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江东从此无鼠辈](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41/52949241/b_52949241.jpg)
第76章 人头税
算赋,即人头税。
人头税是诸赋税中极为沉重的一项,算是大税种,给百姓带来的负担犹甚财产税。
按照汉制,凡是年龄不满五十六岁者,不管成人还是小孩,全都需要缴纳人头税。十五至五十六岁每人每年缴税一算,即一百二十钱,年龄小于十五岁的,每人每年缴税二十三钱,称为口钱。
但这只是旧制,随着天下大乱,铜钱越铸越多,货币飞速贬值,很多郡县征收的人头税已经远不止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而是倍算,乃至数倍之算。
在那些赋税繁重的地区,以一个五口之家为例,每年光是人头税就要缴纳上千钱,甚至超过两千钱,再加上其他大大小小的税种,一家人缴完税后,剩下的钱还不够填饱肚子,遇到收成不好的年景,就有破家之险,对兵祸、灾害、大疫的抵抗力更是微乎其微,一旦发生,除了家破人亡,别无他途。
正因如此,严毅在颁布新税令时,对人头税尤其重视,将其调整为‘年岁未及冠,及超出四地支周期者,皆不用缴纳算赋、口钱’。
及冠,即二十岁。
地支周期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轮周期为十二年,四地支周期就是四十八年。
也就是说,运城的编户百姓,只有年龄在二十岁至四十八岁的人,才需要缴纳人头税。
如此一来,运城百姓在人头税上的压力就要减轻很多了。
对严毅降低百姓赋税的举动,很多人都感到不理解,包括曹秋、严白虎等人在内。曹秋认为收买民心不需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严白虎则是担心运城的新税令会对乌程造成冲击。
但严毅有着自己的想法,在他看来,赋税降低后,看似会降低财税收入,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因为这些举措可以吸引大量百姓依附。单人税钱是减少了,全县人丁却大大增加了,迅猛增加的人口足以让运城的财税收入不减反增。
既能提升财税收入,又能减轻百姓负担、收获名声,何乐而不为?
严毅实施新税令的决心很大,运城人丁稀少,充实人口才是重中之重,如果光有地没有民,这些荒地要来有何用?
两个月前,他在思考该如何抵御孙策时,认为首要是扩军,扩军则必先扩民,而扩民的前提是扩地。
然而,在经历了两个月的见闻后,他的想法已悄然发生了转变,地固然要扩,但并不是只有扩地才能扩民,因为民如水,而水是在不断流动的,‘民归之如水就下’,仁德的名声和恰当的举措同样可以达到扩民的目的。
心里有了章程,他对新税令的实施就格外重视了,不但时时垂询,更是亲自巡视里舍。
老翁哪里知道他的这些心思,以为对方只是在和他闲聊,笑着回道:“以前需要缴纳算赋,但是现在少君颁布了新税令,已经不用再缴纳算赋了,近日也无人来向老拙收取税钱。”
严毅也露出了笑容:“甚好。”
曹秋提起的心总算是落下了,脸上露出一丝自得的笑容,暗道等回到官寺后,定要对曹内诸吏再做一番叮嘱,以免惹出事端。
和老翁聊了一会后,严毅取下腰间玉佩,硬塞到老翁手里:“请务必收下。”
老翁仍要拒绝,严毅肃然道:“非是馈赠,而是敬汝德行,能导人向善。”
说完,起身便走。
等到严毅一行人走远后,附近十多个百姓纷纷走来,其中一人问道:“陈父,少君送你的什么东西?”
老翁失声道:“方才那人就是少君?”
身旁诸人一齐点头,一人猴急追问:“陈父,少君赠你何物,快给大伙看看。”
老翁眼眶有些湿润,摊开右手,掌中玉晶莹剔透,引来众人惊叹。
一个穿长袍的中年男子似乎颇有见识,双眼紧盯玉佩,满脸的艳羡之色:“陈翁,你富贵了,这块玉少说也值十万钱。”
周围的人倒吸一口凉气,又是一阵惊叹,一个穿短衣的年轻人问道:“陈父,少君为何赠你此物?”
老翁便将方才之事说了。
众人感慨连连,中年男子肃然道:“德者,行之源,此乃轻财重德之举,当广布于诸里舍,使其教化人心,绵延不绝。”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可以想见,这件事很快会传遍运城,不但老翁受人称颂,其所在的里和里长也会跟着受益。
严毅这时已经来到一间带院的屋舍,院门半遮半掩,露出一道门缝,透过门缝,可以看到院中设有一张案几,几上陈书牍数卷。一名穿皱巴巴襜褕的清矍老者端坐几前,六七人环坐其侧,布衣草履,年齿不一,似乎都是里舍的百姓。
老者声音清而缓,透过门扉传入严毅耳中:“本朝律法,多延自前汉律法九章,分盗、贼、囚、捕、杂、厩、户、兴、具,条目分明,法理森严。盗者,惩治窃取财物,盗章有云,盗贼者,赃满五匹,弃市,此律何意?”
一名皮肤黝黑,肌肉瘦削的年轻人认真说道:“先生,这是说盗贼赃物价值超过五匹布者,当刑死于市,与众弃之,此法之严也。”
老者微微一笑,抚摸着手中书牍道:“善。然九章律之旨,非徒言刑罚,亦关乎教化,汝等可知其用?”
一名三十余岁的男子面露不解,出声询问,老者遂耐心解答。
严毅站在院墙外认真聆听,偶尔会轻轻点几下头。
汉承秦制,外儒而内法,儒家学说固然在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广泛传播,但律法的地位仍十分重要,上至帝王,下至官吏,对律法都非常重视,形成了‘高仕宦,好文法’的社会风气。传承经书的世族虽然多,但是将律法作为家学的家族也不少。
严毅听了一会,若有所思地离开,走出十多步后,向曹秋吩咐道:“后日,你将这院中老者请到我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