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荣耀时刻
“团体奖第一名,江南省队!”
“个人赛金牌第一名,林述周!”
林述周和队友们捧起奖杯时,他看到了第一排坐着的陈教练,眼中闪烁着泪光。
“下面我宣布,本次全国物理竞赛选拔进入国家集训队的 50名选手。”钱院士拿出一份名单,“这些同学将于 12月初在本届团体冠军所在地——杭城江南大学,开始为期一个月的集训。”
“江北队:朱临风、张雨晨、王子谦、李成栋,共 4人。”
“京城队:李维枫、孙佳慧、马天宇、张东,共 4人。”
“江南队:林述周、沈明轩、郑阳、刘阳,共 4人。”
“沪上队:陈安、吴江、赵明,共 3人......”
台下不时响起掌声和欢呼。每个省队入选的人数都反映了他们的整体实力。江北队和京城队不愧是传统强队,而江南队这次的表现也足以自豪。
“入选的同学要抓紧准备,下个月就要在江南大学集中培训了。”钱院士停顿了一下,“这次集训不仅是为了明年的国际物理奥赛,更重要的是选拔和培养我们国家未来的科研人才。”
全场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钱院士带头向所有参赛选手和教练鞠躬致意,台下师生纷纷起立回礼。这是中国物理界青年才俊的集体亮相,更是寄托着国家科技腾飞的希望。
礼堂内响起雄壮的国歌声。林述周站在领奖台上,看着缓缓升起的五星红旗,内心无比激动。这一刻,他想起了医院里的父亲,想起了那些在实验室和机械厂来回奔波的日日夜夜。所有的付出,终于在这一刻得到了回报。
典礼一结束,沈明轩就兴奋地拉住队友们:“我们四个都进了国家队!太棒了!”
“集训就在咱们江南大学,”郑阳眼睛发亮,“这可是地利优势啊。我们要比其他队更努力,一定要在主场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别忘了,最后还要选拔国际物理奥赛的名额。”林述周笑着说,“咱们江南队好不容易打破了江北队的垄断,接下来更要加油。”
“没错!”刘阳握紧拳头,“在自己家门口训练,我们一定要拿出最好的状态。这次不只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江南队的荣誉!”
四个人相视一笑,伸出手叠在一起。他们都明白,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国家集训队的挑战还在前方,但他们已经准备好了。
颁奖结束后的礼堂外,参赛队伍陆续离开。林述周看到张蓉正在收拾志愿者的资料,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过去。
“那个......”他清了清嗓子,“张学姐。”
张蓉抬起头,翻看着手中的文件,突然神色一动。她又仔细对照了一下招生办刚送来的“重点争取”名单,再看向林述周时,表情有些微妙。
“有事?”她下意识地捋了捋刘海,语气依然不冷不热。
“能留个联系方式吗?我是说,后面可能要请教你一些问题......”
张蓉看了看那份招生办特别标注“重点争取”的名单,第一行赫然写着林述周的名字。
“给你吧。”她在笔记本上撕下一页,写下 BP机号码,“叶院士很看好你,说华清的半导体实验室在全国首屈一指。如果你感兴趣,开学前可以去参观......”说完她自己都愣了一下,这好像说得太直白了。略微停顿后,她还是补充道:“希望你能选择华清。”
“我会的。”林述周坚定地说。重生前的记忆让他知道,这里将是他学术生涯的起点。
当天晚上,林述周刚回到宿舍,校园里就已经开始流传他的事迹。一个 18岁的高中生,不仅在物理竞赛上力压群雄,还在顶级期刊 Nature上发表封面论文,这样的消息自然引起了轰动。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般在各大媒体间传播。
《科技日报》头版:《高中生破解量子隧穿效应难题,Nature选作封面文章》
《浙江日报》:《从工厂学徒到 Nature作者,18岁少年的逆袭之路》
《都市晚报》:《为救父亲,他一边修机床一边做科研》
《青年报》:《他用科研照亮治愈之路》
《教育周刊》:《江南省实验中学:一个科研人才是如何诞生的》
央视新闻也发来了采访请求,想要对这位年仅 18岁的 Nature第一作者进行专题报道。
杭城电视台的记者更是挖出了林述周在机械厂帮工的故事。镜头对准那些他修过的机床,采访了和他朝夕相处的工人师傅。“这孩子啊,”刘师傅在镜头前动情地说,“晚上修完机床,就趴在工作台上看书,想着法子给他爸治病......”
媒体的报道角度各有侧重:有的关注他的学术成就,有的侧重他的励志故事,还有的深入报道他为救治父亲而在工厂和实验室之间来回奔波的经历。但所有报道都传递着同一个信息:这个 18岁的少年,用科研为父亲的治愈之路点亮了希望。
沪城肿瘤医院的病房里,林建国靠在床头,有气无力地摁着电视遥控器。今天的化疗让他特别疲惫,但他一直在等新闻。
“爸,你看!”林述华突然指着屏幕。
《科技日报》的标题打在屏幕上:《高中生破解量子隧穿效应难题,Nature选作封面文章》。画面切到颁奖现场,林述周正站在领奖台上,手捧奖杯。
“这个少年不仅在全国物理竞赛中夺得金牌第一名,更令人瞩目的是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即将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 Nature......”
林建国的眼眶湿润了。画面里的儿子穿着整齐的白衬衫,面带微笑。他想起了那些在厂房里修机器的夜晚,儿子总是坐在工作台边,一边看书一边等他。
“爸,”林述华握住父亲的手,“周周说马上就能去斯坦福找 Martin教授了。”
病房外,医院院长正和几位主任在走廊上讨论:“林工的儿子,真了不起啊。”
而在江南省实验中学的大礼堂里,新闻画面投放在巨大的银幕上。台下座无虚席,都是赶来观看这场特别新闻的师生。
“诶,班长,这就是你经常说的那个借物理笔记的林述周?”一个高一的学生问孙婷。
“是啊。”孙婷笑着说,“他以前总是说,一定要找到治好叔叔病的办法。”
“我记得他每天早上都是最早到教室的。”王淑华老师感慨道,“那会儿谁能想到,他竟然能在读高中时就发表 Nature论文呢?”
张卫国在一旁擦了擦眼镜:“物理竞赛这么多年,今天总算扬眉吐气了。”
大礼堂后排,周国平校长望着银幕上那个意气风发的学生,想起了当年招生时的场景。谁能想到,那个坚持要借实验室钥匙的高中生,真的做到了他说的一切。
“...作为今年全国最年轻的 Nature作者,林述周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青年的科研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
“砰!”机械厂的车间里,刘师傅重重拍了下桌子:“好样的!老林的儿子真给咱们厂争脸了!”
“就是!”其他几个工人围着收音机,激动地说,“林工知道了,病一定能好得更快!”
医院病房里,林建国紧握着女儿的手,泪水终于夺眶而出:“这孩子,这孩子......”
这个秋天,一个 18岁少年的故事,正在这座城市里不断传颂。
新闻热度还没过去,北大和华清的招生老师就先后来到了杭城。
北大物理系来的是钱院士的得意门生李教授。“林述周啊,”他坐在江南省实验中学会客室里,语气诚恳,“钱院士让我转告你,北大已经为你准备好了实验室。全系最好的资源,全部配给你。”
他掏出一份拟好的培养计划:“本科期间可以直接参与量子物理重点实验室的项目。钱院士说了,以你的水平,完全可以按博士生的标准培养。”
第二天,华清大学的叶院士亲自来访。这位量子计算领域的权威专家一见面就开门见山:“林述周,你要知道华清在半导体领域的优势。最新的光刻机、分子束外延设备,所有实验室对你无条件开放。”
听着两位教授的条件,林述周的心意其实早就已定。重生前的二十多年,那些在华清的点点滴滴,那些熟悉的面孔,那些将要重逢的老朋友,都让他对这所学校有着说不出的牵绊。
这一世,他要重新走一遍这条路,只是这一次,要走得更好。
在北大和华清的选择上,林述周没有丝毫犹豫:“我选择华清。”
至于原因,他笑而不语。有些感情,就像扎根在记忆深处的种子,只有他自己知道何时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