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之路续编(卷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闻善乐

闻善乐(1929 ),男,生于河南省邓州市罗庄乡,全国著名中医骨伤科专家,中共党员,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主任医师,从事骨伤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及第五批确认的具有带徒资格的名老中医,历任《中医正骨》杂志编委,全国骨伤科外固定学会理事,河南省风湿病医院顾问,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1997年荣获河南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颁发的“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显著成绩的特别贡献奖”,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颁发“为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贡献”荣誉证书,2008年6月河南省中医管理局授予“对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优秀共产党员。

闻善乐早年就读于河南平乐正骨学院,深得我国著名正骨专家高云峰院长传授与教诲,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留校工作。从医70多年来,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勤于积累,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既擅长传统医学的复位手法及辨证用药,又对现代医学诊治骨伤、骨病及矫形术等比较通晓。尤其对关节内及近关节部位损伤的诊治,更有独到之处。他关心青年人成长,诲人不倦,一直担负医院历届各种类型进修班、大专班及外籍学员的讲课与带教任务,为我国骨伤科事业培育出大批新生力量。2007年他所带出的传承人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首届中医药高徒奖”。他作为导师同获“名师”称号,

从医70多年来,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出版了《腕关节损伤》《腕部损伤诊疗学》《肘关节损伤》《肘部损伤诊疗学》《距骨及周围相关损伤》《医学科研、论文与学风》《闻善乐主任医师从医六十年论文集》《流年忆梦》及续编本等8部著作和专题单行本16册。在《中华骨科》《中华外科》《中华创伤》《骨与关节损伤》《中医正骨》及《中国骨伤》《骨科疾病X线百例解》等医学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部分论文被收入《名医医案》。

本人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受家人影响颇深,耳濡目染他们治病救人的医技,对神奇的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萌生了长大后当医生的念头。时至1948年,我所上的高级职业学校停办,便回乡跟家人学习中医,其间自感中医的博大精深,同时感到自己对医学知识的欠缺。1950年得以进入县办的医校开始为期3年的学习,系统而又正规地学习中医、西医理论,使我的中医基础知识得到了全面提升,毕业后,分配到镇平县工作,初在基层卫生所,后又调至县医院,跟随一位老中医从事临床工作。其间在与一些老中医的临床接触中,深切感到我们中医在诊治疾病方面,其精确性、通透性与标准化和规范化,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有碍于中医药事业的提高与发展,为了振兴中医事业,我产生了进入中医高等学府去学习深造的念头。那时国家为了尽快继承与发扬中医学,除了首先重点在全国几个大城市成立中医学院外,还号召西医学习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方针,力求以现代科学来助力中医事业的发展。

1958年河南洛阳平乐正骨学院这一高等学府成立了,那时我以在职的医者身份考入了这所大学。在校学习期间,我从中医内科临床转变为中医骨伤科学习,全新的学科、全新的学习内容、全新的诊疗技术,促使我奋发努力,积极进取,克服了家庭及社会的一切困难,深得我国著名中医正骨大师高云峰(郭氏正骨第五代传人)院长的传授与教诲。3年后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工作,这是我走上继承中医学遗产——平乐正骨的重要一步,也是我有幸学得一门家传中医正骨专业技术的开端。此时,我非常热爱这门正骨技术,因为骨科在临床上患者的体征多较明显,特别是影像学的问世,使得骨科从诊断、治疗及预后均可清晰地显现出来。因而,我在留校进入临床后,在时任主任郭维淮(平乐正骨第六代传人)的领导下,开展了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并在这三项工作的互动中,业务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

1989年,60岁的我已到了退休之年,当时由于单位的工作需要,后经省人事局的批准,又将我退休年限推迟5年,社会上一些退休后的医师接受外院的高薪聘请走上谋利之路,又把我推到了搞谋利和做学问的岔道口。我拒绝了多家外院的高薪聘请,毅然决然地接受本单位返聘,从事原来的临床工作。

在从事骨伤科的70多年生涯中,我非常重视自身的医德医风修养,并常以“角色法”(或称换位法)来规范自己。做到了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想病人之所想,体现了文明行医的准则,深受广大患者的信任和爱戴。多年来,我总是勤奋学习,精于临床,不断阅读文献,摘写文献卡,以更新与扩大知识面。我一直奋斗在医疗第一线,且对每一个病例的诊断、治疗与预后观察及资料的收集,非常细心认真,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及学术造诣,更为医、教、研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形成了既擅长传统医学的复位手法及辨证用药,同时又能利用现代医学诊治骨病与矫形等手术疗法,满足不同病人的不同病种治疗的需求,尤其对关节内及近关节部位损伤的诊治更有独到之处。同时,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还常常遇到一些典型和罕见的病例,通过这些事例反映出了医者的仁心、医者的信念、医者的艰辛。

病案1

1982年春季的一天,我正在门诊上班时,新安县卫生院(即现在的新安县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开着救护车来到我院,邀请我到他们医院去协助处理一位距骨损伤的病人。因为过去他在这里进修学习过,并听过我讲课,知道“距骨损伤”是我临床研究的项目,也读过我所发表的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当时,我立即安排了工作,同他们一起乘车前往。

在行车途中,他们讲该病人好像是“距骨周围跗骨脱位”。但当我到达该院病房,对该病人进行一般检查,并阅读其X线片后,吃惊地发现,这是一位“距骨全脱位”的病人,而这比距骨周围跗骨脱位更为少见,且病变更加严重。

我对他们讲了“距骨全脱位”与他们所认为的“距骨周围跗骨脱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以及对这种新鲜病例应首先选用闭合复位的疗法为主,后较顺利地完成了复位术。之后我立即拍了术后片,得以证实复位满意,然后以石膏固定。通过现场示范与现场教学,在场的医护人员受益很大。后在他们的同意下,我将该病例的术前、术后X线片带走,以充添我在这个项目中的科研资料。

正当我怀着喜悦的心情登上该院的救护车准备返回时,见一位大夫拿着一张X线片飞快地跑到车前,气喘吁吁地告诉我,他们医院刚来了一位腕部损伤病人,想让我帮忙看看病人的片子。我接过片子一看,大吃一惊,这是一种罕见的“月骨周围性腕骨掌侧脱位”,目前全世界报告尚不足10例。

我立即跳下车来,和他们一起回到该院门诊,见到了该中年患者,得知患者的左腕摔伤仅2个小时,患腕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并有正中神经刺激症状。我结合这个典型病例,从其受伤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系统地给在场的医护人员讲述了一遍,然后在两位助手的帮助下,对病人成功进行了闭合手法复位,并以小夹板固定之。同时,也拍下了术后片。

“腕关节损伤”也是我的临床研究项目,这些珍贵的资料成为我的科研资料充添,也是难得一见的新篇章,我由此倍感幸运,深深地感到这次出诊意义非凡,是一次收获颇丰的出诊,让我终生难忘。这也更坚定地鼓舞我今后多到基层去,在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达到现场教学目的的同时,亦可为我的个人研究扩大阵地。

病案2

20世纪70年代,有一次我与3位同志一起赴南宁市参加全国骨伤科学术会议。列车驶出巩义车站不久,车上的广播响了,“各位乘客请注意!现在7号车厢内有位乘客掉了下巴,如有这方面的医务人员,望速来给病人进行诊治”。

得知消息后,出于医者的本能,我立即向其他同志打招呼说:“让我前去看看吧。”接着我就主动向我身边的乘务员简单进行了自我介绍及要前去看望病人的想法,并在乘务员的带领下来到了7号车厢。只见一位老妇下颌下垂,嘴张得很大而不能合住,且不断有唾液淌出,不断地“嗯嗯啊啊”发声但说不出话来,表情十分痛苦,其身边的儿子也焦急得不知所措。我立即给病人进行了检查,并确认患者系“双侧下颌关节脱位”。继而在他儿子的协助下,我对患者进行手法复位,结果顺利地完成了复位术。此时患者立刻就能自动合口,痛苦的面容变成了笑容,并激动地说:“谢谢大夫……谢谢大夫……”他儿子也紧紧握住我的双手,久久不愿松开,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顿时车厢中围观的乘客们一片赞扬。列车员介绍说:“这位就是众所周知的洛阳白马寺正骨医院的大夫。”此时有人伸出大拇指动情地说:“洛阳正骨真棒!”也有人说:“洛阳正骨真是名不虚传!”后来,我又给患者的下颌进行了简单固定,并交代了固定时间与今后应注意的事项,以免再次脱位。车厢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我带着欣慰回到自己的座位,此时此刻我为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而感到自豪并与同志们分享着当时的喜悦与自豪感。

列车在呼啸着向前飞驶,窗外的景物像闪电般向后依次消失着。但作为以救死扶伤为职业的我,在从医生涯中,那如此许多生动而感人的事例,却深深印记在我的脑海中,常常在激励着我更加爱岗敬业,我也从中得到了无穷的精神享受。

病案3

1973年春的一天,有位中年妇女由郑州上街来到我的诊室,伸出她那看似“正常”的右手食指,且很痛心地对我说:“大夫啊!请你把我这个手指去掉吧。”当时我惊异地看着她,心中暗想,莫非这是一位精神病病人吗?看着我疑惑的目光,她顿时满含眼泪对我说:“我这个手指不知啥原因已经疼了3年多了,我什么活也不敢干,有时一滴水滴到这个指头上,就可引起一阵揪心的剧痛,最痛苦的是冬季我这个有病指的手只好露在棉被外面,否则一旦病指碰到被子上,就会疼痛难忍,严重影响我的正常睡眠和生活。3年来,我在郑州各大医院都看过,均未看出毛病,我也吃了不少药,花了不少钱,可就是不见效果,弄得我再婚后的丈夫竟怀疑我是装病不想干家务活。大夫呀!我一个中年家庭妇女,长期不能干活,且饱受疾病的折磨,终日东奔西跑、吃药花钱,又遭家人的不理解,你说我要这个手指有啥意思呢?”

听完她的叙述后我心中立刻泛起了怜悯与同情,此时一种责任感在激发着我,且已意识到她要求去掉那手指是出于无奈。我心想,一个中年妇女若少了一根手指,不但外观受影响,同时也降低了手部功能,给患者机体与精神上造成了永久的缺陷。去掉一根手指对骨科医生来说倒不是什么难事,但我必须首先将患者疼痛的原因搞清楚,贸然去掉她那根手指是万万不能的。

我对她的手指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检查,见该指外观基本正常,无任何炎症迹象,血运良好,指关节活动自如,可当我仔细观察,看到她指甲下隐约有一个小紫红色点时,又阅读了患者带来的X线片,惊奇地发现在该指末节背侧的骨质竟有一个完整的小陷凹,且该陷凹正与那个小红点位于同一部位,也更是不敢触碰的部位。此时我恍然大悟,这不就是折磨患者3年多的元凶吗?这不正是病灶所在之处吗?这不正是在医学上非常少见的“血管球瘤”吗?由于指甲紧贴末节指骨的背面,其间不能容纳任何具有占位的东西存在,否则不但会引起局限性疼痛,时间久了还会造成局部骨质因受到持续性挤压而发生凹陷(压迹),由于痛点非常局限且敏感,所以医生检查时常用大头针来探查与寻找痛点,因而本病在诊断时常用“大头针试验”阳性来作为诊断依据之一。

通过以上检查,我已胸有成竹了,首先跟病人说,你这是良性病变,并以此来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接着我又对她讲,现在我要给你进行手术探查,这样既是诊断又是治疗,具有双重作用,尽可能地保留你的手指。患者同意后,我开始实施探查术,在指神经阻滞麻醉下,从甲沟切开皮肤,当掀开病指指甲时,约2mm大的红色圆形瘤体出现在我的视野中,该瘤体只有一微血管连系着,而瘤体大半嵌在指骨的陷凹内,我用手术镊子将瘤体轻轻一拨动,瘤体即从骨陷凹中滚出。后经病理检查报告为“血管球瘤”,从而也证实了术前诊断的正确性。术后采用油纱布覆盖包扎,不久即痊愈。折磨患者3年多的疼痛完全消失,2个月后患者即可从事家务劳动,全家人也从此过上安宁、和谐而幸福的生活。

病案4

1990年9月27日下午5点多时,正骨医院白马寺院区大部分职工正在门诊楼前西边的操场上举行秋季运动会,当时我也在场围观,突然领导通知我说,门诊来了一位外宾伤员,要我前去处理,我就立即前往。只见一位外国老妇人,她右手扶托着左侧伤手,表情十分痛苦,经翻译介绍,她是德国人,现年67岁,名叫卡拉米斯(音译),于1小时前在白马寺门前不慎摔伤左手。

经检查,患者虽年龄较高,但体质及精神状态均佳,全身除左手外别无异常发现,唯左腕关节明显肿胀,且略呈“餐叉状”畸形,局部压痛,活动受限,且桡侧三个半指有麻木感。X线片确诊为“左腕关节月骨周围性腕骨背侧半脱位并桡骨远端背侧缘骨折及正中神经激惹症状”。

我们向翻译讲明诊断情况,并提出应及时进行闭合手法复位术,即在无须实施麻醉情况下,在两位助手的协助下进行闭合手法复位,结果复位进行得顺利成功,后拍X线片验证了患腕已达解剖复原。此时腕部畸形消失,正中神经激惹症状亦不复存在。继而用3块小夹板固定患腕于略掌屈位,并开了一些活血化瘀消肿之类的中成药,亦交代了术后应注意的事项。

正当我和其他医护人员因能为这位国际友人及时解除伤病,并显示中国骨伤科治疗的特色及平乐正骨的非凡技艺而高兴时,翻译对我说:这位老人对你的治疗方法感到非常惊讶,但也有一些不理解的地方,老人说在他们国家骨伤是必须在麻醉下开刀治疗的,而在你们这里既不用麻醉又不用开刀,而是一拉、一捏、一对就这么简单解决了,在他们那里术后总是要打上沉重的石膏,而今你们仅用3块小夹板捆起来就行了,还有那些中成药,这对她来说是从没见过的事,并疑虑这种治疗方法能行吗?

在临床上如果病人对你的治疗措施尚存在不理解甚或疑虑时,这说明医者的工作尚不到位。此时,我就通过翻译向病人进行耐心讲解与开导。我说:由于她是新鲜性腕骨半脱位,整复起来比较轻松容易,这样何须实施麻醉呢?不用开刀却采用了闭合手法复位,这是我们中医正骨的优势与强项,更是我们平乐正骨的特色,因为闭合复位法损伤组织少,病人痛苦小,医疗费用低,功能恢复快,更不会有感染的可能,所以该法既安全又可靠,至于使用小夹板固定,这也是中医治疗骨伤所独有的,它具有比石膏固定轻便,且不影响X线检查,并便于调节其固定的松紧度以利肢端血液循环。另外,小夹板固定范围有限,不像石膏固定必须包括病变的上下关节,这也是夹板固定功能恢复快的原因所在。我们所用的药物完全是活血化瘀之剂,以便消除因损伤所致瘀血滞留的肿痛。继而我又向她展现了术前、术后的X光片,分别讲给她看,经过这番解释,患者终于点头表现出信服与理解的意思。

按照常规,对新复位的患者必须在门诊短期观察为妥,但该患者所参与的旅行团是集体行动,尤其患者系外籍老人,不可能将她一人留在医院观察,所以必须随团离开,但患者的腕伤尚在恢复期,为了让她在旅途中及时方便地到其他医院复查,我破例将患者的术前、术后X线片连同门诊病历一同让她带去,这样她到任何医院复查时,接诊医生一看到这些病历材料,即可对该患者的早期诊断与处理情况一目了然,也为患者节约了复诊时间。

这位受伤的老妇人离开医院后,出于医生的职业责任感,我的心还一直放不下,她的患腕是否疼痛?复位后腕关节肿胀是否加重?外固定的夹板后来是过松还是过紧?药是否按时吃了……当日晚饭后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医院领导做汇报,院方派了车让我到市内看望这位患者。遗憾的是,患者离开我们医院时,我没有问她回到市内的详细住处,我们只好到市内查找,驱车先到洛阳宾馆却未能找到,后驱车来到洛阳国际旅行社,才得知患者已随团于1小时前乘火车去北京了。此时我虽有点失望,但听说到北京去了,我的心也随即平静下来,因为一方面她带有在洛阳就诊的病历资料,另一方面北京的医疗条件更优越了,患者的患腕如有什么情况,定会得到及时而妥善的处理,我还有什么不放心呢?

在教学方面,多年来我一直担负着我院所办的各种类型的进修班及大专班,以及外籍学员的授课及带教任务,并为此制作了多部幻灯片,以提高教学质量。其中也总是将自己的临床经验或成熟的正骨技术传授给学生,为我国骨伤科事业培养了新生力量。我也经常参加有关的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并已结识了不少学术界的精英。1997年1月,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同年又荣获河南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颁发的“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显著成绩的特别贡献奖”;2000年12月,由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为我颁发“为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贡献”荣誉证书;2007年我所带出的继承人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所颁发的“全国首届中医药高徒奖”;2008年6月,由河南中医管理局授予我“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2011年我再次被选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且为此建立了传承工作室。如今我已是桃李满天下,有不少昔日的学员现已成为当地的学术带头人。

在此,附两位年轻医生要求从师深造的来信:

敬爱的闻老:

您好!

我们是广东省中医院骨五科的小李和小管医生(李想、管华),在此特向您奉上您在广州讲学及参加“名老中医带徒颁奖”时的照片,以表达我们对您的敬意及思念!由于技术原因,未能及时将照片寄达,我们深表歉意!

闻老在骨伤科学术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并擅长关节内及近关节部位损伤的诊治,早已为广大中医骨伤科工作者所熟悉,有幸与闻老见面,近距离交谈,感受您的治学、学风。您的广州之行,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您丰富的临床经验,精彩的讲授,让我们受益匪浅!同时,能够得到闻老的厚爱,喜获两本骨关节损伤方面专著——《肘关节损伤》《距骨及周围相关损伤》,更是让我们兴奋不已!

在了解了您以往的求学及治学经历后,我们对闻老当时孜孜不倦的治学经历惊叹不已,对闻老长期坚持不断学习、钻研深感佩服!同时,您也为作为新一代中医骨伤人的我们树立了榜样,使我们更加坚定信念,继续发扬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精神!在认真研读了闻老所赠予的《肘关节损伤》《距骨及周围相关损伤》,以及我科存书《腕关节损伤》后,我们都被闻老在关节内及近关节部位损伤的广博学识所折服。然而,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遇到过不少从事骨伤科的年轻医生,大家有着相同的困惑,即读了很多书,能理解书中的内容,但遇到实际病例,“照葫芦画瓢”地将手法、辨证、用药施于患者身上,却未能收到相同的效果,而且临证施治,心中没底。我们深刻认识到,仅有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很容易成为一个“文学医”,出口千言,遇到临床实践问题仍难以很好解决。先辈们的经验证明,师带徒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中医的传统传承方式,继承名老中医的医疗经验及手法等,单纯靠书本是很难的,只能由掌握者口传心授、手把手地教才能让我们真正理解其中的精髓,为此,学生李想和管华,借此机会诚恳地感谢闻老同意了我们的跟师请求。

在经济高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年代,在中医药的发祥地,在有五千年文化渊源的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术却被一些人斥为“伪科学”,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中医医生,一名中医骨伤科医生的责任。我们只有用中医药的知识武装自己,使我们变得强大,用疗效与事实说话,这样才能驳斥他们,我们才能振兴中医,弘扬国粹。

以上请托,恳盼慨允!

祝:身体健康!心想事成!

广东省中医院骨五科 李想、管华

2011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在邓州市建设“张仲景展览馆”,以作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这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弘扬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有着积极意义。2014年该馆建成后,应邀将我个人的全部医学业绩资料长期展出,我能为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一些贡献,甚感欣慰。

临床与科研:我总是遵循着一个格言:“科学就是整理知识,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所以,我对临床资料总是很认真、重视、珍惜与痴迷,我常常为保留一张有价值的X线片而自己出钱拍照,有时为了跟踪观察某一病种的远期疗效,我就要进行3~5年甚或10年以上,曾多次跋山涉水到病人家中进行随访调查,以确保科研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我认为,这样的研究成果方具有真实性、科学性与实用性,才能推动该领域学术的创新、发展与进步。

有耕耘必有收获,在从医70年来,我共获得了省部级科技成果4项,在核心期刊上共发表论文近70篇,荣获许多优秀论文证书,还主编并出版了6部骨科专著,以及10册相关单行本。在这些论文或专著中亦不乏一些新经验、新见解、新发现,曾多次为国内同道们所引用。尤其是在腕部损伤、踝部损伤、肘部损伤的诊断治疗研究方面达到了国内外领先水平,对距骨骨折脱位的分类和命名不正确之处给予纠正,并提出了新的分级分类方法。对腕部损伤、肘部损伤、足踝损伤等研究已获得多项成果,得到了骨科界知名大师王树寰、孔令震、朱通伯、田慧中等的赞赏。医院多次对我进行通报表扬,并号召全院同志向我学习。

作为医者,作为老一代骨伤学者,有必要将我的从医之路、从医心得、从医感悟和广大的医疗工作者,特别是从事骨伤科的同仁们进行交流。

潜心学习,与时俱进:我常常这样对弟子们讲,当今世界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其知识更新的迅猛之势,对知识所有者的威胁也日益加重。比如骨伤诊断的手段,过去主要依赖医生的手摸、心会、X线图像,而今相继出现了CT、CR与MRI等先进的诊查技术。再如,过去著书立说,常用“笔杆子”去“爬格子”,那是何等的艰辛!如今有了电脑就快捷轻松多了。医学理论或骨伤疗法,则更是日新月异。所以,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不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那么你的医疗水平与工作效率就很难提高,就会落后,有被时代抛弃之危机。这就需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用新知识、新技术来充实自己,以满足人们对医疗事业的需要,从而也决定了医生这个职业是终身学习的职业,何况《希氏内科学》的前言也告诉我们,“医学是一门博学的人道主义学问”。

中西医结合发展中医:即以现代医学等科学知识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中西医学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使中医更加科学化,且可与国际接轨,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当今的科学技术已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应该珍惜并加以利用,且此项工作目前已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就我们中医骨伤科来说,正因为大家学习与运用了现代科学(如解剖学、生物学、生物力学、检验学、影像学等),所以我们能把中医学中的诊治技能加以提高与创新,从而使我们的文章也能为权威杂志所采用,我们研究的成果也会得到学术界的承认,我们的专著也可展现于世人,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才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医学人文,切勿忽视:医学不是一门纯粹的科学,而是人类的感情表达或延伸,病人看病,医生治病,不是生硬冷漠的机器在运作。说到底是人与人在打交道,沟通很重要,信任更重要,强化双方沟通,增进社会互信。因而,作为医者必须拿出良心和爱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体现仁心、仁术,最终才能实现双赢。

勤于临床,细心耕耘:最丰富的教材莫过于临床实践,因为书上的知识多为一般的或普遍的规律,而骨病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常存在于临床实践中,可以说是新的问题层出不穷。这就会给临床工作者提出新的思考或新的研究任务,而后使你获得新的认识与新的发现,这就是实践出真知或理论来源于实践的体现,会使你在原有的教科书上书写新的篇章,这就是科学的发展。

治疗骨伤,尤重功能:治疗骨伤最注重功能第一的原则。骨伤患者就医时,最强烈的愿望就是尽快恢复其伤肢的功能。医者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细心研究,选择与制定有利于伤肢功能恢复的最佳疗法,是行闭合手法复位,还是行开放复位。我强调新鲜闭合性骨折脱位,行闭合手法复位对功能恢复有利,应首选;对需要手术的病例,应对术式的选择详加研究,以有利于功能的恢复为准则。总之,手法或手术只是治疗的开始阶段,而最卓越的成绩只能从功能恢复上的成功去衡量。

爱护骨骼,维系平衡:骨骼是一种有生命的、具有新陈代谢功能的、按力学原理构成的组织结构。当发生骨折后,其自身就有修复愈合与自然塑形能力,而医者就应为这种愈合与塑形创造有利的条件(如复位与制动等),切不可横加干扰或破坏这种生理功能。因而在行闭合复位时,手法切勿粗暴。如行开放复位,要尽可能对附于骨上的组织稍加剥离,保护其血供,切不可破坏骨内在的平衡,招致骨折迟延愈合、不愈合的不良后果。所以有人说,骨科医生,应是生理学家,又是临床学家。

功能锻炼,重在自主:由于在任何骨与关节损伤的治疗过程中,均需要一定时间的制动(固定),这种制动虽对受损组织的修复愈合有利,但制动后伤肢难免会出现组织粘连、萎缩与功能的减退,这均要依靠自动性功能锻炼来解决,而实施强力的被动活动,其结果则是欲速而不达,使原受损的组织再次遭受损害,甚或造成永久性病废。

来源于民,回报于民:医生医疗技术的提高来源于患者,是从患者身上获得的诊断经验和治疗技术,对于认识的深化与经验的积累,每一病例都是一份具体而现实的临床资料与生动的教材。医生离开病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医者要将在临床上获得的临床经验与实际技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回报于社会,但这种回报不能是1∶1的,而应是受滴水之恩,以涌泉给人民以丰厚的回报。

而今我虽已至耄耋之年,但我依然能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与崇高的理想,并以只争朝夕的姿态致力于著书立说及人生经验的总结。我决心以丰硕的成果,书写无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