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 万维网的发展历史
互联网的出现使分属于不同地域的计算机实现了通信互联,而Web的发展则促进了互联网应用的爆发。Web 1.0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其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而Web 2.0更注重用户的交互。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身份和数据自主可控的Web 3.0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意味着互联网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Web 3.0让互联网更智能,让人们的生活更轻松。Web 1.0、Web 2.0和Web 3.0如图1-2所示。
1.Web 1.0:只读的Web
1989年,CERN中由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领导的小组提交了一个针对互联网的新协议和一个使用该协议的文档系统,该系统被命名为万维网(World Wide Web,WWW),目的是使全球的科学家能够利用互联网交流工作文档。该系统主要采用HTML、URI、URL和HTTP等技术,可以通过静态方式展示网页内容,这是万维网发展的第一阶段。然而,它只能被称为“只读”网络,因为Web 1.0内容是由极少数内容创建者通过通用网关接口(Common Gateway Interface,CGI)构建的超链接静态网页,并提供给用户浏览,而绝大多数用户只是内容的消费者。在这一阶段,网页由文本和图像内容构成,网站由集中式的Web服务器托管和维护,Web前端技术主要包括HTML、PHP、ASP、JSP。

图1-2 Web 1.0、Web 2.0和Web 3.0
从经济的视角看,1993—2004年,Web 1.0开启了信息共享和信息经济的时代,诞生了门户网站、聊天软件、BBS、电商购物网站等互联网应用。虽然出现了许多互联网大型企业,如微软、思科、英特尔、IBM等,但Web 1.0本质上是一个内容分发网络(Content Delivery Network,CDN),大多数互联网应用只能做到信息的发布、共享和交互,很少能做到更深层次的价值挖掘。同时,网站上的广告也被禁止,主要是按页面浏览量向用户收费。因此,Web 1.0的盈利模式始终是个难题,这个问题导致了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的破裂。
2.Web 2.0:可读可写的社交网络
Web 2.0的标志性事件是谷歌自2003年起陆续发表了关于GFS、MapReduce和BigTable的论文,解决了数据存储、计算和处理的成本问题。Web 2.0时代是数据、计算和产品的工业化时代,慢慢形成了大数据技术及其生态体系,成为互联网业务的基石。随后的十几年里,在搜索、社交、地理服务和信息发布等领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互联网平台,这些平台利用自身在数据上的技术和规模优势,不仅通过精准推荐系统和广告实现了数据的价值,也通过数据、流量和场景的结合为传统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Web 2.0进入了App时代,吸引终端用户贡献了互联网平台需要的大量数据,允许他们在社交媒体对话中彼此进行交互和协作,突出用户内容的共享性和创造性,因此,Web 2.0已经从Web 1.0的“只读、以内容为中心的信息门户”转变为“可读可写可交互”并具有社交网络特征的万维网。
在Web 2.0的技术开发中使用了Vue、Node.js、Angular.js和React.js等前端框架,但Web 2.0的后端主要是以中心化云服务的互联网应用视角建设的。在互联网应用关闭、单点故障或受攻击的情况下,个人数据被存储于后端服务器中,极易导致用户数据的泄露、丢失、损毁,同时也会造成数据的垄断,使终端用户失去对自己身份和数据的控制权。
从经济学视角看,Web 2.0属于典型的中心化平台经济,平台“一对多”聚合着生态各方。随着大数据算法、索引推荐等技术的不断优化,社交网络媒体变得更加智能和具有黏性,这种变化不仅加速了用户、数据的持续集中和沉淀,也加速了个人及企业在同一个社交平台的形成和壮大,交织出强大的社交网络图谱。以社交网络图谱为核心,Web 2.0平台成为各类产品、服务及行业关键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KOL)进行信息传递、价值布道、品牌建设、营销传播、粉丝互动、流量变现等的主战场。至此,“平台经济”成为Web 2.0的代名词,因为其中心化的特征,平台在资源、效率、用户流量等方面具有单边优势,并以其庞大的用户规模、强关联的社交关系、海量的大数据等为资源,假以各种智能新兴技术,被挖掘出巨大的商业价值,成就了如Facebook、Twitter、微信等超万亿资金规模应用的商业帝国。
3.Web 3.0:数字化普及和网络连接价值
毋庸置疑,社交网络在Web 2.0时期发挥出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但随着中心化特征愈加明显,用户丧失个人数据所有权、资源垄断扼杀小微创新、大数据算法“杀熟”等问题越来越受到谴责和质疑。随着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比特币、以太币等加密货币的出现,去中心化和中心化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碰撞。2014年,以太坊联合创始人Gavin Wood博士在文章“DApps:What Web 3.0Looks Like”中提及了Web 3.0这个词。在Web 3.0中,数据存储在P2P网络的多个副本中。管理规则在协议中被形式化,并由所有网络参与者的“多数共识”保护,所有网络参与者都获得代币(Token)激励。如果说Web 2.0是一个前端革命,那么区块链作为Web 3.0的骨干,引入了一个在当前网络上运行的治理层,允许在去信任环境下通过一组协议重新构建互联网在后端的连接方式,将互联网的逻辑与计算机的逻辑相结合。
目前,Web上的交互通用接口被设计为一组无状态的协议。例如,在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中,客户端与服务器端进行交互时,每个请求之间相互独立,没有依赖关系。服务器中没有保存客户端的状态,因此,客户端必须每次携带自己的状态去请求服务器。Web 3.0的出现,一方面提供了安全可信的数字身份技术,这本质上是一种去中心化数字身份认证体系和一种用户隐私数据的使用方法,归还了用户数据身份主权;另一方面,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均由用户授权决定,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将被完全加密。
Web 3.0中的应用被称为去中心化应用程序(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DApp),是运行在计算机P2P网络上的应用程序。DApp的代码开源,核心部分的数据交互由部署在区块链上的开源智能合约完成,往往具备完整的激励机制,并且不受单个实体控制。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区块链底层平台类比于iOS系统和Android系统,是各类DApp的底层生态环境,DApp则类比于App,也是区块链生态中的基础服务提供方。其开发核心主要是智能合约的开发,以Ethereum为例,所需的开发工具包括智能合约编程语言Solidity、Web 3.0库/Web3.js、开发框架Truffle、钱包、DApp浏览器、MetaMask及数据存储等。
此外,继区块链1.0、区块链2.0后,目前已开启区块链3.0时代,即可编程社会系统时代。区块链3.0代表的是解决了关键性技术难题的全领域生态级别的底层系统出现,以及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各垂直行业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底层协议能够在保证去中心化、去信任中介的同时,保证商用级别的高性能。
区块链3.0的根本特征之一是区块链与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通过对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创新,深入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区块链3.0时代,各行业的区块链应用发生融合,形成以现实社会为依托的区块链生态体系,由区块链2.0时代的与行业相结合,转变为与社会相结合,进一步改变中国主要行业,推动银行、保险、医疗、能源、政府、制造、零售、电信和物流等行业启用新的业务模型。因此,Web 3.0将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目前互联网存在的建立信用、维护信用成本高的问题,从而实现自主权身份与数据的自我可控可管,最终将互联网从现在的信息互联网提升到价值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