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营销与运营实战(微课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任务一 新媒体发展认知

 一、新媒体的产生

“新媒体”的英文是“New Media”,最早是在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德马克率先提出,他在关于开发电子录像(EVR)的报告中,把电子录像称为“新媒体”。

新媒体的产生

数字技术使媒介传播的形态巨变,大量传统媒体依据数字技术转化为新媒体,实现了媒体技术的变革。新媒体正是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产生的媒体形式,它与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和报纸)相比,具有更广泛的传播途径、更快的信息传递速度和更强的互动性。2012年以来,我国新媒体以移动化和融合化作为主旋律,新媒体行业主要围绕战略传播、数字经济、元宇宙、网络治理、互联网出海等热点内容,发展成果显著、特点鲜明。

新媒体快速发展主要受4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互联网的出现,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二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用户获得信息的效率;三是用户需求的变化,用户希望获取更即时、个性化的信息体验;四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可以以数字形式存储、处理和传输,进而使媒体内容更容易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和共享,此外数字技术还催生了各种各样的互动媒体形式,如社交媒体、视频分享平台和即时通信工具,进一步丰富了新媒体的形态。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如图1-1所示。

图1-1 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催生了新媒体,新媒体的“新”体现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新”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不同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新的媒体形态,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广义的“新”是一个拓展概念,泛指利用数字压缩和无线网络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跨越地理界限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因此又称为数字化新媒体。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用户需求的变化,新媒体的形态和应用也将继续发展和演变。

 二、新媒体的主要特征与常见类型

(一)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新媒体运用数字技术打破了媒介之间的壁垒,逐步消融了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包括数字化、交互化、即时性、个性化、多样性、多平台性和全球化。这些特征使得新媒体成为一种更加灵活、开放和参与性强的媒体形式,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如图1-2所示。

(1)数字化。新媒体借助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建立信息传播平台,包括网站、微博、微信、抖音等各种在线社交媒体平台,以及移动端应用程序等。

(2)交互化。新媒体可以充分实现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交流、休闲娱乐的需求,满足随时随地进行互动性表达的需要。

(3)即时性。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通过互联网,信息可以实时传播和获取,新闻事件和其他内容可以在第一时间被广泛传播和获取。

(4)个性化。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

(5)多样性。新媒体提供了多样化的内容形式和媒体载体,除了文字和图片,新媒体还包括音频、视频、动画和交互式应用程序等形式,丰富了信息的表达方式。

(6)多平台性。新媒体可以在多种设备和平台上获取和发布信息,如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分享信息。

(7)全球化。新媒体利用通信卫星和全球互联网传输数据,有效打破了有线网络和国家行政区域及地理位置的限制。

图1-2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二)新媒体的常见类型

新媒体的常见类型主要包括手机媒体、数字电视、互联网新媒体及户外新媒体,如图1-3所示。

图1-3 新媒体的常见类型

 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传播主体、传播途径、传播范围、市场类型、受众类型、用户定制化、内容形式、排版规则、设计制作、传播时效、互动方式、成本和门槛、管理机制等方面,如表1-1所示。

表1-1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

对比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难看出传统媒体的优势主要体现为专业化运作、内容的剖析力度大、便于携带、学术价值高;劣势主要体现为时效性弱、信息传递慢、受众接收被动、信息采集有限。而新媒体的优势恰恰能弥补传统媒体的劣势,充分体现出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跨时空与个性化、多媒体与超文本、全方位采集等特性,为用户带来更为丰富的收视选择和多元化的信息服务。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二者可以相互补充和融合。许多传统媒体也借助新媒体的技术和平台进行内容传播和互动,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混合模式。

知识拓展

新媒体的相关概念辨析如图1-4所示。

图1-4 新媒体的相关概念辨析

 四、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新媒体的未来发展将呈现以下七大趋势,包括发布主体多元化、交互关系协同化、设计体现多维化、内容设计碎片化、优质内容价值化、用户流量平台化和移动互联智能化,如图1-5所示。

图1-5 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

(一)发布主体多元化,传统媒体、政务发布、自媒体“三分天下”

信息传播正在从专业媒体主导的精英传播向社会广泛参与的大众传播转变,新媒体内容供给主体已形成传统媒体、政务发布、自媒体“三分天下”的格局。传统媒体基本完成以“两微一端”为主体的移动传播布局,政务发布基本形成覆盖中央部委、省、区、县的四级发布体系。传统媒体要在竞合中以更专业的发布、更权威的信息和思想观点的输出,发挥“关键少数”作用,同时与政务发布多方协同,以开放心态引领自媒体。

(二)交互关系协同化,媒体与用户逐渐发展形成命运共同体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新媒体时代,媒体与用户的关系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媒体与用户之间,随时都在进行信息、观点、情感的交流、交锋、交融。从简单交互到深度参与,直至出现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几乎完全由用户提供内容的产品,媒体与用户日益成为信息传播共同体、价值判断共同体、情感传递共同体。用户的数量、停留时长、参与程度,代表媒体对用户的聚拢吸附能力、社会动员能力和行为塑造能力,构成媒体视为生命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三)设计体现多维化,短视频将成为主要传播形态

新媒体内容设计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视频或将成为未来信息的主要传播形态。随着5G时代到来,拍摄、制作、上传短视频的门槛大大降低,短视频将迎来爆发增长。由用户上传,将移动化和社交化相结合的社交短视频,将有可能创造增长神话。着眼这种趋势,国内主流传统媒体如《人民日报》等已上线视频聚合平台。

(四)内容设计碎片化,泛资讯产业快速拓展

不同的介质决定不同的传播内容,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传播介质变了,新闻资讯的内容也被重新定义。手机天然是一种伴随性、生活化的媒介形态,承载的内容注定与传统媒体不一样。特别是近年来算法推荐的流行,助推了一些碎片化、浅阅读、消费属性的泛资讯内容快速拓展。目前,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资讯外,生活服务、健康知识、娱乐视频等泛资讯大规模进入新媒体内容生态。这些内容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但也带来过度娱乐化和伪科学等问题。

(五)优质内容价值化,付费阅读成为值得探索的模式

几乎与泛资讯内容扩张同步,付费阅读初现端倪。在海量信息的狂轰滥炸和消费信息的感官刺激中,人们开始寻找有价值的内容。一些媒体开始尝试付费阅读,问答平台也应运而生。依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的数据,2023年我国数字阅读行业市场规模为463.52亿元。短期看,内容付费市场还不会迎来爆发式增长,主要原因一是中国互联网免费模式由来已久,二是真正值得付费的优质内容仍十分稀缺。

(六)用户流量平台化,移动端出现“马太效应”

在资本、技术的推动下,用户、流量都在“中心化”,商业平台越做越大,少数几个产品瓜分了移动资讯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事实证明,能做出优质内容的不一定能做出平台级的产品,而缺少自主可控的平台,就很难掌握话语权和竞争优势。

(七)移动互联智能化,人工智能由概念进入实操阶段

媒体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已经由早期概念进入产品形态。机器人写稿、智能推荐、语音识别、视频感应器、数字人等技术的应用,正在重塑新闻生产和信息传播各个环节。例如《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作大脑”,其具备智能推荐、智能写作、智能分发、智能语音等四大功能,致力于帮助内容创作者提升内容生产和分发效率。某种意义上,移动互联网正在进入“下半场”,智能移动互联网时代蓄势待发,行业有必要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