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宋雯雯
山里人正谈水源之事,村里南坡却多了个新的身影在翻土——宋雯雯。
孙大柱和刘小虎跟林生进山去了,临时负责带宋雯雯的是另一位淳厚社员阿福。
宋雯雯穿着宽大的旧衣裤,蹲在红薯垄沟里,一锄一锄地拨松硬土,汗水浸湿后背。
起初不太顺手,但仍咬牙坚持。
“不累吗?歇会?”阿福见她脸涨通红问道。
宋雯雯撑着锄柄,喘了口气笑:“不歇,我能多干会儿……我想快点学会,好帮得上忙。”
阿福心下暗赞。
这女知青态度比好多“叫苦不迭”的强多了。
他递给宋雯雯一碗大麦茶:“先喝口水,别闷坏了。”
宋雯雯接过碗,喝着淡淡的麦香味。
村民并非如某些知青同伴口中那般粗鲁可憎,反而朴素又体贴。
“若能跟林生一样,把这地里的活儿钻研透,也许我就不会那么茫然。”
想到林生,宋雯雯脸上微微热。
自打篮球那天起,她便对林生的“全能”抱着某种向往,又隐约感觉到沈兰似乎对林生也有特殊关注。
天擦黑时,林生和孙大柱、刘小虎风尘仆仆回到村里。
一进院门,立刻把情况向李洪昌作汇报:“那董猎户带咱去个‘乌窟洼’,水量应该比原井大。若真能开渠或挖涵洞,至少能解决半数旱地的浇灌。就是工程浩大。”
李洪昌听得眼放光,却又皱眉:“需要多少人力啊?咱们村壮劳力也就那三四十个,很多活都排不过来,公社那边要批条子……可不管怎样,先做个初步方案。万一镇里肯支持,就干!”
林生颔首,心里盘算着找几位懂泥土、土石架的老把式,再加上自己在现代学过的农田水利知识,做一份可行计划。
虽说这个年代物资缺乏,但拚人力也能开山,就看能不能拿下公社批。
孙大柱、刘小虎则在旁兴奋描述那山间泥洼如何潮湿:“真要弄通了,咱柳家湾就不怕旱啊。”
李洪昌连声“好好好”,命他们赶紧吃饭洗漱,明日一早再召集骨干开会详议。
饭毕,林生想到白天让宋雯雯换组的事,便问了问孙大柱。
大柱嘿嘿一笑:“是呢,宋雯雯就来咱这组了,今天她还下地干得挺勤快。还说你不在,她有些忐忑。”
林生只点头,没多表态。
之前对宋雯雯认识不多,倒记得篮球赛她在场边看着,也不像邵平等人那般嚣张,或许真想好好学农。
“既然她愿学,我就教呗。多一个人多一分力。”
当夜无事,林生回到简陋屋子翻起笔记本,仔细写下对“乌窟洼”泉眼的评估:
1)地势:比村东山洼更低洼,水量相对稳定;
2)距离:距村主道约十余里,中间需翻两道山梁;
3)土质:可能需凿通山石或挖长渠;
4)所需人力:粗略估计五十人以上,至少干上半个月。
还需木料、工具、粮食补给。
写着写着,脑子里又闪过那些知青们。
邵平、杨婷等人怕是不会主动帮忙,但若公社项目批下来,需要用到所有青壮,包括知青在内。
到那时邵平恐怕又是一肚子怨言。
又想到宋雯雯——这个看似内向却坚持要换组的女孩,或许在这场大工程里能发挥什么作用也不一定。
毕竟来自城里,或多或少懂点新式知识,说不定能协助做一些绘图、测量?
写到午夜,终于合上本子,吹了油灯。
黑暗中,蛙鸣阵阵,窗外微风送来阵阵田野泥土香。
翌日清晨,天色泛白。
宋雯雯裹着那套旧工装,像往常一样早起,只是今天要去的新组让她心里既忐忑又兴奋。
拎着昨日新领的锄头,出了知青宿舍,迎着晨风走到村东头小路,想等着林生他们来。
远远看去,只见林生扛着铁锹逆光而来,身影颀长。
宋雯雯脚下微顿,心跳略快:“怎么感觉像在等他似的……”
她没让自己多想,主动招呼:“林同志,早啊。”
林生见她先站在路边,笑着点头:“这么早?好劲头。”
宋雯雯轻轻笑:“昨天阿福教我翻土,我还不熟,今天想多练练。大柱哥和小虎呢?”
林生道:“他们在大队部搬些肥料。咱先过去南坡吧,他们随后就到。”
两人并肩而行,空气里弥漫淡淡露水和泥土混杂的气息。
宋雯雯时不时瞟一眼林生的侧脸,心中莫名安定,却也夹着隐约的紧张。
她想问山里打井的事,却又不知道该怎样开口,只能顺着脚步快走几分,努力跟上林生节奏。
走到南坡时,晨曦初露金光,漫过红薯田那一垄垄青绿。
林生示意宋雯雯先翻东侧那块土,自己则检查藤蔓的生长情况。
几垄下来,宋雯雯额上已细汗涔涔,却咬牙坚持。
林生回头瞧见,心生几分欣赏:“你要是累,就说一声别硬撑。”
她抬眸,勉强笑:“没事,我还能行。”
没多久,孙大柱、刘小虎、沈兰和邵平也陆续赶到,与宋雯雯打了个招呼。
“好,各位都到齐了。”林生放下手中农具,“田里现在主要干两件事:一是拔草翻土,让红薯藤更好伸展;二是追肥,再浇几次水。水源有限,得用粪肥水相结合,尽量保证藤蔓营养。”
说着,林生走到一株长得较弱的红薯藤旁,蹲下身,用手指轻抚其根茎处的土壤。
“你们看,这根部土壤还比较松,可上层干裂度略高,需要覆土、除草,再浇一勺肥水。否则红薯块长不大,藤也黄瘦。”
【土壤肥力:★★★☆(中等偏下)
水分:偏缺
建议:5-10斤畜粪肥配稀释浇灌,每亩补施草木灰】
林生睁开眼,再度确认:“是该加畜粪肥和草木灰了。”
此刻邵平、宋雯雯、沈兰都站在一旁,听得云里雾里:
邵平半信半疑:“你别瞎说,谁知道这土到底缺啥?”
沈兰想了想,柔声问:“上次怎么改的?加了猪粪和稻草吗?”
宋雯雯好奇:“是经验之谈?”
林生浅笑:“也算是我在大学读农学时学到的一些检测方法吧。看土壤松紧和颜色,加之植株叶面状态,大概能知道该施啥肥。你们要学的话,我可以教,但得先实操。”
干活途中,林生又带他们在田间转悠,顺便示范如何拔草不伤根、如何用水瓢调配肥水。
宋雯雯和沈兰都学得认真,弯腰锄草时汗珠滚落,也不喊苦,偶尔互相交换心得。
沈兰会观察土面颜色,宋雯雯记下林生说的要点。
相较之下,邵平则挖几下土就直起腰抱怨:“我还以为来这里能学啥高科技,结果天天扛粪?”
“学农,难道不要懂粪肥?粪肥是最基本的有机养分。”林生语气淡然,没给他面子,“要是真不想干,可以回去跟大队长申请。”
邵平被顶得面子挂不住,怒而反驳:“别以为你在村里威望高,就能训我。上回打球是你运气好,别的也不见得你多强。”
见气氛尴尬,沈兰赶忙拉了拉邵平袖子:“邵平,算了,我们先把活干完。”
邵平抖了下肩,甩开她手,扭头抱怨几句,仍不情不愿地继续拨草。
林生不再和他多言,但眼神里对邵平依旧不屑。
午后歇息时,宋雯雯放下农具,忍不住问林生:“技术员,这些调配肥料的比例,你都是怎么计算的?真的光看土色就行吗?”
林生笑道:“也不仅看土色,还得看叶片浓度、根茎颜色……这是咱农学里的综合判断。你若真想学,可以多记些笔记。下次我教你怎么做浅表检测。”
宋雯雯连连点头,把沾着泥巴的记事本翻开一页写写画画。
沈兰在一旁静静看,嘴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这天临近傍晚收工,林生把大家聚在田边,扫视红薯藤长势,露出满意的神色:“杂草已基本除完,明日再浇一次肥水,就能熬到下场雨了。等我忙完山里那边,就来带你们做下阶段改良。”
沈兰疑惑:“你又要进山?”
宋雯雯也好奇:“是为找更多水源吗?”
林生点头,随即简要说明“乌窟洼”暗流的事,若能引水成功,将使南坡甚至更多田地受益。
邵平听到“要劈山开渠”之类的话,不屑地撇嘴,但自从顾东走了之后他连能抱怨的人都没了,只能在心里云云。
当晚,林生回到简陋屋里,趁着昏黄的煤油灯,再度对今天采集的土样数据做更详细的整理。
从脑海的那串自动检测信息里挑出“水分缺口”“有机质比例”等关键点,结合现代记忆,用笔在纸上画了“南坡进程表”:
当前肥力:约★★★(中等),红薯块茎形成需更稳定水源;
后续计划:每周一次畜粪+草木灰混合浇灌,并保证除草;
若能引进山泉,则可大幅提升到4星以上,让红薯产量翻倍。
想要更高产量,离不开水。
乌窟洼这条线,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