德国是世界上重要的装备工业大国,虽然经受了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的影响,但2022年德国机械出口依然保持了强劲增长。据统计,2022年德国机械出口名义增长6.1%,出口额达到创纪录的1924亿欧元,较2021年增加了111亿欧元。从地区上看,美国仍然是德国机械装备最重要的出口市场,而中国份额受新冠疫情影响出现较明显下降,2022年,德国对美国出口名义增长20%,交付占比达12.9%,中国份额占比自2016年以来首次低于10%。

2023年第一季度,受通货膨胀和供应链放松的影响,德国以出口为导向的机械和设备工程公司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联邦统计局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第一季度机械出口同比名义增长13.8%,达到51亿欧元。调整价格后计算,2023年前三个月机械出口增长了3.4%。德国工业联合会首席经济学家评论道,“令人满意的出口增长部分是由通货膨胀驱动的,部分原因是许多领域的供应链已经放松。因此,机器和设备制造商最终可以为它们的许多客户提供服务,并能减少它们的高订单积压。”

(二)德国致力于推动供应链数字化和能源转型

德国致力于工业转型和能源转型,发布《“制造-X”白皮书》,以保障德国工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能力。数字化和绿色化一直是德国工业战略的两个着力点。在数字化方面,以产业链数字化带动大中小企业协同转型是其战略的重要着力点,2022年8月,德国发布《数字化战略》,“制造-X”作为一项产业发展计划被提出,并被作为实现供应链数字化的核心举措。随后,12月,德国工业4.0平台发布了《“制造-X”白皮书》,对“制造-X”进行了系统性介绍。“制造-X”以推动供应链数字化为重点,激发数据要素潜力,提升产业发展弹性、可持续性和竞争力,是德国“工业4.0”战略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制造-X”以构建互联共享的数据空间的方式,致力于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数据的互联互通,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通过龙头企业示范项目带动大、中、小企业技术互通,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带动国内智能装备市场的发展。在绿色化方面,俄乌冲突导致德国能源供应面临严峻挑战,能源价格上涨导致企业外迁趋势明显。2022年以来,德国一方面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鼓励发展绿色能源,陆续开展了首届以风能、光伏为主题的峰会,发布“陆上风能战略”“光伏战略”“国家氢能战略H2.0”,提出2030年前推广20万辆燃料电池卡车的目标。发布《德国氢能地图》,与韩国、加拿大、新西兰、非洲、阿根廷、阿拉伯酋长国等国家和地区加强氢能合作。

(三)中国连续第七年成为德国最重要贸易伙伴,新能源汽车领域合作热度高

2022年恰逢中德建交50周年,中德两国在可再生能源、绿色低碳等领域具有广泛合作。德国经济研究所发布报告称,2022年,德国企业对华投资高达115亿欧元,是迄今为止的最高纪录。中德双边贸易额达到2980亿欧元,中国连续第七年成为德国最重要贸易伙伴。在汽车领域,华晨宝马生产基地大规模升级改造项目完工,项目投资额超过20亿欧元,成为宝马迄今为止在华最大的单项投资;规划15万辆年产能的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在长春奠基,成为奥迪在中国市场的首个豪华纯电动工厂;奔驰旗下首款基于EVA纯电平台正向研发的国产纯电动车型EQE,在北京奔驰顺义工厂顺利下线。宁德时代等技术领先的中资企业也在德建厂。

三、日本

(一)日本优化供应链,创造实现生产率和利润增长的良性循环

近期日本制造业呈现出景气度走低、工业生产仍在恢复、价格转嫁效果有限的现状。业绩方面,从2022年上半年开始,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日本制造业行业状况恶化,企业信心低迷。营业利润则从2021年开始复苏,2022年营业利润继续增长。生产方面,工业生产指数自2022年夏季以来一直处于恢复阶段,尽管其他国家的社会和经济活动逐渐正常化,2022年秋季日本工业生产指数受到日本国内和国外需求减少的影响而下降。从企业对影响业务的社会形势变化的认识来看,与2021年度相比,除了原材料价格高涨、半导体和零部件材料不足以外,能源价格高涨、汇率变动等也在增大。价格转嫁方面,在原材料价格暴涨的情况下,通过要求销售渠道提高售价、提高消费者价格进行价格转嫁这一方式对业务产生重大影响的企业占整体的40%。虽然近七成的企业已经将原材料价格上涨部分转嫁到售价中,但大部分受访企业表示,在价格过高的部分中,能够转嫁的金额仅为50%~60%。随着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涨,政府采取措施促进价格转嫁和提高工资,以便使整个供应链保持稳定。

日本装备工业的发展受到周边环境和营商环境的影响。周边环境为日本装备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事件相继发生,日本装备工业也面临着掌握采购对象、变更或扩充生产基地等增强供应链韧性的课题。而要实现全球关注的脱碳和人权保护目标,则需要整个供应链的努力。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企业整体工作的可视化和协同合作非常重要。营商环境为日本装备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第一,将制造相关的所有工序标准化、数字化,并作为服务销售给制造企业的商业模式已经诞生;第二,现已涌现出有效利用这种服务并实现生产率和能源效率提高的制造企业。鉴于目前日本能够实现企业间数据连接和可视化的制造企业约占全部制造企业的20%,同时凭借现场高度精细化的操作和熟练技能人员的存在,在现场部分最优化、高生产率方面具有优势,日本经济产业省、厚生劳动省、文部科学省联合发布《2023年制造业白皮书》提出要发挥现场优势,优化供应链,提高竞争力,并通过扩大对数字化转型的投资和推动创新,创造良性循环,从而实现一定的生产效率和利润增长。

(二)标志性事件:日本企业转移生产基地回归国内

最近一年,日本为应对新冠疫情,强化日本国内生产体制,利用汇率变动带来的日元贬值优势,有搬迁生产基地、推进回归日本国内的动向。日本生产基地的转移主要是从中国、东盟各国转移较多。

作为新冠疫情的应对措施,许多制造商试图加强国内生产基地,将生产基地搬迁回国。也有部分制造企业仍对海外的劳动力供应来源和市场期待很大,考虑到“消费地生产”“劳动者数量”等因素,将生产基地向海外转移。在对今后日本国内生产基地和海外基地作用的划分上,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认为日本国内生产基地是创造新技术和产品的基地的企业所占比例最大。此外,很多中小企业认为日本国内生产基地是可以灵活应对多品种少量生产和短交货期生产的基地。约60%的参与调查企业表示,在维持或扩大国内生产基地时,希望政府能够帮助“留住工厂工人”或“留住高技术人员和熟练技术人员”,劳动力短缺是日本企业在国内生产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日本企业正在加速撤离中国

日本企业正在“去中国化”,进驻中国的日本企业的数量创过去10年来新低,其中尤以上海减少的数量最多。根据三菱《日本制造业课题与应对方向相关调查》中关于日本制造企业近期转移生产基地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一年内转移生产基地(回归国内或转移到国外)的企业中,大多数是从中国回归日本国内的,从中国回归日本国内的人数已超过从日本转移到中国的人数。例如,2022年7月,富士胶片旗下的办公设备供应商子公司决定关闭其在中国上海的多功能打印机工厂,工厂的生产活动在2023年5月底结束,预计2024年中期关闭工厂;2022年12月下旬,松下公司将新生产线撤离中国并回归日本,把最新的伺服器产品A7产品生产线设在日本兵库县,而上一代A6生产线则设在中国深圳。

四、韩国

(一)韩国致力于科技创新推动装备工业高端化发展

自2022年起,韩国相继公布了《新政府经济政策方向》和《国家战略技术培育方案》等重要政策文件,其核心目的在于通过创新驱动装备工业的关键产业领域发展,最终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实现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其中,《国家战略技术培育方案》明确指出,韩国的核心目标是成为引领未来经济安全、新兴产业和外交安全的技术主权国家,并提出要将技术竞争力提升至全球领先水平的 90%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该方案将2020年的3个战略领域(半导体和显示器、二次电池、下一代通信技术)扩展至2027年的8个以上,涵盖12个关键产业,包括创新引领型、未来挑战型和必需基础型3个类型,如下一代移动出行、新一代核能、先进生物技术、宇宙太空及海洋技术、氢能、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先进机器人和制造、量子技术等。此外,该方案还为每个细分领域设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例如,截至2030年,韩国要将半导体市场的全球占比从2021年的3%增长至2022年的10%,二次电池出口额将从2021年的75亿美元增至200亿美元。2023年,韩国科技信息通信部发布的《第一次国家研究开发中长期投资战略(2023—2027)》更进一步强化了各项科技政策的协同性和连贯性。综合来看,这一系列政策反映出韩国政府从战略方向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发展,表明了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确立领先地位的决心。

(二)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面临诸多挑战,在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成绩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2022年韩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虽然不断加大产业投入并在电动汽车销售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但由于车用芯片短缺、汽车出厂延迟等问题,以及与全球领先企业的技术差距,其发展仍面临着严峻挑战。韩国新能源市场持续扩张,电动汽车销售量同比增长63.7%,达到16.4万辆,而燃油车销量为33.3万辆,同比下降19.8%,揭示了韩国正逐渐从传统燃油汽车转向更清洁、环保的电动汽车。此外,韩国现代汽车作为本土领先的汽车制造商,宣布了将在2030年前向电动汽车领域投资21万亿韩元,相当于现代汽车全球工厂总投资的45%,以适应全球汽车市场的转型趋势。然而,尽管韩国不断发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但2022年韩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仍面临不少的困境。据韩国汽车产业协会发布的2022年韩国新增注册登记汽车现况分析报告显示,受困于车用芯片短缺、汽车出厂延迟、韩国高利率导致消费心理萎缩及韩系车表现不佳等因素,2022年韩国汽车内需市场销量同比减少2.9%,为168.4万辆。此外,据韩国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韩国动力电池制造商LG能源解决方案2022年电动汽车电池和储能系统装机量排名全球第二,与排名第一的中国宁德时代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SMEC公司在2022年实现了显著的增长,销售额达到1670亿韩元,营业利润为131亿韩元。该公司凭借持续的研发投资和对海外市场的营销策略,推动销售额增长31.95%,并将营业利润从负转正。SMEC公司的快速发展揭示了韩国在工业自动化,特别是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快速进步,也预示着韩国在这个领域的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在智能制造领域,龙头企业LS Electric和LG Uplus在2022年签署了“扩大中小企业智能制造创新业务”的业务协议,为韩国中小企业提供智能工厂建设服务,其中,LS Electric凭借其在智能工厂建设方面的专业知识,提供业务定制路线图制定、指导和业务匹配服务,而LG Uplus则提供制造数据采集、故障诊断监控、安全解决方案等服务。这两家企业通过合作的方式为韩国中小制造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从而提升韩国装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中国与韩国已经形成了稳固互补共赢的合作关系

2022年,韩国在全球产业链调整的趋势下,尽管对外投资结构出现一些变化,但是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合作关系依然稳定,对华贸易额保持增长,显示了中国市场对韩国的重要性及双边经济关系的韧性。尽管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实施吸引了一些韩国装备工业企业到美国投资,但韩国并没有完全放弃与中国在智能制造、电动汽车、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的合作。此外,尽管在全球产业链重塑的趋势下,有一些韩国企业选择向美国或东南亚等国家或地区转移,但韩国与中国的贸易额仍然保持稳定增长,达到3623亿美元。其中,中国对韩国的进出口规模位居中国与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进出口规模的首位,达到2.4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