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就上瘾的明朝史(套装共3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6章 沐王府

在朱元璋命沐英从朱文英改回本名时,除了想断掉他可能出现的不臣之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封藩。大明建国之后,朱元璋给所有儿子都封了藩,如果沐英依旧叫朱文英,你说老朱要不要给这个儿子封藩呢?沐英毕竟不是亲儿子,朱元璋不想给他封藩也情有可原。但世事难预料,沐英虽然没能封藩,但他的子孙却获得了“世镇云南”的殊荣,直到明朝灭亡为止。当时的云南并非大明所有,统治者名叫孛儿只斤·把匝剌瓦尔密,是正儿八经的黄金家族后裔,尊奉北元为正统,同时也是北元世袭的梁王(下文统称梁王),不服明朝管辖。

早在洪武四年,朱元璋接受明玉珍之子明升投降时,就想着一鼓作气把云南也拿下,但明朝当时的大敌是北元,东边的倭寇也令朱元璋烦不胜烦。与这两个敌人相比,云南的梁王显得非常安静,虽不投降却也不闹事,所以朱元璋就暂时放弃了武力夺取云南的打算,希望通过怀柔手段解决云南问题。

洪武五年,朱元璋正式派遣使者王袆出使云南,劝说梁王归顺大明。王袆摆事实,讲道理,把话掰开揉碎这么一说,梁王有点动心了,但北元那边并不愿意就此放弃云南,他们还想着有朝一日可以南北夹攻大明,所以也在争取梁王,希望能坚定他反明的决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博弈之后,梁王最终选择拒绝投降,并把王袆给杀了。

在随后的几年里,朱元璋又陆续派出过几拨使者,其中有能言善辩之士,也有北元投诚之人,目的就是希望梁王能“弃暗投明”,不要再做无谓的抵抗。可这些人的结局都不好,梁王总是会在一阵犹豫之后坚定决心,然后拿明朝使者开刀。

一来二去,朱元璋也看明白了,哪有什么犹豫不决,这货就是元廷的坚定支持者,只不过表现出一副优柔寡断的样子,让朕以为他可以争取,用这种方式拖时间。既然你不识抬举,那就别怪我老朱不客气。在第四次北伐结束之后没多久,朱元璋便任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和沐英为副将军,率步骑精兵共三十万,远征云南。

出兵之前先要搞清楚敌我兵力对比。通过情报,傅友德发现云南拥有不下于二十万的常备军,但梁王所能调动的顶多也就十万。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还得从大理段氏说起。金庸先生在其武侠小说中塑造了以武立国的大理段氏,像段正淳、段誉和一灯大师等人物在历史中其实是有原型的,大理段氏也并非虚构。从五代十国时期开始,段氏就成为大理一带的主人,他们立国的时间甚至比北宋建立还要早,历经了两宋和元朝之后,段氏依然是云南望族,任何统治者想要在这里维持统治秩序,就必须对段氏保持足够的尊重。

想当初天完政权内部争斗不止时,明玉珍选择西进重庆的方式脱离权力旋涡。离开了天完政权那个大泥坑之后,明玉珍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攻略西南地区。

1363年,明玉珍率军攻打云南,梁王领兵应敌,结果被明玉珍打得大败而逃,凄凄惨惨戚戚地奔向楚雄,同时派人向大理段氏求救。时任大理总管的段氏族长段功认为,梁王对稳定云南局势能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而明玉珍是个反贼,将来未必能成气候。基于这种思路,段功不但带兵救援梁王,更用夜袭和火攻的方式击溃了明玉珍,力保云南不失。

得逃活命的梁王对段功感激不尽,更进一步加深了他对大理段氏的认识,于是梁王加封段功为云南平章政事(相当于云南行政一把手),同时还把自己的女儿阿盖公主嫁给了段功。梁王之所以会这么做,一来是为了笼络大理段氏,从而借助他们的力量保卫云南;二来是想通过自己的女儿影响段功,使其终身为大元效命。

第一点不难办到,毕竟保卫云南就是保卫段氏自身,但第二点比较难。像大理段氏这样的世家大族,他们最在乎的是家族利益,而不是什么国家利益。如果投靠大元有利,他们自然不会三心二意,可当时的江南战乱频仍,大元已经日薄西山,指望大理段氏为大元尽忠,实在是不太容易。更令梁王感到恼火的是,女儿阿盖公主嫁给段功之后,逐渐有些不愿意听自己这个当爹的话了。以前还知道禀报一下段功的动向,现在自己主动问都问不出来,这胳膊肘往外拐得有点太快,梁王猝不及防,对女儿、女婿的不满日益加深。

1365年下半年,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干掉了陈友谅,并准备开始向张士诚动手,梁王敏锐地意识到,随着陈友谅的出局,南方恐怕会在不久之后成为朱元璋的囊中之物。不甘失败的梁王频繁约见段功,希望他能与自己配合,打乱朱元璋统一南方的步伐。可在段功看来,谁能获得最终的胜利,大理段氏依附于他就行,反正他们治理云南时,都必须倚仗段氏的支持。正是由于双方利益点的不同,使得梁王与大理段氏之间的矛盾无可调和。梁王觉得段功不忠不义,段功觉得梁王想吞并自己,双方的矛盾逐渐加深,阿盖公主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梁王还想着把女儿拉回己方阵营,所以有事没事就让自己的妻子去看她,翻来覆去说父爱的伟大,再给她讲讲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祭足女儿的典故。祭足的女婿阴谋害死自己的老丈人,结果被他老婆发现了,他老婆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去问自己的母亲:“父亲和丈夫谁更重要啊?”母亲对她说:“那自然是父亲重要,丈夫死了还能再找,父亲死了可找不着了。”于是祭足的女儿揭发了丈夫的阴谋。梁王妻子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父亲将来和段功分道扬镳,希望你能认识到谁对你更重要。

但阿盖公主显然不太熟悉汉文化,或者说她不认为祭足女儿的做法正确。当梁王拿出毒药,希望阿盖公主能大义灭亲,毒死不忠不义的段功时,阿盖公主毫不犹豫地将父亲梁王给出卖了。她对段功说:“我爹要我下毒害你,你赶快想办法!”段功得知此事后自然是不甘示弱,打算立刻返回大理,集合军队要给梁王好看,可走在半道上就被梁王派出的刺客给刺杀了。阿盖公主得知丈夫的死讯之后,也选择了自杀殉情。

段功与阿盖公主的故事可谓远近闻名。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先生还专门为其创作了一部话剧,名为《孔雀胆》。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非常感人。

大理段氏在云南可谓只手遮天,他们的族长被刺杀了,怎么可能暗气暗消呢?于是轰轰烈烈的云南内战就此拉开帷幕,双方打打停停十多年,一直到朱元璋派傅友德率军南征时也没分出胜负。梁王现在面临的局面是,他一方面要防备大理段氏,另一方面要抵挡明军,手中的兵力自然捉襟见肘。傅友德非常清楚梁王此时的困境,所以他大胆做出调整,将部队一分为二,开国元勋郭兴率军从叙永出发,直取乌撒(今贵州威宁一带);其余军队由自己带着蓝玉、沐英从遵义出发,目标云南曲靖。这就等于是从云南的东北部和东部分别进军,到云南境内以后再合兵,从东面堵住梁王,进而和大理段氏形成夹击昆明的态势。

傅友德这招谈不上多高明,但梁王就是破不了,不是他看不懂,而是看懂也没用。想破解傅友德这招,就必须分兵两路,分别在威宁和曲靖堵住两支敌军,但此时的梁王哪有这种实力呢?把兵力全部弄到东边来,西边的大理段氏不管了?那肯定不行啊。想来想去,梁王最终选择了坚壁清野。他放弃了威宁一线,将重兵布防在曲靖白石江边,目的是尽快击退一股敌军之后,再回师与另外一支敌军周旋。当然了,西线部队肯定是不能动的,避免腹背受敌。

当傅友德得知梁王大肆集兵于曲靖时,立刻命令郭兴放慢行军速度,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他担心梁王用疑兵之计,大张旗鼓地在曲靖屯兵,却派精锐急行军赶往威宁袭击郭兴;二是放慢脚步稳扎稳打,可以给梁王一种威慑。如果泰山以极快速度压顶,恐怕人还没反应过来就死了;可如果泰山从空中缓缓落下,那个等死的心理压力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这或许能逼着梁王胡乱出招。

对明军而言,现在天时、人和都在自己一方,只要放慢速度,梁王的地利优势也无从发挥。只要郭兴那边能取得突破,梁王在曲靖肯定就坐不住了,届时就是破敌的最佳时机。影视剧和小说中的战争总是充满着各种奇谋诡计和名将强军,可历史上大多数战役其实都像傅友德南征这样。大家谁也不比谁聪明,谁也不比谁傻,指望耍花招取胜其实不太容易,通常都是双方摆开阵势,然后大打情报战、后勤战和心理战,谁先支持不住,等待他的结果自然是兵败如山倒。

傅友德稳步施压,梁王的境况越来越糟糕,他不止一次想过:“干脆让出曲靖,把军队调回昆明,等明军过来决一死战!”想得简单,可实施起来却不太容易,敌军近在眼前,如果贸然撤退,就有可能在敌军的压迫之下演变为溃退,要知道十万大军可不是那么好控制的。但幸好郭兴在威宁受到了阻挠,一时半会儿过不来,这让梁王稍微安心了一点。当郭兴那边的战报送抵傅友德大帐时,沐英立刻敏锐地意识到战机来临,他对傅友德说:“梁王知道我军以稳为主,目的是等待郭兴那边合围过来。现在郭兴受阻,如果我军再不做出改变,恐怕梁王会静极思动。请将军给我一支精锐,让我带领他们趁夜色渡过白石江,打元军一个措手不及。”

傅友德反复琢磨着沐英的建议,越想越觉得有理,于是当即拍板:“我给你一千人,你带着他们从下游偷渡过江,蓝玉带领大部队在正面制造声势吸引敌军。”军令一下,各自行动,沐英很快就带兵过了白石江,然后潜伏在江边林中静待时机。当蓝玉在正面吸引了足够敌军,并作势要渡江时,沐英突然从元军背后杀出。当时正是大雾天气,两米内只闻人声不见人影,沐英深知自己人手不足,这点兵力冲进元军营帐可就出不来了,于是就在外围敲锣打鼓摇旗呐喊。

梁王正准备率军迎敌,但天公不作美,元军只能凭声音大致判断敌军方位,却不知他们的具体位置。就在这一团乱麻的环境中,蓝玉率军迅速渡过白石江,两军在大雾中短兵相接。一通乱战过后,本就没多少战意的元军开始溃退,梁王几次试图收拢队伍却徒劳无功,最终只得带着数十个亲兵趁乱逃离战场。凭着对当地的熟悉,他才勉强逃回了昆明。

是役,白石江的十万元军全军覆没,大多数人死在乱军之中,剩余部分则被明军俘虏。从曲靖到昆明不算遥远,傅友德不做停顿立刻下令追击,只留蓝玉在后面收尾。当明军即将抵达昆明时,却发现前方出现了不少“带路党”。梁王逃回昆明后,发现西线也已被大理段氏突破,自己待在昆明,就好像待在一个大棺材里,再无生路。梁王毕竟忠于元廷,他将妻子推入滇池,自己则与几位臣属一起自杀,元廷在昆明的统治至此终结。

梁王死了,云南境内还有一堆事等着做,比如说大理段氏,他们在西线趁火打劫,吃了个满嘴流油,当明军开过来时,他们还想着与傅友德谈谈条件,希望能与大明“共治”云南。眼见大理段氏如此不识好歹,傅友德也没多说什么,只是随手挥了挥令旗,蓝玉和沐英立刻就朝着大理段氏冲了过去。三个月之后,大理段氏灭亡,云南全境悉平。

由于云南山多林广,少数民族分布错综复杂,所以朱元璋并没有急于召回南征大军,而是让他们在当地平定各地叛乱,确保云南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明领土。

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出兵,沐英就一直和傅友德、蓝玉一起攻略西南,为大明固守边陲。在这段日子里,沐英过得很快乐,与两位军事天才一起工作,他获益颇多,时常写信给朱元璋夸赞傅、蓝二人,称他们为大明的“顶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洪武十六年(1383年)初,朱元璋下令沐英镇守云南,傅友德与蓝玉即刻班师,另有新任务安排。就这样,沐英开始了独自镇守云南的全新历程。从洪武十六年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沐英病逝,他一直在云南勤勤恳恳地戍边。在中国历史中,西南地区只有四川的戏份较多,云南在大多数时候都属于蛮夷之地。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云南生产力发展缓慢,云南的各民族成分又很复杂,致使经略成本太高,但在朱元璋时代,这一现象有所改观。

沐英深知云南和中原有所不同,所以他是一手大棒一手甜枣,既想办法限制当地土司的权力,又想办法利用宣慰司和宣抚司进行制衡,还会在矛盾即将激化时想办法化解,如果实在化解不了,那就用军队说话。除此之外,沐英还在云南频繁设立卫所,并大规模开辟军屯,修建大量驿道,大大加强了云南与中原的联系。这些举措虽然在明成祖朱棣时期走了一些弯路,但总的来说,从朱元璋时代开始,经略云南由沐英具体策划并实施,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有关于沐王府和云南的特殊性,就连国外学者都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剑桥中国史》是这样写的:“有明一代,云南的治理很特殊。像西南其他省份一样,云南采用通常的省、府和州县的民政机构与世袭的土司和宣慰司相结合的治理办法。与这两种体制相平行的,是沐家的军事体制和广大的庄园,沐家是明太祖义子沐英的后代,沐英封于云南。实际上是沐氏家族使云南成为明朝的一个省,并使其成为汉族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家族的声望一直很高,它的权势是没有争议的,历代黔国公是明朝唯一持续掌握实际领土权力的勋臣。”

由于传统史书不会着重记载这些边疆地区的相关信息,所以大多数人对这一块的了解也不太深,但正如“善战者无赫赫之功”那样,真正为国为民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都不会被重点关注。云南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永久版图,朱元璋与沐英都是有功之臣,我们应该时刻铭记这一点。