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合作
下午,二人来到柳志洲家的唱片公司。
公司位于一座旧楼的几间办公室内,走进去,里面职员三四个。
规模甚至比不上工作室。
林一鸣感到疑惑,这几年音乐市场还算是上行,怎么会混成这个惨样。
还没等他想明白,柳志洲率先开口。
“我父亲是个摇滚爱好者,之前只接摇滚歌曲,还有点混黑。”
说到这,他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
“不过你放心,从我接手开始,现在什么都接,而且完全正规。”
林一鸣心下了然,那年头被崔教主感召的人可不少。
而当下正是摇滚青黄不接之年,启迪唱片赚不到钱,合情合理。
到了讲正事的阶段,柳志洲正色起来:“林先生,作品我都了解过了,质量上绝对过关,我们公司主要负责制碟、宣发和销售。”
“没错,但你们公司的优势是什么?我为什么要选择你们?”
柳志洲看了眼手表,打开手边的收音机,将频道调到947,一个悦耳的女声传来:
“欢迎来到974音乐时间,今天向大家推荐的歌曲是来自小刚的《黄昏》”
听到这,他关掉收音机,开口道:“虽说我们家现在规模小,但电台资源没断。”
“就这些么?”
柳志洲沉默片刻:“我姐在粤省当主持人,她叫柳言,也能帮忙宣传。”
“柳言?是你姐?”
“你认识我姐?”
“我是她的球迷!”
林一鸣伸手轻拍了拍柳志洲的肩头。
“怪不得,我瞧你第一眼,就想和你交朋友。也别兜圈子,谈谈合作的事儿。”
柳志洲前半句听得有点迷糊,心里直嘀咕:“他第一面见自己好像也没表现出特别。”
不过,听到对方要跟他继续合作,脸上露出兴奋神色。
当前,独立歌手和唱片公司合作,无非是三种模式。
其一,唱片公司直接买断歌曲版权,全权负责后续一切事务,并独自承担盈利与亏损风险。
林一鸣瞧见启迪唱片那略显寒酸的状况,心里就明白,他们给的价格,恐怕很难达到自己内心预期。
其二是外包,歌手出钱请唱片公司发行销售,唱片公司只赚宣发的钱。
其三,歌手与唱片公司合作,二者共担收益和风险。
林一鸣内心倾向于第三种,毕竟制碟的成本并不低,他自己显然没这个实力。
外包的话,唱片公司在宣发上不见得会尽心尽力。
林一鸣将想法和柳志洲和盘托出,二人都觉得合作是更合适的方法。
最终敲定先印制三万张CD,每张CD的成本是10元,宣传成本预计10万,总成本是30万。
在股权分配与利润分成方面,林一鸣以10万加歌曲入股,获得六成利润。
启唱片公司入股30万,负责后续的宣发,获得40%利润。
后续如果加印,由二者共同承担成本。
当然,版权依旧属于林一鸣。
双方在一家律所的见证下,签订了合同。
林一鸣也得空把宝箱开了,一阵紫色光芒闪烁,一个沙漏状的东西悬浮在空中。
【恭喜宿主获得道具:剧情体验器(0/3)。PS:可截取一段剧情,在思维空间内,进行任意次回溯,时间流逝比例为10000:1。】
“嚯,这可是个好东西,这样他如果卡戏了,就可以在脑海中反复练习,可惜只能用3次。”
......
合同签订完毕,启迪开始准备专辑的筹备工作。
平心而论,这张专辑也算不上什么正版专辑,除了《稻香》和《斑马斑马》外,还有八首“工具歌。”
这年头讲究实惠量大,要是只放两首歌肯定没人买。
等后面的盗版光盘甚至能出到几十首合一。
在林一鸣要求下,这张专辑在对外宣传时,作者将以“鹿鸣”这身份进行包装和呈现。
在此之前,他询问过系统,得到回复是,使用马甲身份并不影响情绪值的获取。
林一鸣的想法是先行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
待到日后,当他在演艺界已然站稳脚跟,积累了足够的人气与关注度之时,再适时地以歌手的身份亮相。
这样的反转,势必引起化学反应,引发一波热度。
到时候,狠狠收割一波情绪值,简直赢两次。
经过和柳志洲的商量,分销渠道主要集中于音像店、报亭代卖。
规定售价是30,给分销点的进价是25,这批光盘只要卖出三分之二,就能保本。
要是全卖出去,总利润35万,林一鸣就能分到21万。
想到03年杰轮发行的专辑《叶惠美》,年度销售量达 300万张,令林一鸣羡慕的流口水。
.....
在专辑制作的筹备间隙,林一鸣在剧组的日子也颇为充实。
他是个闲不住的人,除了拍戏外,空闲时间里要么逗逗杨梓和朵朵,要么是找高亚林请教书法。
一次戏里,需要夏东海展示书法,本以为会切个镜头,找人代笔。
没想到,高亚林自己上手,那笔墨游走如龙蛇,笔锋劲道有力,显然颇具水平。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他也厚着脸皮,去向高亚林请教。
今天,他颠颠地拿自己的字,道:“高老师,您掌掌眼。”边说着边拿起烧好的暖瓶,往高亚林的杯子里续热水。
“我看看。”
“您看看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林一鸣递过去一张宣纸,小心翼翼问道。”
“笔触还行,笔锋的转换较为流畅,不过你这个杜甫能动是什么意思?”
林一鸣面露尴尬:“这个是勤能补拙。”
“咳咳,你这个笔画结构还得练,多去临摹些字帖,你可以先从《颜勤礼碑》入手,待练得熟练之后,再转而临摹《玄秘塔碑》”。”
高亚林说着,心里泛起一阵感慨。其实这孩子进步已经很明显了。
当初林一鸣说想跟他学习书法,他也并未放在心上。
只当是小孩子一时兴起,图个新鲜劲儿,料想不过三五天,这股热情便会消散殆尽。
没想到,林一鸣一天一副字,连续半个月,每天来找他指点,起初林一鸣拿给他看的字,倒不难看,但离入门却相差甚远。
怎料短短数日之后,他笔下的字竟有了模有样的变化。
拿去糊弄外人已经不是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