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本王的大汉大了亿点怎么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1章 打造商业经济区

李定荣听着朱高煦的话语,满脸的苦涩。

“王爷,建设学院,完善教育体系臣是认同的,只是学院招收学生,还要朝廷补贴费用,朝廷恐怕无力承担。

如今朝廷虽然得到了大笔钱粮,但是各府、各县都要下拨钱粮安置百姓,处处都在支出,若是再增大开销,如今得到的钱粮,恐将也不够啊。”

李定荣能够理解朱高煦迫切想要改变的心,但现实的情况却是根本没有这么多的钱支撑。

就单单是朱高煦所说的学院,能够将这些学院建立起来,并且配套相应的教书先生,都是一大笔支出了。

这些话他都没有和朱高煦说,不仅这些,包括教学还要产生的其他费用,教学用品,书籍、笔墨纸砚等等,哪一样不要钱?

朱高煦闻言却是摇头,显然不认可李定荣说的。

“你说的也对,但不是这样的,国库钱不够,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开源,而不是节流。

教育乃国之本,大汉能不能越发强大,与大汉的人才息息相关,教育之事,更是不可马虎大意。

我知道这样做朝廷的支出会更大,但这样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大汉拥有更多的人才,大汉的疆域,不会只有现在这么些,将来会很大,必须要有足够的人才储备才行。

而且这样做,大汉百姓都会记得朝廷的好,谁不想十数年寒窗,然后科举入仕,逆天改命?

多支出一些银子,可以得到天下百姓的支持,因为这事关天下人的大事,尤其是百姓对于入军也将会有更高的热情。

做一件事,不要只看重眼前的得失,不仅要看得到失去,更要看见能够得到什么。

至于朝廷钱财的来源,接下来大汉将大力发展商业,待会我们得商议制定出商税。

我们有着先进的手工艺品,纺织、器具、瓷器、茶叶、手工品等等,都是周边除大明之外无法比拟的,而大明如今禁海,并没有对外形成通商,这是我们的一个机会。

将商业发展起来了,通过商税的收取,朝廷的收入同样会增多,民间的百姓也会因此受益,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尤其是沿海之地,将港口利用起来,通过海路打通对外的贸易,每个沿海的城市设立贸易区,吸引南洋、东洋、西洋的商人到来,来大汉行商。

同时再将各个港口到汉京、清化之间,以及连接内陆的道路修建起来,到时大汉将会成为全世界最为繁华的集贸之地,世界商品全部都在大汉进行中转亦或者交易。

那时仅仅凭借商税,大汉的国库都不会差钱。

尤其是我们有着先进工艺的前提下,往外贩卖各类商品,更是能够让大汉大赚一笔,又何乐而不不为?”

教育的扶持,朱高煦是绝对要实行下去的,现在他必须要将基础做好,不然后面大汉的疆域一直扩大,人才不足的问题将会一直困扰着他。

眼下只要做好,顶多就是苦几年,后面逐渐都会好转。

而商业更是朱高煦要做的,刚才他说的那些,其实本应该是发生在大明身上的,可是大明的国策原因,如今他这里同样有着各种先进的工艺,正好将这个优势发展出来。

大明有禁海的资本,大汉可没有,两者的体量完全不同,要是他也禁海,大汉是真的难以发展起来。

只要商业发展起来了,外面的银子源源不断流入大汉之内,大汉只会越来越富有。

商人确实不事生产,但商人带来的利益,也是不一样的。

成为商业之地的核心是要有核心的产品,在大明不参与的情况下,大汉完全可以实现。

而且随着他的荣耀点获得,今后大汉的核心产品只会更多,全世界的商人都会被吸引到大汉这里来。

李定荣听着朱高煦所说的,心头一时震撼,他没有想到朱高煦竟然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国库的收入,这个法子,他一时也不知道是好还是坏了。

因为以他的认知,根本无法判定这样做了之后,大汉究竟会成为什么样,他也无法想象。

李定荣到底是从朱高煦的幕僚出来的,对于这些自己想不到的,既然朱高煦要做,那就先做,做出来见到之后,不合适再取消就行了。

“王爷,既然要发展商业,臣建议还应该像大明那般组织出海的舰队,外出宣扬大汉,同时带上大汉的商品,去往海外诸国。

以此让周边诸国能够更快知晓大汉,并且前来大汉经商。”

听着李定荣开始查缺补漏,朱高煦欣慰的笑了,他愿意用李定荣的原因,何尝不是有这层呢,这样的人,用着才是最顺手的。

要是换成一些人,还不知道会怎么反驳他呢,这种事情在那些人眼中,就是典型的离经叛道了。

两人随即商量了许久,一直探讨了半日,将该敲定的差不多敲定,才总算差不多结束。

“这件事你下去后要立即着手去做,等过几日,到时我再给你几个惊喜,一定能够让大汉的商业更加发达。”

朱高煦所说的,就是增加一些独特的产品,许多手艺如今这个时代的人不会,可不代表他也不会啊。

精密的他弄不出来,稍微简单点的,哪怕没有系统,他可是就能弄出来了。

什么白糖、老花眼镜,加大盐的产量,以及一些糖果什么的,不就是弄出新花样嘛,前世那么多花活,他只要弄一点点出来,都能让人眼前一亮了。

还有什么纺织机、织布机,如今虽然有了,但效率是真的低下,并且还是大型的那种,用起来还不怎么方便,需要多人操作,他同样可以改进。

工业性强的他不懂,也弄不出来,这些简单一点的手工活,他还弄不出来了?

朱高煦想着这些,都已经在想象大汉各大商业经济区发展起来后的繁华样子了。

李定荣闻言,也是憧憬又好奇,既憧憬大汉未来的样子,又好奇朱高煦到底会给他什么。

如今大汉所走的,是历朝历代还没有走过的,可以说未来是什么样子,除了朱高煦有一个预估,其他人心中都是没底的,但李定荣也愿意试一试。

毕竟他们都是从大明出来的,在大明所有人的眼中,他们就是失败者,哪怕他们自己不是这么认为的。

李定荣是真的想要帮朱高煦一起将大汉发展起来,他真不想让朱高煦被大明那些人所瞧不起。

就在这时,丘平匆匆走了进来。

“王爷,王斌传来急报,说是关于大明边地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