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1995年版)
在本书初版十年后,我们有幸再次回到这项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工作,用最新版本以飨读者。在此期间,大西洋两岸城市史学家尤其是欧洲逐渐统一的学术体系致力于研究,大大丰富了该领域的知识,并提出许多引发争论的问题。本书的重订不仅仅使我们获得了参加该领域各种会议、书籍出版及其他学术活动的机会,而且扩大了我们所熟知的城市研究范畴,从而深化理解。该版本不予重新审视已给出的论点和论据,而旨在将原来的研究截止时间延至今日并更新文献。关于后者的工作,我们感谢林·沃克(Linn Walker)在研究上给予的帮助。
首先,我们的目的不仅在于系统地勾勒出欧洲城市化进程的大致轮廓,而且还将我们对城市建筑者的成果、“高度便利”的城市生活之理解传达给读者,同时还需了解城市发展的不稳定性。在早期,火灾、袭击和瘟疫是城市的公敌—各种天灾人祸,屡见不鲜—但如今,更大的灾难来自人类的进步而非邪恶的力量。城市及其居民惊人的恢复力与其说能够抵制进步带来的破坏,不如说适宜重建被损毁的一切。战后的重建工作虽所用手段有限,但最终得以顺利进行。相比之下,随后而来的因汽车及其他由技术变革和经济扩张所带来的产物造成的问题却更为棘手。
因此,横跨大西洋的旅客或暂居者在体验经过五十年和平与繁荣发展的欧洲城市生活时,除了赞赏感叹外,还需认识到这一城市文明一直面临着威胁。诚然,城市的现实问题层出不穷:财政压力、失业、犯罪、政府无能或腐败、疫病和文化冲突。然如我们所知,这些问题并非第一次出现,与过去相差无几。此外,更潜在的威胁来自将广阔世界带至欧洲大大小小城镇及乡村居民眼前的方方面面—外界的信息、商品和人们。快捷且价格适中的交通运输、电缆电视、假期旅游、大规模移民以及广告预算丰厚、分部遍及全球的跨国公司—所有这些不但摒弃了狭隘的乡土观念,而且还威胁到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生活模式和社会组织的延续。那些单一化的巨大力量如旅游、电视,共同将城市中心和周边原本交相辉映的市民文化与颇具历史意义、空间紧凑的建筑空间分离开来,而后者正是城市文明的核心所在。向郊区引退、社会生活的私人化逐渐促使人们脱离地缘关系。
此外,该版本将对欧洲城市化进程的考察延至今日,详尽描述伴随着技术、经济和文化更为平静的变革,社会斗争、腥风血雨的民族和意识形态冲突是如何在城市的舞台上演。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战争中断了这一记述过程,标志着城市化由国家层面上升到越来越扩大的欧洲层面。在此,我们将提出一大悖论,即作为同质化进程之一部分的欧洲一体化,却有利于区域和地方体摆脱了国家首府及其推行的主导文化令人压抑的监管。比起单一的大都市和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大行其道的时代,界线分明的各区域现在更能努力保持文化上的自主独立性。唯一不变的是,正是城市—无论大小—始终包含了今日欧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在其学校、街道和各种机构中,未来的认同感与忠诚感将最终形成,并展现于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