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在劳动中成长,因创造而幸福
王建芳 同济大学附属嘉定实验小学书记兼校长
从教育的角度看热播电视连续剧《人世间》,尤其能引发对家庭教育的思考。周家的3个孩子,他们性格迥异,各有特点,各自通过劳动和努力奋斗实现人生的价值意义:长子周秉义最后成为市委书记,为了改善百姓生活,呕心沥血,他的这种付出、这种劳动显然是意义非凡的;女儿周蓉通过努力学习钻研成为大学教授,一直致力于希望工程的教育事业,这样的劳动是值得尊敬的;小儿子周秉昆看上去似乎最没有出息,其实他几十年如一日地照顾家庭,默默守护着亲人,为改善家庭生活,做过很多工作,竭尽自己所能为家庭为亲人付出,这样的劳动也是温暖的、可贵的,是平凡中的坚守与伟大。这三个孩子从小才能各不相同,成年以后岗位不同,在不同的领域付出不同形式的劳动,但他们的正直善良、踏实奋斗、肯付出、愿奉献的劳动精神却是一脉相承的,周家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是一种劳动教育的言传身教、家风传承。周家子女的经历也启示我们认识到家庭在劳动教育中应发挥的重要功能——培养诚实正直的人生态度、传承勤劳简朴的家风家训、弘扬奉献奋斗的劳动精神。
今天,我们养育子女,不仅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家长更要以身作则把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生活态度,勤劳朴实的品行传承给孩子。那么如何具体在家庭中开展劳动教育呢?
一、提高认识,建立“立德树人,以劳树德”的教育思想定位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不让孩子学习劳动、参与劳动的现象普遍存在。这背后往往有两种心理:一种是溺爱,觉得孩子劳动会受累而且没有时间,舍不得;一种是担忧,怕孩子在劳动过程中磕磕碰碰,受到伤害。这两种心理使得很多家长包办孩子的一切劳动任务,使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慢慢地,孩子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首先,我们要正视这样的现象和背后的错误心理。作为家长必须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要真正做到尊重常识和规律,帮助孩子更好成长。
同时,要打破传统的“思维窠臼”,不能认为劳动就是简单的家务、沉重的体力活动,要有“大劳动”的认识。劳动不等于扫地洗碗等基本家务,也不要一听到劳动就想到挑水劈柴等体力活,学习养花种草美化家居,尝试做一道美食改善生活,教奶奶完成一次网购……都是不同形式的劳动,都对孩子的成长有意义,能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检验孩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中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劳动技能一旦被掌握,就会伴随孩子一生,会成为无形的人生财富。
总之,家庭生活中,家长要认识到“劳动实践是最好的育人方式之一”“家庭是劳动教育的主战场”,要有通过劳动来提升孩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价值认同。当家长对于劳动有了新的认知,在日常生活中也就能够更好地进行言行示范与影响。
二、循序渐进,建构三种层次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自主自立的劳动习惯与自理能力
健康生活的能力与品质必须从小培养,尤其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劳动观念和习惯的养成,这是孩子得以自主发展的核心,也是获得幸福人生的基础。
以小学的孩子为例,自己洗澡、自己洗涤小件衣物、自己整理床铺或房间,自己归置个人物品,整理学习用品,准备上学必需品等,都属于孩子有能力自己做好的事情,是中学阶段及以后集体生活的重要准备。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水平,对孩子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长期教育。比如上学第一天就和孩子郑重其事地谈话,告诉他成为小学生了,从此要努力学习,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上学放学书包自己背,每天的学习用品自己整理,作业自己做,不懂可以问。特别建议家长从小处入手,坚持长期培养。比如物品的整理,先让孩子学会每天整理铅笔盒,到整理书包,整理书桌包括抽屉、书橱,有计划地添置文具、图书。把整理的好习惯向生活各方面延伸,整理自己的床铺、衣橱,每周定期打扫整理自己的房间……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用列表的方式制订一个训练计划。
表3-1 自理能力训练计划
这个过程一定不能急,要耐心细心,循序渐进地开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长大的表现,引导孩子体会到自己完全能做好属于自己的事情,产生最朴素的劳动光荣的价值观,不断坚持,最终养成自我管理、自主自立的生活基本技能与良好习惯。这是一个慢慢塑造人的过程,只要你坚持,孩子一定会给你惊喜。孩子会变得更自信,做事越来越有条理,沉稳细致。这些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的养成一定会促进孩子的学习与人格发展。正如教育家叶圣陶讲过的一句名言“有序之环境促成有序之习性,有序之习性促成理想之学习”。
(二)“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培养主动担当的劳动责任感与劳动能力
家务劳动是家庭成员共同生活派生出来的家庭事务,需要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合理分担。我们根据孩子能力的发展情况,逐步引导孩子分担家务劳动,从跟着大人学着做到主动帮着做。告诉孩子每一顿饭都是家人辛勤操劳的成果,小孩子也可以分担一些活,比如洗碗,特别建议父母和孩子商量如何分工,比如妈妈做饭,爸爸洗菜,孩子可以做什么?可以从剥豆、盛饭、分碗筷等简单的做起,一步步走向独立洗碗、独立做一道菜,逐步过渡到生活必需品采购、旅游物品筹备、理财等,在适当的时机甚至完全可以尝试让孩子“小鬼当家”一天……这个过程建议让孩子自己规划,自己列家务清单,规划学习家务本领的计划,自己记录完成情况。
在孩子“家里的事情帮着干”的过程中,家长一方面要明确家务劳动责任分工,不断激发孩子主动承担的劳动责任感,从小做家庭的小主人;另一方面做到既要不断示范,又要不断放手,让孩子锻炼,让孩子承担,并且及时引导孩子总结反思做得怎么样,从而一边掌握家庭日常管理的基本常识,一边不断培养家庭责任感、增强家庭亲情,激发主动学习劳动的意识,为未来管理自己的家庭打下基础。
(三)“集体的事情积极做”,培养乐于奉献的公益态度与劳动精神
我们身处的和谐社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家庭劳动教育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公益意识和公共场所文明行为习惯,树立“集体的事情积极做”的意识,培养乐于奉献的劳动态度与劳动精神,这样的孩子长大一定会得到更多人赞赏,到哪里都成为受欢迎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因地制宜开展诸多教育活动:比如带领孩子积极参加美化社区环境的公益劳动,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品质,乐于参加公益事业;鼓励孩子小手拉大手认养社区绿地,保护花草树木;鼓励孩子在社区参与垃圾分类宣传和公共服务;鼓励孩子参与志愿助老扶残的结对服务;鼓励孩子文明遛狗,随时清理宠物的粪便;鼓励孩子帮左邻右舍的老人提提菜篮、扔掉垃圾,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日积月累会成为固化的文明行为习惯和处处为大家的胸怀格局,有助于孩子成长为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好公民。
当然,培养乐于奉献的公益态度与劳动精神,最重要的是家长的示范作用。这里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米守护”是同济附小著名的家长义工团活动,每天清晨和傍晚,都有七八位家长义工在校门口上岗,守护孩子们上学放学的安全。家长们人人参与,每周轮换一个班级,为孩子们维护交通安全、打开车门、接送孩子……已成了校门口的动人风景线。在家长们志愿服务的感召下,孩子们也组建“苗苗志愿服务队”,开展“汽车公园垃圾清除”等各类志愿者行动。在志愿服务中,培育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在蔬菜成熟采摘的季节——“一米菜园收获季”,很多苗苗志愿者带着家长参与了蔬菜的采摘、包装……从中体会到主动奉献的光荣、同伴合作的重要以及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新时代背景下,“培养怎样的劳动者,怎么样培养劳动者”,是我们面向未来要长远思考探索的。家长要注重激励,实施趣味多元的劳动评价策略。其一,坚持才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家长可以采用劳动积分、打卡等方式引导孩子坚持劳动,做到注重实操,落细落小。其二,注意在劳动过程中情感激励,采用家校合力、岗位评比等方式,注重孩子劳动过程表现,激发劳动责任感、光荣感。其三,多多展示孩子劳动成果,总结劳动方法过程,做到多元评价,激励巩固,培养孩子劳动才能、劳动品质。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合力促进学生在劳动中锻炼自我、管理自我、发现自我,通过双手改变和创造自己的生活,提升幸福生活的能力。愿我们每一个家庭都能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守好家庭这一劳动教育的主战场,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坚持劳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功能,引领孩子在劳动中创造,在劳动中成长,为孩子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