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学海的枯坐,从“伤”到“熵”
自从认命之后,袁学海对外没有了追求,但内心却被一股悲凉的情绪所笼罩。白天尚能挺住,一到晚上,就焦虑不安、恍恍惚惚,睡眠很浅,很多时候,还整宿失眠。
去年秋天,在赶往北京国子监的途中,一路往北,天气越来越凉,秋风萧瑟,树叶一天天变黄,凋零。袁学海悲凉的情绪日益加重。此时,如果拿来一张“伯恩斯抑郁状况自查表”,让袁学海回答下列问题:
你是否感到悲伤或情绪失落?
你是否感到无助?
你是否觉得自己无用?
你是否感到孤独?
你是否失去动力?
你是否对工作或其他活动没有兴趣?
你是否失眠?
你是否有想结束生命的念头?
…………
那么,袁学海无疑会被确诊患上了中到重度抑郁症。
一天晚上,袁学海在一座不知名的山中留宿,入睡之后,他做了一个噩梦。在梦中,他遇见了一根又长又粗又黑的藤蔓,慢慢伸向他,缠绕他的脚;然后一点点向上,缠绕他的大腿、腰部、颈部。他动弹不得,呼吸越来越困难。就在藤蔓将要缠绕他的双眼时,突然之间,袁学海看见藤蔓变成了一条巨蟒,面目狰狞,睁着可怕的眼睛,吐着蛇信,吓得他大声呼喊,却没有人回应……他从梦中惊醒,一身冷汗。
醒来之后,袁学海听见山中下起了小雨,听见雨中有果子从树上掉落的声音。他想起了唐朝诗人王维《秋夜独坐》中的诗句:“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同样是这样的秋天,同样是这样的雨夜,王维独自坐在空堂内,看见自己两鬓斑白,一天天老去,死亡慢慢逼近,感到无比孤独、无助和悲凉。为了解脱痛苦,王维皈依佛门,开始坐禅。
袁学海也想像王维那样,用坐禅来抵御内心的抑郁。
最初静坐时,袁学海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努力不去想噩梦的事情,但就像那个“粉红色大象”的心理学实验一样,测试者被告知不要去想屋子里有一头粉红色的大象。结果发现,一旦脑子里输入这个信号,每次控制不去想的时候,粉红色的大象都会在心中被刻得更深。弗洛伊德将这种现象叫作潜意识中的“无否定”。即,人努力不去想某个形象,那个形象在大脑中就越活跃。同样,人越想否定、甩掉一种想法和情绪,它们就缠绕得越紧。袁学海极力想摆脱噩梦所带来的恐惧,但恐惧却越来越强烈。
我们说,好的静坐不控制任何进入心中的想法和情绪,但奇妙的是,当我们不试图控制,只是静静观察这些想法和情绪时,它们就能自由流动,自行离开。无论恐惧,还是悲伤,它们都像一匹烈马,任何形式的控制,都是将其限制在一间憋屈的隔栏中,势必变得狂野。相反,如果不去招惹、纠缠,只是静静观察,就相当于将烈马放在了辽阔的草原上,任其奔跑,过不了多久,它们就会慢慢安静下来。
但遗憾的是,袁学海的静坐并不是这样,他的心是一张蜘蛛网,那些飞过来的想法、情绪和意念,就像蚊虫和飞蛾,一粘上,就无法逃脱,还浮想联翩,牵扯出一连串的思绪、回忆和幻想,东拉西扯,弄得心里一团糟。
…………
不知静坐了多久,雨停了,一只蝈蝈从树上发出“唧唧(急急)……唧唧(急急)……”的声音,那声音在袁学海听来就像是哀鸣,似乎在告诉他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寒冬来临前,它将死去。而草丛中的蟋蟀不时与蝈蝈共鸣,发出“吱吱(知知)……吱吱(知知)……”的叫声,似乎全然知道自己的死期,却又无可奈何。在密集的此起彼伏的哀号中,袁学海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死期,这些虫子的命运不正像自己短命的一生吗?这个想法一出现,巨大的悲凉顿时袭上心头。当悲凉的情绪愈演愈烈,即将把袁学海吞噬之际,他便竭尽全力关闭自己的感官系统,逃避。
经过几个晚上的挣扎,袁学海终于成功了,他通过静坐进入了一种自闭状态:一念不生,心犹如结冰的湖面,风吹不起一丝涟漪。
事实上,很多遭受沉重打击、受到外界强烈刺激的人,都容易像袁学海这样,封闭感官系统,对外面的一切充耳不闻,对内在的感受无知无觉,进入一种“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状态。通俗的说法叫走火入魔,禅宗叫“枯禅”。枯木没有生命,没有“活水”,不能吐故纳新,不能开花结果,坐的时间越长越死气沉沉。
这种枯坐会带来怎样的危害呢?
心理学大师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谈到“熵”这个概念。所谓“熵”,是指一种混乱、无序的死寂状态。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 在一个孤立的系统中,如果没有外力做功,其总混乱度(熵)会不断增加。例如,一盆热水单独放在那里,就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如果不再加入热水,这盆热水会慢慢变凉。一池清水,如果没有活水注入,就是一个孤立的系统,慢慢地,就会变成一池浑浊的死水。
任何一个系统,无论是生命的,还是非生命的,只要它孤立,没有外力加入,就会逐渐趋于混乱、无序、死寂。相反,任何一个孤立的系统,只要开放,就有活力、有希望、有未来。人的每一次成长,都是打破封闭,走向开放。
婴儿在刚出生的6个月里,处于心理学上的母婴共生阶段。这个时期,婴儿大多数时候都在睡觉,就像一个封闭的“鸟蛋”。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比将6个月前的婴儿比喻为一个混沌未开的“茧”。只有突破“茧”的状态,婴儿的意识才会成长,否则就是巨婴。
6个月后,婴儿逐渐破茧而出,有了自我意识,开始认生。之后伴随着意识的成长,一天天长大,最后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独立,意味着可以自食其力,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意味着自我的封闭。长期生活在封闭的“自我”中,只会感到孤独和寂寞,而爱情的出现,则打破了封闭的系统,让人走出去,与心爱的人融为一体,一心一意为对方着想,于是生命洋溢出激情和力量。
然而,无论经历过多么炽烈的爱情,在结为夫妻、共同生活在一起后,又形成了一个封闭的二人世界。在这个封闭的世界中,激情慢慢褪去,熵的力量与日俱增,不可避免会出现倦怠感,趋于惰性化。这样的变化或剧烈或轻微,可以说是婚姻中无法避免的。如果没有新的力量加入,爱情很容易进入坟墓,婚姻很容易陷入危机。倘若这个时候有了孩子,就能够扭转这种局面,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可以打破两个人的封闭系统,给家庭注入新的活力。
…………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大千世界每一个活色生香的生命,都是携带着真实的自我,从一个又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突围,释放出了全部的热情与活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热力学第二定律”又叫“熵增定律”,揭示了宇宙和人生变化的终极规律:开放活,封闭死。
袁学海的枯坐从悲伤到封闭,从“伤”到“熵”,他的心死了,他的世界也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